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潮汕侨批收藏家美生兄是我的澄海老乡。与他相识,是在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召开的学术年会上,他赠我一册他的新著 《潮汕侨批赏析》。翻开图文并茂的内页,通过他对潮汕侨批的收集与解读,我对儿时耳熟能详、经常听到的 “番批”一词,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知,深深地被美生兄对潮汕侨批爱至深的浓浓情怀感动。美生兄不仅研究成果斐然,其精神也实在可嘉!
自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 朝廷解除海禁以 来,由于潮汕地区人多地少,迫于生计,潮人重踏唐宋 “海上丝绸之路”,乘红头船下南洋谋生的人数剧增。漂泊海外的潮人与国内亲人的银信往来需求,慢慢地衍生出了侨批这种银信合一的特殊信汇形式。一封封侨批,饱浸着汗水和血泪的印记,联结着华侨们对亲人的牵挂和血脉乡情,成为反映侨乡历史最完整、数量最多的民间文化遗存。作为民间的原生态 “草根”文献,它与典籍互相印证,可以补充典籍记载之不足,也可视为华人中外交流的一部 “信史”。它记录着潮汕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拼搏的经历,是研究潮汕近代经济社会发展,乃至海外移民史、邮政史、金融史、交通史的重要历史资料,甚至可以与敦煌文书、徽州契约文书相媲美,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收藏研究侨批,除了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在民间致力收集之外,还必须从大量信息之中抽丝剥茧,分离出能反映潮汕侨乡、海外华人社会的重要历史记录,例如批局和侨批相关汇兑的运作方式,侨批的书写格式、信封、印鉴、信笺形式与特殊历史阶段联结(抗战时期) 等,美生兄在书中都做了详尽的分析和细致的解读。全书内容丰富,但分节井然有序,选图精要,释文简明,这些都离不开美生兄对于侨批实物的分类归纳和知识的大量积累。
侨批档案被列入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并于 2013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记忆名录》获得成功,成为人类共同记忆遗产,其中便包含了美生兄等一批志同道合之士,为弘扬潮汕侨批文化所做出的积极贡献。由此,他被聘为汕头市侨批文物馆顾问、汕头大学图书馆潮汕文献征集顾问。
我原以为他对潮汕侨批的研究将告一段落,但最近,美生兄又送来一部新的书稿——— 《潮汕侨批书法荟萃》,嘱我为其写序。书稿中精选的侨批书法原件的影印图版,风格多样、异彩纷呈,此书的编选水平确实令人赞叹。全书共分为两章,第一章:晚清民国时期的潮汕侨批书法; 第二章:新中国成立后的潮汕侨批书法。美生兄在书中对侨批书法艺术做了恰如其分的点评,这无疑是开拓了侨批收藏研究的新视野。
侨批属于信札的特殊门类。侨批银信往来,一般只针对收信人或收信人身边的少数人,而往往私密的书信,更能反映亲人的真情实感,所记录的历史细节也更接近于真相。侨批具有私密性,比回忆录 “靠谱”,可作为研究相关专史的重要资料,这也是近现代学者越来越重视信札的收集并进行研究的原因。而留存于世的手书信札,书法精者,尤其同时兼具文献和艺术欣赏价值的双料信札,历来受到收藏者的珍爱,并成为很多学者和收藏家重点关注的对象。
信札书法不同于历代书法名家的正式作品,书者往往寄情而发,是才情与性情的双重呈现。这些不经意而为之的信札墨迹,虽属 “小品”,但比正式的书法作品更受到推崇。如张伯驹先生收藏的陆机 《平复帖》、传世的颜真卿《刘中使帖》,都属于信札,却是国宝级文物,这是最有说服力的例证。以颜体真书为例,世人均习知它具备点画圆厚、用笔雄浑、结体宽博的基本特征。但颜体行书代表作,则多为信札草稿,并非用在正式场合的大作,往往是随性书写,反而使其本体灵性得以充分抒发。以 《刘中使帖》为例:“近闻刘中使至瀛州,吴希光已降,足慰海隅之心耳。又闻磁州为卢子期所围,舍利将军擒获之,吁足慰也。”仅有短短的 41 字,但其行书不拘一格,笔力纵横矫健,结体飘逸空灵,点画多取连笔,一任真性挥洒,气韵就势而发。元代鲜于枢评价其 “英风烈气见于笔端”,却同时焕发出浓郁的书卷气息,不但在颜书中首屈一指,也被誉为古今诸名家法书行书中不可多得的神品。
清末至民国的侨批,绝大部分都是按古信札体例运用毛笔书写,这些名不见经传的信札,多为 “先生”所书。当然,它无法与历代书法名家比肩,但其中也不乏书法精品,其美者,与书法名家相比毫不逊色。名人信札的特点在于:发乎情而止于书,率性与快意并存。而不少侨批书法,恰好具备了这样的特征。
漂越重洋的海外潮人,因想念唐山亲人,又有温饱亲人的愿望,因此常常会有书信往来、钱银汇兑,侨批业也就应运而生了。而书写侨批者,一是亲朋中肚内有 “文墨”者,二是出身于殷实人家,受过良好教育,因家道中落出洋谋生,后靠卖文为业的 “先生”,他们往往成为专业的 “写批人”。这些人大多数要么受过传统的私塾教育,曾有过科举光宗耀祖的美梦; 要么受过民国的新式教育,也许曾立过 “实业救国”的鸿愿。这些乡里的秀才,在那个年代,不管受过何种教育,都曾受业于恩师,描过红,习过帖,在书道上都下过一番功夫,熟知尺牍体例格式,自然成为乡亲们所信赖的 “鸿雁传书”者,日积月累,这些写批人的书艺大为精进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敦煌文书中的经卷,书写者多为名不见经传的僧人,但其书法之精纯却令人叹为观止! 侨批书写者,受乡里乡亲所嘱,最知相思之苦,笔端往往流露出情愫无尽、丝牵体连之痕。知乡里亲人安康,其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闻家乡受日寇蹂躏,悲愤难抑则留于字间转笔处。笔断意不断,淋漓酣畅,借线条一抒为快。“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在侨批中,不乏这样既具有文献价值,又具备炉火纯青书法艺术魅力的佳作。
侨批书写者中,确确实实隐藏着书法高手,美生兄此书收录的侨批中有一封论书法的信件可见一斑。这是一封兄长写给收件人 “英弟”,督促其学习书法的长信 “学书要诀”(第 151 封侨批) 。全信分为:姿势、执笔、运腕、意态、临摹、鉴赏六节,可谓字字要义,深得书法精髓。该信札本身书法如行云流水,运笔含蓄雅逸,毫无雕琢造作之感。这封长信言词殷切,骨肉之情跃于字里行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精品,也是一篇教习书法的妙论。
侨批由于尺幅小而精致,易于保存和流传,同时蕴含文献与书法艺术的双重价值,因此近年来,不仅普通藏家关注侨批,一些政府文博档案机构也开始入藏侨批,侨批越来越受到文史专家的重点关注。文化部门也为此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创办的汕头市侨批文物馆,就是一个范例。其馆中所藏十万余侨批档案,大都得益于类似美生兄这样热爱侨批的藏家帮助所积集。随着社会对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视,人们对于侨批有了更深层的文化认知之后,更充分意识到:收藏与历史文化相关的一件物品,就是收藏一段历史的证物。作为重要的档案,侨批的文献价值得到了全球性的认可,成为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现今的拍卖会上,侨批也进入了更多收藏家的视野,受到重视与追捧。这些具有文献与书法艺术双重价值特殊信札,价格一路飙升,随着时光的流逝,其未来的收藏意义一定不能小看。对侨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认可,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收藏水平提高的标志。美生兄是有心人,捷足先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由收藏进入学术研究,由研究提升收藏品位的范例!
研究侨批,非我所长,书艺一道,仅得皮毛。美生兄求赐文,只好就孤陋浅见,撰此为序。
陈志民
2016年仲秋记于紫云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