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普及读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篇 社会科学普及是什么

1.社会科学的概念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下简称 《宪法》) 第二十条关于 “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奖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创造”的规定,使用了 “社会科学”的概念。社会科学是在知识分类上与自然科学相对应的一门知识学科或学科体系。

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一门学科。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政治学研究政治行为、政治体制以及与政治相关的活动。社会科学涵盖的学科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民俗学、文艺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人类学、新闻学、传播学、军事学等。有些学科,如人类学、心理学、考古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在现代科学的发展进程中,新科技革命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趋势日益显著。

2.社会科学的任务和作用是什么?

关于社会科学的任务与作用,宋代著名理学家张载有一个非常精辟的概括———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第一句“为天地立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探索和认识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并遵循和利用这些规律造福于人类,这是从哲学的高度立论; 第二句 “为生民立命”,就是说社会科学应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多方面的保障; 第三句 “为往圣继绝学”,就是说要继承和弘扬前人创造的思想文化和思想学说,不能让前人创造的思想文化和思想学说失传; 第四句 “为万世开太平”,就是说社会科学应该为人类世世代代的和平发展思考出路,打下基础,提供保障。这四句话把社会科学的任务和作用概括得非常深刻和全面。

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具有认知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引领时代前进的特殊重要功能。

3.社会科学的当代历史使命是什么?

人类对社会科学的认识,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深入。进入21世纪,世界共同面临着人类如何生存与怎样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迫切需要社会科学理论的引导来破解难题、应对挑战。2010年6月25日,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部发布研究报告,突出强调了社会科学对当前人类生存与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报告指出,为有效应对人类面临的诸多重大挑战,世界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社会科学。为此要积极倡导 “将社会科学作为促进实现国际普遍认同的发展目标的宝贵工具”。

在我国,当代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就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进行理论概括,提供智力支持。以战略眼光、理性思考、专业学识,对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做出理论回答。积极运用社会科学独特的理论力量,引领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4.社会科学普及是什么?

社会科学普及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普及的内容,不仅包括社会科学知识,也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二是普及工作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使公众易于理解,易于接受。三是普及活动具有双向性,即不仅要使公众理解和接受,更要吸收公众积极参与普及工作。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性质,根据 《宪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属于公益性事业。《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第二条规定: “本条例所称社会科学普及,是指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活动”。第三条规定: “社会科学普及是公益事业,是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科学普及是现代科普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与自然科学普及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社科普及是以公众易于理解并接受、方便参与的方式,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一般可以归纳为社科普及宣传、教育、服务等类型。社科普及是社会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社会科学功能作用的一种延伸。它与社会科学研究可谓社会科学体系的两翼,其性质和任务,是由社会科学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

5.《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 是什么?

《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由广东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9次会议通过,2014年5月29日公布。 《条例》分总则、内容与形式、社会责任、普及组织和工作者、保障与激励、法律责任、附则共7章45条,自2014年9月1日起施行。

《条例》通过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在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中的职责,规范了社会科学普及的内容与形式,厘清了社科普及的社会责任,保障了普及组织和工作者的合法权益,规定了社会科学普及的资金保障与激励措施和法律措施,依法保证了广东社会科学普及事业在法制轨道上运行,标志着广东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进一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

6.公众的科学素养是什么?

科学素养即科学素质,指公众对科学所应了解的程度,也就是公众对科学应具备的基本涵养,包括对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和科学价值观的基本的理解程度和理解水平。科学素养与科学普及的目标、意义密切相关。因此,科学素养的概念一直受到国内外的普遍重视。公众的科学素养是可以测量的。公众科学素养的测量和研究也是政府制定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基础。

公民科学素质指标简称 CSL,是反映群体公民科学素质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由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技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三部分构成。经国家统计局批准,自1992年起,中国共开展了9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第9次调查于2015年3—8月举行。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6.20%,完成了 “十二五”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5% 的目标任务。

7.社会科学普及的对象是什么?

社会科学普及的对象是广大城乡居民,也就是说,社科普及的对象是群众,主体也应该是群众。社科普及工作要落到实处,需要吸引、发动社会公众参与进来。

因为社科普及的受众群体在文化程度、知识结构、职业特点、生活状况、年龄兴趣等方面都有着许多差异,所以必须对其进行群体、层次等划分,认真研究不同人群多样、复杂的实际需求和心理期待,针对不同对象提供不同的科普产品与服务。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县城、乡镇及以下公众社科素养指数要低于平均水平;农民等群体的公众社科素养指数远低于平均水平,所以社科普及工作的重心应该向县城、乡镇及以下区域倾斜。社科普及进社区,也是考虑到社区是社会群体聚集在一个区域形成的生活上相互关联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8.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是什么?

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是指从事社会科学普及研究、创作、编译、教育、展示、出版等工作的人员,包括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人员,以及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志愿者。各地的社会科学普及条例都规定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关人民团体 “应当结合各自工作对象的特点,组织开展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并特别规定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结合学科优势,组织、指导、支持本机构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和研究成果应用,突出专职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社会科学普及活动中的骨干和示范作用。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事业单位以及科技馆、博物馆、文化馆、体育馆、影剧院、公园等科普平台,大多数拥有素质高、业务能力较强的专兼职社科普及队伍。通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建设,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是一条重要途径。广东从2011年开始在全省逐步推进百个优质人文社科普及基地建设,其中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力争使它们成为人文社科知识普及人才的培养基地。

9.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是什么?

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是指基于社会责任及义务,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为促进社会的改善和发展,无偿参与社会服务的人员。科普志愿者作为科普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开展科普宣传、科技咨询、科技培训、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经过培训,即可投身社会科学普及志愿服务行动。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很多地方会定期举行招募活动。一般来说,招募对象主要是社科专家学者、社科类学术团体和民间非企业组织、各级党政机关干部、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社区居民、企业和离退休干部,以及社会各界热心社科事业的人士。应招者除了需要身体健康,还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热爱社科事业,热心社会公益活动。要对社会科学领域相关学科有一定了解、研究,能承担社科普及宣传任务,或对社科事业有较强烈兴趣,志愿为社科普及宣传活动做好服务工作。

10.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是什么?

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简称社科联) 是全国各地区社会科学界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的组织和协调机构,是各地区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学术性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

广东省社科联成立于1960年2月,原名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2002年7月,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正式更名为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省社科联是中共广东省委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直接领导下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是广东省社会科学界的联合组织,是广东省省委、省政府联系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

广东省社科联成立50多年来,充分依靠全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为党政决策和广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和优长学科建设,在传播社会科学知识,全面提高公众的哲学社会科学素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1.送社会科学进基层是什么?

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送社会科学进基层,让社会科学走进百姓生活,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科学理论知识的大普及。全国各地送社会科学进基层的基本做法是:

送社会科学知识进社区。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宣传橱窗等阵地,下社区举办专题讲座、发放社会科学知识宣传资料的形式,教育社区居民,紧跟时代发展潮流。

送社会科学知识进村镇。通过举办学习节,开设专家讲堂、村民课堂等,达到 “帮思想、帮稳定、帮扶贫、帮就业、帮技能、帮致富”的目的。

送社会科学知识进 “大墙” ( 监狱) 。用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罪犯,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技能培训和帮教活动; 对罪犯进行心理咨询、疏导,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送社会科学知识进工地。主要是职业技术能力水平的培训和维权、安全知识培训等。

另外,还有送社会科学知识进校园、进军营、进工厂、进市场、进车站、进机场等。

12.社区科普益民计划是什么?

社区科普益民计划是2012年4月起由中国科协、财政部联合组织实施的“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的子计划。该计划的推出是为了落实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引领激发广大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该计划由“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 “社区科普益民计划”两个子计划构成。为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中国科协、财政部还制定 《“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 试行) 》。

社区科普益民计划要求各地根据新形势下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特点,广泛开展各类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健康生活、防灾减灾、低碳环保等观念和知识,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促进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该计划自实施以来,各地社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普益民活动,取得很大成效。

13.社会科学普及组织是什么?

社会科学普及组织是社科普及主体,通常是指可以承载社科普及功能、开展社科普及活动的组织,包括各级党委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社科普及团体与研究、教育、出版、传播等机构及其专兼职从事社科普及活动的人员,他们在社科普及过程中起到传递者的作用。没有社科普及组织的策划、发动、运作和广大社科普及工作者的积极参与,社科普及活动就难以开展,社科普及事业就无法推进。

关于社会科学普及组织,《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第二十六条指出,社会科学普及组织和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本条例所称社会科学普及组织是指从事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第二十七条列举了社会科学普及组织和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在开展社会科学普及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包括依法创办或者参加社会科学普及组织,自主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科学普及活动,依法兴办社会科学普及事业等。

14.社会科学普及的社会责任是什么?

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与学术责任是辩证统一的,包括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责任,特别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 探索真理、创造知识的责任; 应用知识、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责任。作为社会责任的履行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学术操守、社会批判精神和开放包容的心态。

《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第三章专门论述社会责任,强调社科普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第四章对社科普及组织和社科普及工作者的义务也有明确要求,这实际阐述的也是社科普及工作的社会责任。社科普及组织和社科普及工作者要坚持科学态度,依法开展社会科学普及活动; 要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社会科学知识,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科学普及活动,推广社会科学普及研究成果;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社会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能力。

15.科普讲座是什么?

科普讲座主要指由主讲者直接面向公众传播社会科学知识的科普活动。科普讲座有多种类型,根据不同区域分有社区科普讲座等; 根据不同对象分有青少年科普知识讲座、小学生科普知识讲座等; 根据专业内容分有防震减灾科普讲座、卫生科普知识讲座等。

科普讲座是高效率传播社会科学的知识的载体。其特点一是知识系统完整。社会科学普及讲座一般是每场集中讲解一个主题,主讲者精心准备,从不同角度对主题进行解剖,条理清晰,要点突出,听者一般能从主讲者的演讲中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从而加深对主题的理解。二是领略学术前沿。社会科学普及讲座所聘请的主讲者均为相关学科的学科领头人,能让公众从讲座中了解到最新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是品牌辐射效应。讲座的品牌具有一定的社会辐射效应,社会效益明显。自央视推出 《百家讲坛》节目后,全国各地的社会科学普及讲座如雨后春笋涌现,如东方讲坛 ( 上海市) 、浙江人文大讲堂、安徽人文讲坛、天府人文讲坛 ( 四川省) 、岭南大讲坛 ( 广东省) 等。

16.科普展览是什么?

科普展览主要是以照片、图表、文字介绍及科普读物等为主要内容的展览活动。科普展览内容必须贴近社会,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对社会科学知识的需求;展厅设计艺术性强,视觉效果强烈; 解说词精彩准确,讲解员讲解生动活泼; 此外,还要有图文并茂的科普读物赠送或供观众现场阅读。

科普展览的主要特点:

一是持续时间较长。公众以轮流的方式进入展厅参观,有限的展厅,可以容纳无限的观众,因而具有非常好的聚众效应。

二是参观环境幽雅。社会科学普及展览一般非常注重展厅设计,让展出的内容与精美的设计相互交融,形成吸引、感染、陶冶公众的科普氛围。

三是讲解深入透彻。科普展厅的讲解员一般应该是学者型的,这是社会科学普及展览的一个重要特点。社会科学普及展览除原则上按解说词叙述外,还要根据观众的需要,对有关问题做较深入的理论分析,让观众理解得更为透彻。

17.科普网络是什么?

科普网络既指以在互联网开办的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为宗旨的科普网站,也指普及社会科学知识的网页,以及近年来出现的网络新媒体。科普网络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突破时空的限制。公众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登录科普网站或网页,阅读科普文章或下载科普资料。

二是高效方便的链接。登录科普网站或网页后,可以任意浏览网站或网页的科普资料,甚至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引擎,定向寻找所需要的科普资料。

三是多媒体的应用。新媒体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媒介的每一根神经,网络逐渐成为采集、传播科普信息的主要渠道。

此外,依托集通信与信息传输于一体的智能手机所产生的新的科普载体,也更多地受到科普工作者的关注。

18.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是什么?

科普基地是科学教育活动开展的平台和依托,借助科普基地可以为社区民众提供科普咨询服务,为青少年提供人生科学发展规划等相关咨询服务,全面调研城乡居民科普教育需求,为基层群众放映科普专题影片,编印发放科普资料,邀请学校周边社区民众走进大学科普讲堂。科普基地对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居民精神生活,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与开发创造潜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要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应当充分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结合自身特点,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竞赛、表演、游戏、咨询等多种形式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公众文化素养。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建设从2006年开始启动,基地涵盖了乡村、街道、社区、企业、学校、学会、协会、研究会等。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与理论体系的发展相统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相结合,其理论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20.科学精神是什么?

科学的发展不仅是科学知识的积累、科学方法的创新,更是科学精神的塑造。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是科学与科学活动的内在精神和灵魂,它是科学主体 ( 科学家) 的内在精神气质、品质和科学活动的内在性质、特质在求真创新基础上的统一。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 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推动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

科学精神的主要特征包括求实、创新、执着、理性等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求实与创新。求实精神要求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创新改革精神是科学的生命,是科学活动的灵魂。执着的探索精神是指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理性精神是指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必须坚持理性原则。其他科学精神还有实证精神、协作精神、民主精神、开放精神、怀疑与批评精神等。

21.人文精神是什么?

狭义的人文精神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是关心人,以人为本,是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主张灵肉和谐。传承至今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其基本内涵有三个层次,一是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是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是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 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就是: 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会影响物质文明建设。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要想社会和谐发展,人文精神就必须实实在在地和科学精神一起灌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我们自觉的精神追求。

22.毛泽东思想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的科学含义是:第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第二,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有着丰富的内容: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人民至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

23.邓小平理论是什么?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的阶段。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和使用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党的十二大以后,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并且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写进了党章。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围绕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4.“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什么?

江泽民同志于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具体内容为: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重大课题,更事关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成败,事关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大局,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5.科学发展观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是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6.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什么?

2014年10月23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首次被写入最高规格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 一个梦想——— “中国梦”召唤,两大目标——— “两个一百年”引领,三大主线———治党、治国、治军统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五位一体”———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围绕 “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问题,初步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重要思想论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高到又一个理论新境界。

27.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的意义是什么?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科学分析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就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了全面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情真意切,站在时代、历史的高度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地位、时代价值、神圣使命,突出强调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创新发展的指南,必将对今后相当长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发展途径、发展制度保证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28.“中国梦” 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把 “中国梦”定义为: “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 “一定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他用 “三个必须”来指明实现 “中国梦”的路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 “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 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 “幸福特征”; 三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 “文明特征”。

29.中国基本国情的内涵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讲话时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

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换言之,从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实际状况看,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目前仍然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30.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是什么?

“两个一百年”是党的十八大会议中提出的奋斗目标,和 “中国梦”相辅相成,是我们国家我们党未来的发展、奋斗目标。第一个 “一百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 ( 2021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第二个 “一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 ( 2049年)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一个 “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刻含义,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 “六位一体”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全面建成,这也反映了我国进入 “全面现代化”的时代。

第二个 “一百年”,把 “和谐”与 “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关系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3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三个倡导”,把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32.国家宪法日是什么?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设定国家宪法日是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它的设立突出了宪法根本大法的地位,有助于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也显示了中央对违法乱纪行为坚决查处的决心。

丹麦等国家的宪法日很有代表性。每年6月5日是丹麦的法定节日,纪念1849年通过的第一部丹麦宪法。这一天丹麦到处悬挂起国旗,政治家们出来发表演说,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选民们则悠然自得地坐在草地上休息,享受宪法为他们带来的自由权利。俄罗斯的宪法日是每年12月12日,之所以选择这一天作为宪法日,是因为1993年12月12日,独立后的俄罗斯通过全民公投方式通过了现行宪法。

33.“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是什么?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这是继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 “倡导全民阅读”后,政府第二次将全民阅读写入工作报告,并在报告中首次提出 “建设书香社会”。

“推动全民阅读、提升民族文化素质、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是国家倡导全民阅读的根本目的,自2006年4月23日第11个 “世界读书日”开始,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就开始联合10个部委发出通知,倡议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今天,各地已形成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全民阅读活动。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等单位承办的 “南国书香节”品牌始创于1993年,当时就在全国引起轰动,声名远播海内外。2015年的 “南国书香节”以 “阅读无处不在”为口号,250多位名家莅临现场与读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