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礼仪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儿童的礼仪教育越早越好

生活中,在不少家庭里面,可能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家中有客人来做客,父母要招待,让孩子自己玩去,但孩子好像完全不听话,不但不乖乖自己玩,反而将客人推来推去,或者大人说话他时不时插几句,再或者打翻茶杯;饭桌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孩子把筷子伸到奶奶面前的盘子里乱挑……对于这些孩子的表现,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一个词——“礼仪”,很明显,这些孩子是缺乏教养和礼貌的。

作为父母,我们深知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一个孩子是否在幼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一生有着重要影响。并且,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越早越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文明礼仪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幼儿期的教育培养。

不过有不少父母认为,对儿童的行为习惯培养,最好等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有了一定的自我认识和意识后再进行。其实不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对周围的环境会越来越适应,身体机能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内在能力会逐渐消失。因此,专家建议,父母要重视早期礼仪教育,最好在孩子0岁时就开始。

然而,我们发现在现代社会中,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缺失的问题相当严重。

当然,也有一些注重儿童早期礼仪教育的父母,在生活中,他们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让孩子懂规矩、有教养。有位妈妈这样谈到自己五岁的女儿:

周五是我们几个好朋友聚会的日子,因为周六大人不上班、孩子也不上学。周五下班后,我去学校接了女儿,然后来到了饭店。

当时菜已经端上桌了,不过有两个同学上班的地方比较远,所以还没到。女儿说自己饿了,我告诉女儿,小孩子要有礼貌,要等两位阿姨来了才能一起吃,小家伙点点头说:“哦,知道了妈妈。”

还有一次,我带女儿去参加我所在公司的颁奖典礼,我叮嘱她不要在会场跑来跑去,也不要大声喧哗。当我站在领奖台上发言的时候,我朝着底下看了看,看到女儿在笔记本上用笔不停地画着什么,仿佛根本没有听见热烈的掌声,女儿的懂事让我很欣慰。

对于案例中的第一种情况,相信不少父母会让孩子先吃。其实孩子是最会察言观色的,如果此时父母生怕自己孩子饿得慌,接下来的画面就是“宾客尚未到齐,所有菜碟已被挑选一遍”,这样的情景并不少见。而对于第二种情况,相信不少孩子会在会场跑来跑去,要不然就是大声喧哗,这些都是缺乏礼仪的表现。

可见,孩子的礼仪教育要趁早,父母不能认为两三岁的孩子什么也不知道,就想等长大了再教。如果你是细心的父母,仔细去观察就会发现,其实三岁的孩子懂的事和会做的事多得超乎预料。只是很多时候,父母在潜意识里以孩子年纪尚小为由回避了教育孩子。

父母对孩子进行早期礼仪教育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小抓起

这一点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要从孩子小时候抓起,孩子的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所以当孩子开始懂事时就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礼仪;另一方面是要从小事抓起,将礼仪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2.在日常生活中告诉儿童一些礼仪知识

通过言语方式告诉孩子一些关于礼仪方面的礼节和仪式。例如,在什么场合的言行举止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应当做到哪些方面以及不应当出现哪些言行,等等。

3.家长在平时以身作则,为儿童做一个榜样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都是聪明的,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学会模仿家长的行为了。父母如何待人处事,孩子也会学,礼仪方面更是如此。所以,要达到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目的,家长首先应该懂得礼仪、平时就能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例如,当带孩子坐公交时,家长就应当主动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老人、孕妇或身患疾病的人;当给他人造成困扰或损害时,应当主动向对方赔礼道歉。再例如,去车站买票、去商场购物付款时,就应当主动、自觉地排队;去银行存取款时,就应当主动在一米警戒线以外排队等候。

英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洛克认为:“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法国大教育家卢梭更是明确地告诫我们说:“在达到有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因此,在儿童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中,我们要避免从前唠叨、训斥的做法,更加注重累积孩子的感性经验,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让孩子乐于注重自己文明礼仪的培养,将好的行为习惯渗透到孩子的骨子里去。

总之,文明的礼仪和行为习惯应体现在孩子的生活中,通过各种适宜的形式内化为孩子的一种意识,一种生活方式,最终成为儿童的生活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将让孩子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