总序
仁化县地处粤北,毗邻湘赣,是建县于南齐年间(479-502 年),距今已 1 500 多年的粤北古县。县域内山河锦绣、风光瑰丽、土肥水美、物产丰饶,历史人文气息尤其浓厚,古城、古堡、古村、古祠、古寺、古寨、古文物等古迹遗存众多,丰富多彩,县内的历史名人、文化艺术也是代有精英和杰作。
这是一片古老的先民乐土。文物考古普查发现,4 500 年前就有先民在周田镇浈江边的鲶鱼转遗址、长江镇覆船岭遗址、窑前村晒谷岭遗址、康溪走马坪遗址等地繁衍生息,这些地区发现和出土了大量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斧、锛、戈、矛、环等石器和盘、釜、鼎足等陶器。
这是一处文物古迹的大观园。有秦末古秦城、仁阳老县城、宋代蒙氏古宗城 3 处古城 ;有闻韶下徐寨、扶溪启明营、石塘双峰寨3 处平原古寨和 108 处山寨 ;有保存连片古徽派建筑 133 栋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和众多古村落 ;有多姿多彩的石刻、砖雕、木雕、灰塑等建筑装饰和技艺精湛的家具、工艺品。
这是一方历史名人辈出的人文宝地。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从唐代岭南第一相张九龄、韩愈,到宋代的蒙天民、蒙英昴、谭伯仓、谭兰坡,元代的何初、程准,明代的蒙禄昌、蒙诏、黄缵,再到清代的陈世英、郑绍曾、李占元、卜安祥、李汝梅……为官入仕者上千人。文人墨客庄履丰、范宗裕、蒙士遇、刘墨山、王开运、刘刚德、李仲生等都在这里留下不朽的文辞、墨宝。
这是一块红色革命的热土。大革命时期,仁化县是广东省农民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第二个海陆丰”,朱德、阮啸仙、谭甫仁、黄梅林、蔡卓文在这里谱写过壮烈的革命篇章。红军长征从赣入粤 15 天后,在仁化县的长江镇、城口镇、红山镇转战 10 天,取得了梨壁岭、铜鼓岭等战斗的胜利,获得了在城口镇休整 3 天后转战红山、乐昌、湘南的战略转折,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打下了统一思想的基础。
仁化县历史上有着五大突出的人文经典。一是舜帝南巡与韶音文化一脉史迹的线路途经仁化,韶石山的韶音台、丹霞山的韶音亭、闻韶镇的闻韶阁、双龙拱圣的皇封庙,都在仁化县境内。二是吴越交战勾践灭夫差,吴王夫差的 3 个儿子南逃城口,避难红山,在前洞村隐居,现红山镇有吴王村、三官庙,前洞村有越王村、越王古堡。三是这里为唐代佛教南移的第一站,董塘镇江头村委会叶屋村是仰山禅宗慧寂大师的故里,西山寺、云龙寺、澌溪寺的建立都与慧寂禅师有关,有唐塔云龙寺塔、澌溪寺塔等 14 座古塔,仁化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岭南古塔之乡。四是周田镇平圃山风度村是盛唐名相张九龄的故里,有其祖父母张子胄夫妇的墓茔,有“风度流芳”古门楼、“燕翼诒谋”、“金鉴流芳”等祖祠,可追踪丰富的“张九龄文化”。五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方民俗研究会主席劳格文博士称为“岭南第一世家”的城口镇恩村蒙氏家族,历宋、元、明、清至今 900 余年,文武仕商出类拔萃、气运不衰,其古城、古村、古祠、门楼、牌坊、文物、名人字画等丰富多彩。
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示出仁化这个粤北古县特有的文化风采和人文魅力,是一部追根溯源、弘扬传统文化、借古喻今的本土文史教科书,也是仁化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依存的文化品牌。
历史的云烟消磨了几多古物遗踪,淡漠了多少美好的文化记忆。几千年的朝代更替与战火纷争、地方暴乱与自然灾害,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破四旧”的极左风潮,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存、文物古迹几乎被破坏殆尽。而仁化这个粤北古县能残存如许历史文化遗迹、遗踪和人文古迹,实在难得。
《仁化历史文化丛书》,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省、市、县地方政府积极响应的形势下编写的。这套丛书分为《仁化古村》《仁化古迹》《仁化艺苑》《仁化印象》四册,旨在发掘、整理、记录仁化县历史长河中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环境以及传留至今的遗址、古迹、文物,从物质、精神、文化、艺术等各个层面,客观真实地呈现仁化县的历史风貌和时代精神。
该丛书题材真实,内容丰富,文辞简练,图景交融,熔史实遗存、学术知识于一炉,集人文经典、艺术精华于一体,生动直观,为仁化县保护文物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打下了高品位的文化台基。
岁月刻记着历史,历史渲染着文化,文化印存着记忆。将一脉记忆的痕迹留给后人,是一种鉴古察今的感悟,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责任。将仁化古县的历史文化延续传承,记录出版,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软实力的支持,造福当代,面向未来,正是我们编写《仁化历史文化丛书》的意义所在。
《仁化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
2015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