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迳古道与珠玑文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乌迳的历史沿革与得名考

历史上,乌迳镇一直是南雄最大的乡镇。2013 年 《南雄年鉴》记,现今的乌迳镇,辖区在南雄市东部,东邻界址,南邻坪田、南亩,西邻黄坑、大塘,北邻油山镇,面积 157.5 平方千米,辖 21 个村委会、1 个居委会,人口近 5 万人,是南雄市辖内最大的乡镇、革命老区。镇政府驻地为乌迳圩。

1.乌迳的历史沿革

据明嘉靖 《南雄府志》载:在南雄 “府厢二隅三乡八都二十六图五十一”的 “里图”中,乌迳归属通仙乡崇仁都。该志云:“崇仁,一图,东一百八十里,旧名白胜大黄里。”5其 《古迹》中记:“大黄巡检司,在乌迳村。”6这实际上也是关于乌迳地域———乌迳村的一个较为明确的记载。

而明代所设的平田、百顺、红梅三司,其中,平田司设于 “乌迳”,这不仅在明嘉靖 《南雄府志·营缮》中有记,而且清道光 《直隶南雄州志》中也有明确的指向,“平田巡检司署,在城东一百里乌迳。洪武二年己酉剏建”7。洪武二年即 1369 年。平田巡检司的创建比洪武十年 (1377 年) 所置于百顺圩的百顺巡检司、洪武十六年(1383 年) 置于梅关下 (后迁火迳) 的红梅巡检司均早。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乌迳在当时的交通、商贸中所具有的显著地位。时至清代道光年间,在南雄州辖中,乌迳虽是商贸之 “市”,然而它仍属平田巡检司崇仁都管辖。

为了进一步说明明代三司与乌迳古道域内现今自然村落及姓氏节的问题,特根据明嘉靖 《南雄府志》卷上 “提封”中的 “里图”及《直隶南雄州志》所载,把三司的情况作一简介。

明嘉靖 《南雄府志》卷上 “提封”中的 “里图”记,南雄有“府厢二隅三乡八都二十六图五十一”8。它们分别是:保昌东厢、北厢,东隅、南隅、北隅 (各一图) ,九成乡 (九成,旧名闻韶。五都:政教、正化、百顺、凌源、闻韶) 、知劝乡 (四都:修仁、迎春、周南、石前) 、望梅乡 (五都:杨律、归仁、长甫、灵潭、茹惠) 、通仙乡 (四都:延福、上朔、莲溪、崇仁) 、惠杨乡 (三都:平田、官田、乌源) ; 始兴有永乐、顺德、归德三乡。时乌迳属通仙乡崇仁都。

清嘉庆十二年 (1807 年) ,南雄改府为直隶州,原保昌县下属行政区以一吏目和三巡检司 (平田、红梅、百顺) 分治。 《直隶南雄州志》之 “都里”记:“南雄州辖,县一始兴,乡八,都五十一。” “三司”的具体情况如下:

平田司,洪武二年 (1369 年) 创建。

东至分水坳 25 千米与江西信丰县界,西至平湖 45 千米与吏目属界,南至官仁村 50 千米,北至木公寨 20 千米与信丰县界。

崇仁都 1 市 1 圩 13 村:乌迳市,界址圩,水松、牛子石、白胜、迳口、大竹、黄泥 (今作坭) 洞、叶坑、黄坑、赵屋、赵坑、伯劳社、分水坳、南大坊。

平田都 1 圩 13 村:平田圩,中坪、平湖、坳背、茶塘下、大塘下、姜塘、吴屋、平岗、亨邦、龙头村、上邓坳、下邓坳、白沙村。

延福一都 10 村:浆田、延村、五炉、马头岭、石沟塘、莲口、平林、平田坳、里瑶陂、赵岭井石。

延福二都 2 圩 7 村:新田圩、大塘圩,朔水 (今名溯水) 、甘埠、高溪、孔村、朱黄塘、龙迳、廖地松头。

莲溪一都 1 圩 8 村:龙口圩,黄塘、鱼产、龙口、齐石、古楼、丰乡、老鸦坑、背迳。

莲溪二都 7 村:溪塘、耶溪、上塘水、白龙坑、大塘面、官溪、园浦。

官田都 1 圩 10 村:南亩圩,南亩村、官田、文坑、岭下、长洞、蔡屋场、芙蓉、水尾、邓坑、排楼下。

长甫一都 1 圩 10 村:水口圩,弱过 (今名篛过) 、水口、大部、大坑、瓜园、里溪、黄坑、泷下、小坑村、泷头。

长甫二都 11 村:何村、赤岭、平湖、上湖洞、平地、武岗头、勋口、高桥、月光坪、下湖、江背。

周南四都 11 村:圆浦、 溪、上坪、正山、石塘、鱼仙、大小侃、西林水、官仁村、江头、长潭水。

平田司有 1 市 7 圩 100 村。

百顺司,洪武十年 (1377 年) 创建。

东至五里山 50 千米与吏目属界,西至石榴花寨 25 千米与仁化县界,南至沥坪 60 千米与始兴县界,北至分水坳 75 千米与江西大庾县(今大余县) 、湖南郴州市界。属村有:百顺都 21 村,闻韶都 14 村,正化一、二、三都 45 村,凌源都 19 村,归仁一、三都 27 村,正上二、三都 16 村,共 143 村。

红梅司,洪武十六年 (1383 年) 创建。

东至湖口 20 千米与平田司界,西至周地 15 千米与百顺司界,南至长迳桥 25 千米与吏目属交界,北至大庾岭 15 千米与江西大余县界。属村有:灵潭一、二都 20 村,上北一、二、三都 24 村,杨律一、二都 10 村,茹惠都 12 村,上朔一、二都 15 村,乌源都 7 村,共 88 村。

从南雄之 “里图” (明) 、 “都里” (清) 及吏目三司的情况看,乌迳所属不变。置于乌迳的平田巡检司创建得最早。而在张九龄奉诏新开大庾岭路后,乌迳古道虽然一度暗淡,但是,至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历史作用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

2011 年 《南雄市志》 记:乌迳,“相传古时通往江西信丰县小道,名十里迳,迳深林密,乌鸦群集,因名 ‘乌迳’”。乌迳,“明代属通仙乡崇仁都。清代沿明制。咸丰四年 (1854 年) 改都为约。民国十七年 (1928 年) 建乌迳乡,先后属第六区、第二区、第三区。1958 年属跃进人民公社。1962 年,跃进人民公社被分为乌迳、新龙、界址、孔江 4 个人民公社。1971 年乌迳与孔江合并为乌迳人民公社。1979 年又分为乌迳、孔江人民公社。1984 年改为区。1986 年改为镇。2001年底,孔江并入乌迳镇。乌迳镇辖区面积 158 平方公里,是广东省273 个中心镇之一”9。由此可见,乌迳在南雄辖区中占有重要的历史位置。

2.乌迳地名的由来

关于乌迳地名的由来,传说颇多,仍有待考证。现选辑几则如下,以兹证明其实。

(1) “鸟径”的传说。

据当地老者讲述,“乌迳”未开发为圩市时,其所在地叫杜屋村。杜屋村建于唐天授庚寅元年 (690 年) ,是昌水河边的一个小村。昌水位于村南,自东蜿蜒向西。相传,村南的昌水河边,原有一条由新田圩,经永镇街、锦龙圩,通江西信丰九渡水圩的东西走向的小径,小径弯曲,松青竹翠,群鸟栖息,鸟语花香,俗称 “鸟径”。当然,此“鸟径”并非唐代杜荀鹤 《游茅山》诗中所指 “步步入山门,仙家鸟径分”的险绝山间小径,而是一条沟通南北的乡间小径。

到了宋朝,有一位到南方上任的州官想探询 “鸟径”的情况,于是写信向地方绅士询问,这位绅士在复信中写道:“乌迳之地在此,圩坊颇为热闹……”他把 “鸟”字错写成 “乌”字、“径”字错写成“迳”字后,这位州官就给 “鸟径”题写了一块牌匾——— “乌迳圩”。从此,“鸟径”就变成了 “乌迳”,该地名也沿用至今 (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繁体字中 “鳥”“烏”与 “徑”“逕”之笔误) 。

对于繁华的 “乌迳圩”及其街道,南雄文史工作者庄礼味先生曾说,乌迳的 “永镇街是乌迳一条颇为热闹的街,为江西信丰往南雄的过往通道。店铺比比皆是,有饭店、酒店、茶店等。近处有一口清澈如镜古井,酿出来的酒醇香清甜,吸引着不少过往宿客。如今鹅卵石铺地古道历历在目,保持着古镇的风韵”10。只可惜,近年的城镇化建设使得该街被毁坏。

(2) “乌鸦”栖息之 “十里迳”说。

此说称:昌水河边有小径,小径两旁多松、竹,乌鸦常常群栖于此,故俗称 “乌迳”。

这一传说与 《广东省志·地名志》所记相吻合。该志记:“乌迳镇,南雄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因镇人民政府驻乌迳圩得名。此地古时有小迳通江西信丰,名 ‘十里迳’,后因小迳两旁树木荫葱,乌鸦栖此,改称 ‘乌迳’。1958 年成立乌迳公社,1984 年改区,1986 年建镇。”11

2011 年新编 《南雄市志》 对乌迳作如是记:相传古时通往江西信丰县小道名 “十里迳”,迳深林密,乌鸦群集,因名 “乌迳”。

据传说和相关资料的介绍,不管是 “鸟径”,还是 “十里迳”,两者并不冲突。“鸟径”也好,乌鸦栖息之 “十里迳”也好,其实就是当地建村较早的新田村 (后称圩) 通江西信丰九渡水圩之小迳的一段。因为早在西晋愍帝建兴三年 (315 年) 时,李耿便于新溪建村(今新田村) ; 而南雄是在唐光宅元年 (684 年) 始建县,新田建村要比南雄建县早 369 年。于是,新田村便有 “迁雄第一村”之谓,同时也有 “先有新田李,后有浈昌县”一说。新田邻近江西信丰,由于商品交换的就近性是古代商贸往来的一大特点,因此,在新田与信丰之间逐渐形成了一条通道,乌迳也慢慢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圩市。

(3) 乌迳圩与杜屋村的关系。

据 1995 年 《中国江南杜氏联修族谱》(甲编卷) 记,杜屋建村可追溯至唐代。明嘉靖五年 (1526 年) 冬,丙戌科进士伍箕曾为乌迳杜氏重修族谱作序,其 《如晦公愉公房序传·明南雄保昌乌迳杜氏重修族谱序》云:“乌迳杜氏,派衍京兆,唐名相如晦之后嗣,刺史端州遂分居此地,代有历年,人文蔚起,载入邑志,诚凌江望族也。”同年冬,杜如晦之三十三嗣孙绍总、绍园所作 《明杜氏重修谱源序》亦云:唐贞观十九年 (645 年) ,蔡国公杜如晦之三子杜愉悦任端州刺史,后卒于任,此杜姓入岭南之始。杜愉悦生二子,长正宇,次正宸,“宸公未经拔擢仍留端州,迄今杜姓繁衍于广肇属邑者,皆宸公苗裔”。

杜正宇文武双全,智慧过人,继任太守。天授庚寅元年 (690 年) ,唐武后临朝称制,举国选拔人才,杜正宇 “奉诏入京”,至南雄便遇家人南下报信,曰:“武后打杀李唐旧臣,家里面临大祸,望公子好生为之。”接报后的杜正宇便 “托病不前”,向东 “走马散心”,行至乌迳,见该地后龙山郁郁葱葱并有七棵松树呈北斗七星状,顿生爱慕,于是下马叫家人在此安顿,以图日后北上。但事件并未出现转机,杜正宇只好选择长居此地。从此,杜正宇在乌迳开基创业,并把此地命名为杜屋村。 “名曰杜屋,盖不忘所氏也。此宇公为浈昌杜宅之始祖也”。由此可见,建于唐代的杜屋村是乌迳圩最早开基居住的古村落。

如今,在乌迳圩及周边地区分布着十多个姓氏、几十个自然村。每年 “开年”到乌迳来舞龙、舞狮者,一定要在杜屋村参拜杜氏宗祠后才能到其他地方舞龙、舞狮,这一习俗自唐以来就有,是自杜屋建村时的一个俗成。究其原因,是当时的杜屋村人认为,乌迳圩域内所居的各姓中,杜姓迁入乌迳最早,子孙繁衍,遂成望族。故,有 “一姓三乡”之俗说。其实,杜氏宗祠得到朝拜,乃当时杜氏之实力使然罢了。

因此,乌迳之名,可从三个维度加以理解:

其一,古道之名。依上面所言之 “鸟径” “十里迳”之说,因古道紧依昌水流域,故泛指乌迳古道域。

其二,地域之名。乌迳巡检司辖内,平田巡检司于明洪武二年(1369 年) 设于该地。

其三,圩市之名。乌迳圩覆盖了原杜屋村、乌迳村、八角楼、上屋街、下屋街等地域,是因为南北商贸往来的增多、移民的迁入而发展起来的一个边境圩场。由于商贸的旺盛,明清时期,乌迳曾被称为“市”,因此,乌迳又可以被认为是圩市之名。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乌迳之地在宋之前名为 “鸟径”; 宋后,因该地乡绅信件之误而使 “鸟径”之地名变成了 “乌径”,并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