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夏商时期的卫生知识与传染病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我国进入了阶级社会。国家开始出现,社会经济有了发展,人们掌握了更多的卫生保健知识。在环境卫生方面,夏朝的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和商朝殷墟遗址均发现有地下陶质排水管道。河北省藁城台西商代遗址两眼水井保存完整,结构坚固,井内发现了提水的陶罐。在夏朝末期和商朝,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其中记录了许多疾病的知识。
殷墟(今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出土甲骨最多,据统计共有10余万片,文字总数约4500个。甲骨文主要是象形和会意文字,从文字的形体上,可以看出商朝人对人体已有一定的认识,记载了首、面、耳、目、鼻、口、舌、齿、项、手、肱、腹、臀、足、膝、趾、眉、发等名称,并且有“心”的内脏器官名称。
甲骨文中的文字又叫卜辞,其中有关疾病的记录很多。在卜辞中,经常以“疒”来表示疾病,如“疒目”“疒首”“疒耳”“疒口”“疒齿”“疒足”“疒身”“疒腹”等,表示身体的这些部分有疾病。这种记载方式较为笼统,反映了很多疾病还没有形成病名。其中可能与传染病有关的“蛊”和“疟”这两个字已经出现,如:
甲骨文“蛊”字写作,从虫,从皿,《说文解字》说:“蛊,腹中虫也。”故蛊可能指寄生虫疾病。
卜辞中关于“疟”的记载,如:
“”从疒从虎,即“瘧(疟)”之初字(对该字有不同的释读。此处据徐锡台等学者的观点),说明这种传染病当时普遍存在,已有了专门病名。
学者们还发现殷墟甲骨文中有关于传染病流行的记载,如:
即“役”,即现在的“疫”字(图1-4)。卜辞是在卜问疫病是否蔓延,这是有关我国传染病流行的最早记载之一。
此外,还有:
图1-3 有“疟”字的甲骨文
图1-4 载有“疫”(役)字的甲骨片
甲骨文中还有“疒年”的记载,意指疾病流行之年,如:
意思是:在疾疫流行之年是否会死?
有的学者指出,甲骨文中还反映出商代人们已有隔离防疫的观念,如:
推论其意,第一条是说不要进入疾疫流行处,第二条是说患者不得进入,有隔离的含义。
《战国策》还曾记载,商朝王年,纣王的叔父箕子因纣王无道,于是“漆身而为疠”。“疠”指麻风,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箕子用生漆涂遍全身,引起皮肤过敏红肿溃烂,与麻风症状相似,从而骗过纣王。这说明人们已很熟悉麻风病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