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广播电视台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综述

中国广播事业始于1923年,但真正让人振奋的是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诞生,它宣告了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开始;新中国电视事业在1958年迈出了第一步,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于当年9月2日正式播出。中国广播电视在艰苦岁月中起步,在战胜困难中前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展,逐步成长为节目丰富、装备先进的现代传媒体系。广东广电体制改革是从1999年启动的,其后于2000年11月开始了集团化改革的前期调研;2001年取消有线台,实现有线台与无线台合并,完成了开办省、市、县三级公共频道的任务;2004年1月18日,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挂牌成立,同年3月26日,河源广播电视台挂牌成立。从此,开启了河源广播电视台新的纪元。

河源市广播电视事业的创建,要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惠阳地区管辖的时期,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县级“广播站”和70年代末的县级电视差转台。

改革开放提供的有利契机,使得20世纪80年代成为广播电视业发展和繁荣的黄金时代。但河源因地处广东山区,广播电视的发展步伐走得更慢一些,直到1988年1月8日撤县设立河源市,才迎来发展的良机。

建市之初的1988年上半年,河源还没有一个专门的广播电视机构,负责全市广播电视工作的是成立于1988年3月的河源市文体委,内设广播电视科。同年7月,经市委市政府同意成立河源市广播电视局,主管全市广播电视事业。

随后几年,河源市广播电视局逐渐理顺内部和市县广播电视的工作关系,下属单位有河源人民广播电台、河源电视台、河源市有线电视台、河源市广播电视微波站、《河源广播电视周报》社、河源市电视广告制作中心等。

1993年7月21日,经市委同意,在原源城区广播电视局的基础上筹建成立河源人民广播电台,为副处级单位建制。同年12月28日河源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播,发射频率为FM 91.1兆赫。

建台之初,河源人民广播电台的播出设备仅有一台100瓦的发射机,到2001年,已换成3 000瓦立体声调频广播发射机。广播发射塔也于1997年从市区搬到紫金县宝山,并于2003年6月迁到桂山千秀峰。

1993年,河源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以转播为主,间或插播本地新闻及广告,直至1995年8月首次实现节目直播,并开通热线电话,融直播、听众参与为一体,实现双向交流;到2003年,河源人民广播电台全天栏目已多达三十个。电台节目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逐步成为具有固定栏目名称、固定播出时间、固定主持人等特点的广播节目。2003年3月,河源人民广播电台与河源市人民政府纠风办等单位联合开办了舆论监督直播节目《政风行风热线》,受到群众广泛好评,获国务院纠风办及广东省纪委的充分肯定。

河源市的电视事业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迈出了第一步。80年代建市之初,年轻的河源百业待兴,河源电视几乎是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艰难起步的。按照河源市广播电视局规划要求,河源电视人开始了艰苦创业,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990年7月10日,河源市成立“市有线电视服务站”,为科级事业单位建制,是河源市广播电视局下属单位;其后,又先后更名为“河源市有线电视台”、“河源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中心”。1991年底,市区茶亭山建起了100米高的广播电视塔(兼作电视台办公用),1995年底之前,市区有线电视网络开通了13套电视节目,在上城建起了塔高10米、发射功率50瓦的市区电视转播台。1991年12月 9日,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成立河源电视台,同年12月24日,河源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成立河源电视台,为副处级事业单位建制。

1992年5月30日,河源电视台正式开始试播,拉开了河源电视发展的序幕。至1997年底,河源电视台自办有《河源新闻》、《河源大地》、《点歌台》、《电视剧场》等栏目,当时,每天自制节目达到30分钟,播出时间为6小时。

1997年6月28日,河源市广播电视局为整合资源,统一广告经营,合并原有的河源电视台广告部和河源市有线电视台广告部,设立河源市电视广告制作中心(即经营管理中心的前身),并取得河源市工商局核发的广告经营许可证,经营范围为设计、制作、发布、代理国内外电视广告业务。

河源市电视广告制作中心的成立,解决了当时河源市电视广告经营机构重叠、人员内耗、资源浪费等突出问题,理顺了关系,统一了经营,扩大了收入。广告收入由1997年的132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580万元。

为加强河源山区广播电视事业建设,1989年8月23日,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厅和河源市政府决定在河源市区茶亭山建设微波接收发射铁塔和机房。1990年9月,茶亭山发射塔开始施工建设,于1991年12月投入使用。1991年10月18日,河源市广播电视(茶亭山)微波站微波信号传输正式开通。1992年4月,河源市广播电视微波站正式成立,按要求正向传送3套电视节目(中央1台、珠江台、岭南台)、4套广播节目(中央1台和广东新闻台、文艺台、珠江经济台),回向传送一路河源市广播电视信号至省电视台。

1999年10月至2005年6月,河源市广播电视微波站承担了全市广播电视微波覆盖网(11吉赫MMDS)的维护和管理,全市建设有东源蝉子顶、连平凹顶、和平仙女石、紫金宝山等中继站点和各县有线电视机房终端站,正向传送8套电视节目,各县回传一套当地节目,解决了各县广播电视重要节目信号源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得益于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以影视节目预告和剧情介绍为重点的《河源广播电视周报》不断发展壮大。1994年11月28日《河源广播电视周报》社成立,成立初期只有9名员工。当时《河源广播电视周报》风行全市,成为不少家庭争相订阅的报纸。2000年10月,《河源广播电视周报》被纳入《广东电视周报》的统一出版、发行网中,以《广东电视周报》地方版的形式在全省统一出版、发行。

进入21世纪的河源,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的热潮。2000年10月,河源电视台推出《地方新闻300秒》栏目,受到各县区的一致好评。2000年12月27日,河源电视台迁入位于新市区文明路51号的新办公大楼。2002年6月,河源电视台自行设计安装的4讯道转播车投入使用。2003年1月,河源电视台推出了白天电视节目《午间新闻》。

随着河源广播电视硬件设施的进一步改善,河源广播电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全市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进一步提速。至2003年底,全市行政区域内有6个无线电视台、6个有线电视台、6个调频广播电台、183座电视差转台、392个卫星地面接收站、3个微波站、110个广播电视站的综合配套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台每天播出自办节目17小时;电视台自办频道每天播出节目6小时;有线电视台传输35套电视节目。市区入网户数达3.7万,每周一期的《河源广播电视周报》发行量最高时达3万份,全市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3%,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6.3%,覆盖人口约273万。

2004年3月26日,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关于《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组建方案》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粤办发〔2004〕5号)的要求,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河源广播电视台挂牌成立,成为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的成员单位。

2005年3月9日,河源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了《河源广播电视台机构编制方案》,明确河源广播电视台由河源人民广播电台、河源电视台、河源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中心、河源市广播电视微波站、《河源广播电视周报》社、河源市电视广告制作中心等单位合并组成。河源广播电视台成立后,直接管理频道、频率,不再保留河源人民广播电台、河源电视台建制,只保留其播出呼号。新组建的河源广播电视台是市委宣传部管理的正处级事业单位,机关本部共有五个部室,分别是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计划财务部、总编室、技术发展部,同时设有六个分支机构,分别是广播中心、电视中心、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中心、经营管理中心、《河源广播电视周报》社和广电发射中心。由此,河源广播电视台实现了宣传、事业和人、财、物的统一,激活了河源广播电视发展的潜力,形成了体制顺、人心齐、事业兴的局面。

2006年4月,河源广播电视台第二个电视频道——公共频道正式开播,推出两档自办栏目《河源报道》和《教育视线》。

2009年,河源广播电视网站并入《河源广播电视周报》社,由《河源广播电视周报》社经营管理。

2009年底,按广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组建广东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的通知》规定,河源市正式启动广播电视网络整合收编工作。2010年10月,河源广播电视台先后完成了对网络中心的资产评估、资产清查、资产入股、人员划转等各项工作。同年11月,广东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河源分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河源广播电视台持有省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4 641多万股,占比1.76%。

2012年11月28日,河源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新印发《河源广播电视台机构编制方案》,台内除原有科室和分支机构外,理顺了同河源市广播电视微波站的隶属关系,新增加了网络广播电视台、新媒体运营中心和行政后勤服务中心等三家正科级分支机构。

至2013年4月,河源广播电视台内设五个部室,下设广播中心、电视中心、经营管理中心、广电发射中心、《河源广播电视周报》社、公共频道、网络广播电视台、新媒体运营中心和行政后勤服务中心等九个正科级分支机构和一个正科级下属单位——河源市广播电视微波站。

2004年春,广东全省启动文化体制改革,拉开了省市联合发展的序幕。同年11月,河源广播电视台与南方电视台签署了电视联合发展协议。2005年下半年,河源广播电视台与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广告总公司分别签署了广播和电视联合发展协议。至此,河源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喜事连连,捷报频传。2006年,电视广告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达到1 251万元,比2003年翻了一番。同年12月26日,占地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河源广播电视中心动工建设,该中心总投资7 000多万元,功能涵盖节目制作、演播、采编、播控、行政办公等五大部分。2009年,大楼建成并获“鲁班奖”。同年,台各分支机构相继搬进新大楼办公。

河源广播电视台自成立以来,紧紧抓住文化体制改革这一事业发展的契机,努力将合并后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效率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不断发展壮大广播电视产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广播电视事业建设的蓬勃发展为广播电视宣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一直以来,全台新闻宣传机构充分发挥党的喉舌、宣传主渠道的作用,始终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三贴近”原则,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圆满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中心工作、重大活动和主要节庆的宣传报道任务,深入持久地宣传了全市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中取得的辉煌成就,积极推动了全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同时,贴近百姓、关注民生,为河源社会的和谐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从2004年开始,河源广播电视台广播中心(原河源人民广播电台)走向全方位改革,节目陆续进行大幅度调整,相继开办综合广播、旅游广播频率,频率分别是 FM 91.1 兆赫和FM 97.8兆赫。两个频率根据各自性质设置节目,大量采用主持人直播板块形式,新闻类、社教类、服务类、文艺类等节目和栏目可谓异彩纷呈。由建台初期一套节目,每天播音不到12小时,发展到两套节目,每天播出38小时。目前节目覆盖河源全市和周边城市部分区域。

原河源人民广播电台的“综合广播”频率以新闻生活信息为特色,以新闻、法制、民生、娱乐、情感为主要内容。新闻类节目先后有《全市新闻联播》、《新闻早餐档》、《河源早晨》等,社教类、娱乐类节目先后有《政风行风热线》、《快乐宝贝》、《都市客栈》、《七色彩虹》、《供求热线》、《教育时空》等。2005年10月,《政风行风热线》栏目组被广东省人民政府纠风办和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评为全省“行业之星”先进集体,2012年《政风行风热线》栏目被省广电局评为“2012年度广东省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十佳栏目”。

旅游广播频率于2008年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其节目以旅游、交通为主要内容,以地方旅游交通和时尚娱乐信息为特色,每天播出19小时。先后开设有《978资讯网》、《978车友俱乐部》、《倾城之恋》、《美食订餐热线》等栏目。

2004年后,随着机构改革和办公场所的搬迁,河源广播电视台电视中心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闻宣传、技术设施、采编队伍建设都跃上了新的台阶。2008年7月,《河源新闻》改版为《河源新闻联播》,并增设客家话版,同时推出《访谈》以及新闻资讯类节目《晚间时分》,《说事》栏目的内容和风格也进行了优化升级。2012年5月,电视中心对所有栏目再次进行改版,《说事》改版为《民生一线》,《晚间时分》改版为《天下网事》,并新开办新闻专题类节目《新闻深一度》和体验类生活栏目《非常会生活》。此次栏目改版,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目前《河源新闻联播》、《民生一线》已成为河源家喻户晓的品牌栏目。作为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栏目和节目,经过多年改版,提升了质量和扩大了影响力,使电视节目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截至2012年底,河源广播电视台电视中心设有新闻一、二、三部,专题部,技术部,总编室,办公室等七个部门,办有《河源新闻联播》、《民生一线》、《新闻深一度》、《天下网事》、《非常会生活》以及《民生一线》客家话版等六个栏目,每天播出节目17小时。

2007年,河源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开始尝试通过活动来带动栏目,依托《教育视线》栏目的影响力,举办了第一届全市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活动选出的“十佳小主持人”作为特邀主持参与《教育视线》栏目的相关工作,在社会上反响强烈。此后,每两年一届的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活动逐步成为频道的品牌活动。2009年11月,频道承办“唱响广东”2009旅游金曲精英大赛河源赛区活动,其中一名选手在全省总决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2010年5月推出新栏目《看河源》。2013年1月与河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作,推出民生服务类栏目《惠民之声》。公共频道从开办时的《教育视线》、《河源报道》两档自办栏目,到如今拥有《教育视线》、《看河源》、《县区新闻》、《惠民之声》等四档栏目和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少儿国画书法电视大赛等品牌活动的同时,还不断引进内容丰富的《音乐风云榜》、《法治中国》等综艺和影视类优秀节目,每天为电视观众提供丰富的娱乐和民生信息,成为河源人民喜爱的电视频道。

作为河源广播电视台唯一的平面媒体,《河源广播电视周报》社从2004年起根据市场需求和读者意见,连续多年调整版面,突出地方特色,重点围绕客家文化、民俗风情,大力宣传推介河源的经济社会建设。《河源广播电视周报》从最初的对开双色4版到现在的彩印4开16版,内容越来越丰富,版式越来越新颖。

2006年12月开始上线运行的河源广播电视网,充分发挥了新媒体容量大、反应快、传播广和互动性强的优势,历经数次改版,信息量不断丰富,已打造成为河源第一视频新闻资讯网站,成为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发展和宣传河源的重要平台,是河源市党委政府的四大网站之一。

2004年以来,河源广播电视作品创作不断发展繁荣,特别是近年来在省级以上各类奖项评比中均获得好成绩,涌现出一大批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自建台以来,河源广播电视台的广播电视作品获省级以上奖100多件(其中,一等奖作品5件,二等奖作品7件)。《恐龙出世》等3件作品还获得广东省首届百佳电视艺术作品奖;而为迎接第23届世客会拍摄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天下客家》,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星光奖”电视纪录片提名荣誉奖。

此外,各类大型活动精彩纷呈,有青年创富电视大赛、春节联欢晚会、广播电视文化节、广播电视汽车文化节、感动河源教育人物评选等。

广播电视事业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确保完成新闻宣传、事业建设任务,必须完善和规范广播电视行业管理工作。2004年文化体制改革后,河源广播电视台逐步建立公正、公平、科学的广播电视节目质量评估体系,推出了《河源广播电视台制度汇编》管理手册(共116项制度),制订了系统、完备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应急预案等。这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维护了河源广播电视台的正常秩序,确保了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促进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健康发展。

十多年来,河源广播电视台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为人才的引进、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人员素质由过去的学历较低、水平参差不齐到目前整体水平较高,专业技术人才由较为单一、专业水平较低到采、编、录、播、技术维护等岗位人员基本具备,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在人员结构逐步得到合理调整的同时,随着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需要,河源广播电视台对人才的培训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尤其在近几年,通过继续教育、短期培训等形式培训数百人次,为广播电视事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至2013年底,全台从业人员259人,其中本科以上136人,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63人。

广播电视是一个重装备、高投入的行业,基础设施、硬件条件直接影响了事业的发展。纵观十多年来河源广播电视台的发展过程,也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过程。河源广播电视台一直不等不靠,积极运用自身力量推进事业发展。过去是100瓦的发射机,几平方米的小机房;如今已经拥有现代化的广播电视中心,全台的技术系统更加完备,各类采、编、录、播设备达到先进水平。

2006年,河源广播电视台在市政府的支持下,以政府划拨形式取得位于市区越王大道旁的一块3.2万平方米的土地,筹资7 000多万元建设广播电视中心大楼,首期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2008年12月,大楼全面竣工。2009年11月,河源广播电视中心大楼获得鲁班奖。就当时而言,这是全国地级市广播电视台中第二家、广东省广电系统和河源市建筑行业第一家获此殊荣的单位。

从2009年开始,河源广播电视台积极筹措资金,逐步对全台技术设备体系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建设,包括新闻非线性编辑制作网络的升级扩容,电视播出前端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数字广播网络一体化,采购高清采编制作设备及12米、7米摇臂各一套,设计安装6+2讯道标清数字电视转播车,完善600平方米和800平方米演播厅设备等。截至2013年底,河源广播电视台技术系统已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2011年6月,自行设计的6+2讯道标清数字电视转播车项目获得了河源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3年4月,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专家组在总工程师夏倜的带领下,专门对河源广播电视台技术体系进行了鉴定,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组认为,河源广播电视台的技术装备和管理处于地级市台的前列。2013年8月23日,河源广播电视台举行了河源网络广播电视台和数字广播一体化网络系统的启用仪式,这标志着河源广播电视台广播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也标志着河源广播电视台正式迈入“全媒体时代”。

河源广播电视台的有线电视网络建设,也靠自身力量稳步推进。2005年,河源广播电视台投入470多万元完成了市县光纤联网,里程达220公里,有力地推动了市、县、镇、村光纤联网工作。从2008年初开始,河源广播电视台对市区有线电视网络采取“先试点后铺开”、“先易后难”的策略,积极稳妥地完成了市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并于2008年12月完成了此项工作,形成了市区统一、完整、全程全网的有线数字广电网。由于加强管理,不断收编整合市区网络,用户数大幅增加,2004年市区网络用户仅3.7万,2010年底已超过10万。

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异军突起的新媒体对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构成巨大的威胁,河源广播电视台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推进新媒体建设。2006年12月,河源广播电视台同时推出了河源广播电视台和河源电视台两个网站,2009年12月,两个网站合并组成河源广播电视网;为进一步带动产业的新发展,2011年底,河源广播电视台成功申请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万元,将河源广播电视网升级建设为河源网络广播电视台;2013年8月,河源网络广播电视台开始上线运营。在积极推动网站建设的同时,手机电视业务也在探索中前行,2010年4月,与中国联通河源分公司合作开通了手机电视直播业务。

从2005年市至县光纤传输网建成,2008年市区数字电视网建成,2009年河源广播电视中心大楼落成,到2013年8月河源网络广播电视台建成运营等,河源广播电视台的事业建设,累计投资超过1.5亿元。

十多年来,河源广播电视台坚持正确政治导向,弘扬社会正气,坚持改革创新,实现跨越发展。十多年的积累,使河源广播电视台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尤其是2005年以来,广播电视的产业总量有了很大增长,覆盖率也大为提高,听广播、看电视已经成为河源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播逐步振兴,电视愈加精彩,新媒体前景一片大好。河源广播电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整体实力逐步增强。2006年总资产为3 300多万元,2013年底已达到5.5亿元,八年间增长了近16倍。

十多年来,河源广播电视台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积极拓宽经营创收渠道,千方百计创收增收。

一是练好内功。一方面,全力经营好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资产,通过网络线路的改造优化和数字电视整转,促使网络资产经营大幅度增值,成为全省优质网络资产之一;另一方面,创新经营方略,千方百计拓展市场,切实提升广告经营水平和能力。二是借力发展。2005年底与广东电台签订《联合发展经营协议》,借助广东电台力量,全面提升河源广播广告经营管理水平。2005年广播广告创收250万元,2008年创收367万元,2011年创收483万元,不断刷新创收新高。近十多年来经营创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保证了广播中心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电视广告经营也借助外力不断推进,从2005年起,先后两次与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广告总公司合作,共同经营河源广播电视台的电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积极引进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广告总公司先进的经营模式,大胆改革,积极创新,很快就打开了局面。电视广告经营快速发展,广告创收飞跃增长。2006年完成广告收入1 251万元,2008年1 430万元,2011年达到1 693万元。从2008年5月起,《河源广播电视周报》社先后与河源市绿意投资有限公司、深圳点创广告有限公司、河源市银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办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三是依托活动增加创收。河源广播电视台通过走出去学习取经,积极举办活动增加创收,进一步巩固了广播电视主流媒体地位,提升了影响力和媒体形象。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河源广播电视的影音已经覆盖到河源客家古邑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人们通过电视画面和广播电波感知到外面的世界,也见证着河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广播电视数字化逐步推进、各类新视听业务层出不穷的今天,河源广播电视台必将生产更多更精彩的节目以满足河源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进入新时代,河源广电人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