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文化界说

一、文化的内涵

据统计,关于文化概念的界定不下三百种,可谓是五花八门、异彩纷呈。叶澜教授将“文化”作为动词来理解,认为文化指以文教化;有的专家把文化理解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与人类生活方式的总和,强调文化的人为性;还有专家把文化理解为社会某一种具体的活动或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我们可以将纷繁复杂的文化定义概括为两种定义方式。第一种定义方式可以称作文化的“社会定义”,第二种定义是“观念的文化概念”。根据文化的社会定义,文化被视为某一时期的某一种特殊社会生活方式的整体称谓,包括生产活动、经济和社会交往方式、政治运作方式、宗教信仰与礼仪活动以及伦理规则、价值规范等,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20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人类学家和文化学家认为,文化的社会定义太过宽泛,于是提出了观念的文化概念。观念的文化概念揭示,“文化本身是由某种知识、规范、行为准则、价值观等人们精神或观念中的存在所构成”,“文化不是一个物质现象。它不是由事物、人、行为和情感所构成,而是它们的组合(organization)”。基于文化是一种人的心智和观念存在,“文化具有公共的性质”[1],可见,文化是一个观念体系,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决定于人的价值观,并通过一定的制度和符号系统得以表现。

二、对文化的界定

文化现象纷繁复杂,我们可以通过不同视角加以界定。一般而言,我们通过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进行界说。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一)广义文化

广义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物质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把握、利用、改造的深入程度,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而也包括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在内。例如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曾经对人类物质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属于物质文化。

(二)狭义文化

狭义文化是指精神文化,即排除人类社会的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部分的文化,主要包括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

1.制度文化

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了制度文化。人的物质生活活动是一种社会的活动,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人类高于动物的根本之处,就是他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又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服务于他们自己同时又约束他们自己的社会环境,创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相互关系的准则,并将其规范化为社会经济制度(如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婚姻制度(如一夫多妻制、一夫一妻制等)、家族制度(如宗法制度等)、政治法律制度(如皇帝制度、官僚制度等)、文化制度(如文化专制制度、科举制度等)等。制度文化以特定的方式保证和促进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等社会现象的形成与发展。

2.行为文化

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构成了行为文化。行为文化常常以民风民俗的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行动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就不成其为民族。行为文化最主要的表现就是风俗习惯。它包括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家族、亲族结构、婚丧礼仪习俗;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民间信仰、岁时节日习俗,以及民间传承的各种语言艺术、游艺竞赛等。通常情况下,我们根据行为文化划分不同的文化类型。例如,在汉民族中,有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川蜀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吴越文化等区域文化,不同文化类型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节日信仰等;少数民族也有各民族固有的行为文化,这些行为文化与他们所处的地域环境、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等有关。

3.心态文化

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具体而论,心态文化又可以再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诸如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等等。社会心理较直接地受到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并与行为文化交融,互为表里。

社会意识形态则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它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归纳、整理和完善,通常以著作、艺术作品等物化形态固定下来,播向四方,传于后世。依其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我们可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别为基层意识形态(如政治理论、法权观念)和高层意识形态(如哲学、文学、艺术、宗教)。作为基层意识形态的政治理论和法权观念,是经济基础的集中表现,与社会存在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但它的产生和发展仍然要经过社会心理这一中间环节起作用。作为高层意识形态的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其终极根源要追溯到社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