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景观设计无处不在,综观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大多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更多的是被融入景观项目的某个节点。随着对实践的深入,笔者发现人们过度追求自然景观,而弱化了景观的文化特征,而文化景观恰恰是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观的结果。在城市,人们看到钢筋水泥的都市景观;在田野,人们看到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或是与历史有渊源的文化景观。
《系辞》中曰:“物相杂,故曰文。”《童子问易》说:在原始蒙昧时期,人们始终认为“天道左行,地道右迁,人道尚中”,天、地、人是各行其道的。《易经》中阐述了天、地、人三才之道能够融汇贯通,人们可以向天道与地道学习,从中体会得以改变自身命运的奥秘。以法天正己,遵时守位,知常明变,居安思危,建功立业。“相杂”“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贲”(六十四卦之一)卦:“文明以止,人文也”,意指修饰。修饰出美,故曰“美在其中”。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人们在尊重宇宙乾坤秩序的前提下,实践人道与天道、地道,趋利避害,开物成务。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景观文化和文化景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书中的人文是人类所涉及的全部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集中体现为重视和尊重人、关爱和关爱人,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是先进的价值观和规范。本书中将人文景观也称为文化景观,文化景观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已经拥有了自然景观的基础上,为了得到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特意添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我们称为文化景观。因此,笔者认为二者是一致的——受到人为干预的景观就是文化景观。无论是什么景观,自然或人造,只要有了人的认知,就沾上了文化的意蕴,所以景观文化指的是人类生活赋予景观的文化解读,不是景观本身所固有的东西。学界也有人认为具有文化内涵的景观都是文化景观。这似乎有些泛化,少了点逻辑,本书在这个问题上暂不做深入探讨。笔者认为自然并不需要人类,而人类却离不开自然,相信人类是自然的,自然也是人类的,两者不可分,这并无逻辑可循。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实际上也是一种泛化的认知,我们需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样的认知能指导我们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里涉及生态文化的问题。
“聚落”是文化景观最主要的体现。文化景观是伴随着人类历史发展形成与人的社会性活动有关的景物构成的风景画面,因此说文化景观是社会、艺术、文化以及历史的综合性产物,本身有其形成时期的历史演变环境、文化艺术思想和审美视觉标准的印记。它包括城市建筑(城堡、宫殿、宗教建筑等),村落,壁画石刻,语言文字,音乐戏剧以及非物质文化等,具体包括山川名胜、历史遗迹、文物艺术、民风民俗、服装服饰等。
本书以文化景观为概念,以中国文化景观遗产以及当代优秀文化景观为研究范畴,以地域景观单元的地理特征以及地区文化现象复合体为范例,以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关系为纽带,以构建当代文化景观设计理论为核心思想,试图在地域文化语境下阐述人地关系、传统文化与当代景观构建的内在逻辑和结构关系。对文化景观的人文现象、构建方法、设计要素、发展趋势以及文化景观的未来进行深入研究,剖析文化景观所承担的文化意图与美学功能。本书在反思中西方文化在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中的差异,尊重历史、尊重文脉地脉,在国际语境、全球文化比较中,确立中国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形成中国特色的文化景观保护理论体系,自信地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的实践道路,在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家庭中,为保护自然文化多样性、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价值。本书以文化景观设计为研究方向,涉及设计学、地理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背景,综合研究景观设计提供场所予人们聚集、互动、联结及参与塑造社会群体的本质问题。希望本书对提升专业设计人员、民众的文化自信、文化内涵和审美精神对于当代景观设计思路等方面提供参考。
赵学强
2021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