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部
图1 头部模式图(仿范滋德,1992)
(1)前面观;(2)侧面观;(3)后面观;(4)腹面观
1.复眼;2.单眼三角;3.单眼;4.单眼鬃;5.单眼后鬃;6.头顶;7.前顶鬃(后倾上眶鬃);8.内顶鬃;9.外顶鬃;10.后顶鬃;11.侧后顶鬃;12.间额;13.间额鬃;14.侧额;15.额鬃(下眶鬃);16.侧额鬃(前倾上眶鬃);17.额囊缝;18.新月片;19.中颜板;20.颜堤;21.颜鬃;22.髭;23.口上片;24.缘膜;25.侧颜;26.侧颜鬃;27.下侧颜;28.颊;29.口缘部;30.口缘鬃;31.口器窝;32.基喙;33.上唇基;34.梯形板;35.负须片;36.下颚须;37.中喙;38.上唇;39.中舌;40.前颏;41.口盘;42.唇瓣口;43.触角第一节;44.触角第二节;45.触角第二节上的裂缝;46.触角第三节;47.触角芒;48.后头孔;49.上后头;50.下后头;51.颊后头沟;52.侧后头;53.眼后鬃;54.后眶部
1.头部的主要分类特征
麻蝇类头部呈半球形,有复眼1对、触角1对、单眼3个,位于单眼三角区内;头的下方有口器。
(1)后头。
头部和胸部紧接的部分为后头,此部分具有分类鉴别意义的特征为复眼后方一行至数行的眼后鬃。
(2)头顶。
头顶位于头部的最上方,两个复眼之间的部分,着生有3~4对鬃。前顶鬃一般略向后方倾斜,内顶鬃一般倾向内后方,外顶鬃一般向外方,后顶鬃一般向前、略向外方,有时还具有数目不固定的侧后顶鬃。具有或不具有这些鬃有一定的分类意义。
(3)额。
额位于头顶的前方,两复眼前缘之间,额囊缝之上的区域分为间额和侧额。间额为额的正中部;侧额在额的两侧和眼缘相接,内缘有1列额鬃(下眶鬃),大多数雌蝇和少数雄蝇侧额的中部或者外侧常有2根侧额鬃(上眶鬃);额宽率(额宽与头宽的比例)具有重要的鉴别意义,在雄蝇中额宽、侧额宽和间额宽为额的最窄处,雌蝇中则为额中段的宽度。
(4)颜及侧颜。
颜位于额囊缝之下,由新月片(1个)、中颜板、口上片和颜堤(1对)组成。新月片下方有1对触角,触角的形状具有重要的分类意义;中颜板占颜的大部分,一般平坦,有些种类中部具有条状隆起的颜脊,或者在触角基部之间有楔形隆起的触角间楔;颜堤位于中颜板的两侧,上具颜鬃,下端常具一大形的髭;口上片位于颜堤下端之间,有些种类口上片特别发达而突出。
侧颜在额囊缝的外侧眼前缘处。侧颜裸或者具毛与否及其侧颜宽(侧颜中段从额囊缝到眼缘的宽度)具有一定的分类意义。
(5)颊。
颊位于复眼和侧颜的下侧。颊高(头侧面观时颊的垂直高度)和颊毛的颜色具有一定的分类意义。
(6)复眼及单眼。
复眼1对,位于头的两侧,由许多小眼面组成。根据两复眼间的距离,可分为合生眼和离生眼;单眼一般为3个,一前两后,常具1对单眼鬃,在某些蝇类中,单眼三角区向前延伸至额部形成额三角。
(7)触角。
触角1对,一般分3节,第三节外前方有1根触角芒。触角芒的形状及触角第三节和第二节的长度比例具有一定的分类意义。
(8)口器。
口器称为喙,由基喙、喙主体和口盘三部分组成。其中基喙部分的下颚须和喙主体部分的下唇(下唇特化成舔吸式或者刺螫式)在某些种类中具有重要的分类意义。
2.头部的计测
图2 头部的计测模式图(仿范滋德,1992)
(1)前面观;(2)侧面观。
55.头宽;56.头长;57.头高;58.额宽;59.眼宽;60.眼长;61.眼高;62.颊高;63.侧颜宽;64.触角第三节宽;65.额角;66.髭角
(1)头宽。
前面观,头的最大横径。
(2)头长。
侧面观,与体纵轴平行的头的最大长径。
(3)头高。
与体纵轴垂直的最大高径。
(4)额宽。
雄虫额的最狭处,雌虫额中段的宽度。
(5)额宽率(额宽/头宽)。
额宽与头宽的比值。
(6)眼宽。
前面观,一复眼的水平线上最大的横径。
(7)眼长。
侧面观,与体纵轴平行的眼的最大长径。
(8)眼高。
侧面观,与体纵轴垂直的眼的最大高径。
(9)颊高。
侧面观,与体纵轴垂直的颊的最高径。
(10)侧颜宽。
侧颜中段表面自额囊缝至眼缘之间的宽度。
(11)额角。
侧面观,额前端所形成的角度。
(12)髭角。
侧面观,颜堤下端所形成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