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合纪:中国光伏的进化哲学与领先之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6.回到常州:一切开始了

1992年3月,高纪凡、吴兵、赵秋刚三人决定卖掉共同创立的企业。事情的起因,是吴兵实在拗不过父母,最终决定要去美国修读博士学位,三个合伙人也就只好各奔前程。聊以慰藉的是,接手公司的是公司的几个技术人员,将公司交给他们也能放心公司会继续向前发展。在交代好公司的事情后,高纪凡离开了创业的第一站。

正如美国作家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在《麦田里的守望者》所写的那样:“我不在乎是悲伤的离别还是不痛快的离别,只要是离开一个地方,我总希望离开的时候自己心中有数。”

离开广东滚烫的商业热土,高纪凡是心中有数的。

身居华南四年,高纪凡碰壁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抛开足以让他衣锦还乡的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他以知识分子的眼光触摸到了真实的商业世界,纵有起起落落、艰难不易,也只是让他更坚定地热爱这个充满激情与冒险的世界,并在这充满希望的大路上一路狂奔。

1992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有着特殊意义。它既是此前十余年改革开放的总结,也是引发其后数十年更大规模商业浪潮的起点。这一年,88岁高龄的邓小平南下深圳,一路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邓小平明确表态:“要敢闯,没有一点敢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勇气,没有一点干劲,干不出新事业。”

那个巨变的时代,是如此快速地变化着,普通老百姓身处其中只感受到云淡风轻。多年后再回首,才会发现亲身经历的事情是那么意义重大:沿用多年的粮票取消,银行提高存贷利率和国债利率,股份制公司挂牌上市,重新审查开发区,停止用“白条”支付农民的粮款……

在全国深化改革的大潮下,江苏常州的各项改革也涌动起来。在高纪凡看来,这里不像广州那样竞争激烈,更像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这里蕴含的商业机会一样巨大。这里有熟悉的乡情乡音,更有常州市当地领导的盛情邀请:“小高,你回来吧,我们支持你创业!”离开广东的高纪凡,最终决定将新的创业起点定在家乡常州。

此时,高纪凡离家求学创业已十年有余,当初16岁离家的少年已27岁,正是干一番事业的大好年纪。

也是在这一年,高纪凡结婚成家,娶了时年23岁的吴春艳为妻。两人本是同一个生产大队的老乡,两家前后村相隔一条河。吴春艳比高纪凡小四岁,小时候,高纪凡是方圆百里有名的“学霸”,吴春艳总是听到老师表扬他,但是并不相识。

长大之后,高纪凡倒是跟吴春艳的父亲很聊得来,两人都喜欢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寒暑假高纪凡经常去吴家坐坐,吴春艳父亲对这个年轻人的眼光见识和敏锐思维很是赏识。见面的次数多了,吴春艳和高纪凡两个年轻人慢慢也成了朋友。吴春艳毕业之后本在武进师范学校(后并入常州师范)做老师,后来高纪凡在广东创业忙不过来就前去帮忙管理财务,一来二去,两人结为夫妻成立家庭也就水到渠成。

在回常州的时候,高纪凡与广东的企业接手人立下君子之约,他在常州的同类业务将不会发展至广东。事实上,高纪凡回到常州之后的业务,也与此前大不相同,他选择了做铝板幕墙表面的喷涂处理,公司名称为常州武进协和精细化工厂(1997年年底更名为天合铝板幕墙制造有限公司)。

此时正值全国基建勃兴之际,一栋栋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家英国独资公司的高档铝板幕墙大受欢迎,销售火爆。这家公司正是高纪凡的一个客户,高纪凡的工厂为他们的幕墙材料做表面喷涂处理。

高纪凡留心查看,发现生产这种材料的技术对他而言并非高不可攀。做喷涂业务,虽然与他的专业长处直接相关,但实际是铝板幕墙的下游业务,利润并不高。于是,高纪凡在1995年果断将公司业务向上游延伸,开始建厂生产铝板幕墙。

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中国本土企业家的创新之路大致如此,和高纪凡有相似经历的企业家不在少数。比如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偶然得知进口汽车玻璃单价数千元之后痛下决心创业,凭借技术创新与高性价比,迅速占领汽车玻璃市场;新希望集团创始人刘永好,投入400万元研发猪饲料,又在农村转了三个月,凭借产品质量和性价比为产品打开销路……

高纪凡的铝板幕墙业务也是如此。从日本购买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再配合自己的技术,生产出来的成品不会比英国公司差,而且依旧如他在广东的开局之路,性价比和贴身服务有较大机会赢得市场。再加上高纪凡本就是常州本地人,亲戚朋友和人脉资源全部派上了用场,工厂生产线很快就转起来,先从小项目干起,逐步发展。

在行业里慢慢有了名气以后,高纪凡的公司也承接了很多知名建筑工程,其中最知名的是中央军委大楼(现八一大楼)。

八一大楼于1997年3月2日动工兴建,总投资7.79亿元,总建筑面积90255平方米,主体建筑地下2层,地上12层。

八一大楼基座幕墙是石材,高层是仿花岗岩金属檐口板设计,为了保持整体建筑风格的协调、庄重,需要将高层檐口板做到与石材颜色纹理相同,还要确保几十年不变色,这对幕墙生产企业是极大的考验。

由于结构复杂,又是军队项目,在项目招标中很多同类企业都知难而退。高纪凡却迎难而上,向项目负责人自荐要做这个项目。对方负责人问了他一句军队中常说的话:“有没有信心?”

高纪凡有决心做好,但实际上并没有把握一定能做好。但是,决心给了他信心,高纪凡雄赳赳、气昂昂地回答:“我们有信心!”这样的自信,让项目负责人甚是满意。

据当时负责销售业务的吴伟忠回忆,高纪凡在向公司内部做动员时说道:“我们只有背水一战,成败在此一举。”于是经历了几乎无眠的七天之后,高纪凡终于带领工人按时把样品做了出来,原总后勤部一名负责该工程的项目负责人带着工程师来查验样品。远远看去,样品与石材并无二致,近前观看,纹理也丝毫不差,更令人吃惊的是,触摸的手感也像极了石材。项目负责人放心了,当场要求尽快做更多样品送往北京验收。最终,天合幕墙顺利拿下了这个标志性工程。

在做八一大楼项目时,高纪凡将日常管理中要求的“质量第一”理念发挥到了极致,甚至是不惜抡起大锤来砸掉质量不过关的产品。

多年之后,亲历此事的天合光能资深员工、时任品质管理部经理的刘承磊仍然记忆深刻。

仿花岗岩檐口板其中一道工序,是要把好几块几米长的铝板正面、反面焊接起来做成檐口形状,焊接时的高温很容易让铝板变形。员工在生产时会有侥幸心理,认为这批板子变形很细微,反正装到几十上百米高的建筑上也根本看不出来。

但是,高纪凡并不这么认为,在知道此事后拿起一把锤子冲进车间,把这批板子砸了个稀巴烂。这让全车间员工个个面面相觑,被震得瞠目结舌。在当时,大家一个月的工资才300元左右,一块板子要卖2000多元,高纪凡一锤子砸下去就是工人好几个月的工资。

但是,高纪凡的锤子砸出了整个团队的质量意识,所有员工对质量问题再也不敢有半点松懈。凭着过硬的产品质量,天合幕墙在八一大楼建设中顺利做成了800多万元的项目,这在当时是一个足够大的生意。天合幕墙的这次出色表现,使其在行业内名声大噪。

高纪凡这一次的砸板子,与中国商业史上闻名遐迩的另外一“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984年,张瑞敏在青岛接手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集团前身)。1985年,一位用户反映厂里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于是张瑞敏突击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中有76台冰箱确实有缺陷。张瑞敏招来全体员工现场开会,把76台冰箱当众全部砸掉,而且由生产这些冰箱的员工亲自来砸!

在那个物资严重紧缺的年代,别说正品冰箱,就是次品冰箱,都要凭票购买!结果,就是那一柄大锤,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从此,海尔以质量立身,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家电第一品牌。张瑞敏那把著名的大锤,后来还被收入国家历史博物馆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