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电报电话,技术突破
到了19世纪,人们期待已久的通信技术革命终于到来了。
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磁理论的出现和成熟,给通信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1820年,丹麦人汉斯·奥斯特(Hans Oersted)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建立了电与磁之间的联系。1831年,英国人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见图1-2)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能产生持续电流的发电机。
图1-2 迈克尔·法拉第
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莫尔斯(Samuel Morse,见图1-3)发明了莫尔斯码和有线电报,并成功申请了专利。电报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让人类获得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递方式。这种方式完全不同于以往,可以把信息变得“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这些信息变成了“隐形”的电流,通过细细的电线传送到遥远的地方。
图1-3 塞缪尔·莫尔斯
1839年,全球首条真正投入运营的电报线路在英国出现。这条线路长约20千米,由查尔斯·惠斯通(Charles Wheatstone)和威廉·福瑟吉尔·库克(William Fothergill Cooke)设计。
1865年,英国人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见图1-4)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建立了经典电动力学,并且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此时,人类离电磁波时代只差一步之遥。
图1-4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1876年2月,一位名叫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见图1-5)的年轻人向美国专利局提交了一项发明专利申请并获得批准。这项专利就是日后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通信神器—电话。
图1-5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
1888年,德国人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见图1-6)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至此,经典电磁理论大厦终于宣告落成,电磁波时代闪亮登场。
图1-6 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
1896年,意大利人古列尔莫·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见图1-7)发明了一款无线电通信装置并申请了专利,该装置的通信距离为30米。次年,马可尼将通信距离扩大到2英里1。1899年,马可尼成功地将无线电信号发送到英吉利海峡对岸。1901年,他又成功地将无线电信号发送到大西洋彼岸—从英国的伦敦到加拿大的纽芬兰。基于这些伟大的成就,他最终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也被世人尊称为“无线电通信之父”2。
12英里约为3.22千米。——编者注
2关于谁是真正的“无线电通信之父”,存在一些争议,详见本书第28章和第29章。
图1-7 古列尔莫·马可尼
无线电报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启了用电磁波进行通信的无线时代。在电磁波的帮助下,人类通信的距离限制被不断突破,通信容量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