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中医饮食保健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学习和探讨中医饮食保健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中医饮食保健学的理解,为学习和研究中医饮食保健学提供帮助。
一、中医饮食保健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
中医饮食保健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都是以研究饮食与增进人体健康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学科,但受各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分属两个不同的医学范畴,即中医学与西医学,各自具有独自的理论体系。
中医饮食保健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和方法论等影响,体现了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属于东方传统科学的范畴。它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从宏观出发,从整体着眼,以实践研究为基础,以人为本,以脾胃为饮食保健之本,注重饮食保健的个体针对性,强调无病强身,既病首重食疗,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营养学科。它较之于西方近代营养学,内涵更为丰富,应用性和实践性更强,有着许多独到之处,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是我国对世界营养科学的一大贡献。另外,中医饮食保健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定量研究、确立量化指标和实验研究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西方近代营养学作为西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体现了西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属于西方近代科学的范畴。它以西医学理论为指导,从微观出发,从局部着眼,以实验研究为基础,以食物营养素为本,以平衡膳食为核心,注重不同群体营养素的供给,强调营养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作用,在世界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同样,西方近代营养学在应用性、实践性等方面也存在着某些局限性。
中医饮食保健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除了在医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外,在医学观、方法学等方面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具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由于东西方人的身体素质与人文观念的不同,发源于中国的中医饮食保健学更适合中国的国情。今后,随着两个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应以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心态,了解中西医各自的特点,才能更好地促进双方的发展,促进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进而建立一个全新的饮食营养保健学科将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二、中医饮食保健学与中国烹饪学
中医饮食保健学与中国烹饪学同属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思想观念指导下,在各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了一种十分密切的关系。
(1)烹饪以养生保健为基础。
中国烹饪以养生为基础,以味为核心。因此,它必须研究作为其发展基础的饮食养生保健的理论。烹饪是为人类饮食活动服务的,而饮食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们往往用“民以食为天”来概括饮食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如果说,在人类诞生之初的饮食活动还仅仅是为了维持生存的需要的话,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烹饪的产生,在促进了饮食养生这一根本目的的同时,又派生出了“美食”,又赋予饮食活动以新的意义,从而使人们通过饮食活动,在达到养生保健目的的同时,又获取“美食”的享受。应该说,这是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尽管如此,饮食活动中的美食仍然是建立在饮食养生保健基础之上的。换言之,烹饪(饮食)的根本目的仍然在于养生保健,其次才是美食的享受,而且美食也必须是建立在养生保健基础上的美食,是为养生保健服务的美食。因此,从烹饪(饮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出发,在日本等一些国家,烹饪教育及其厨师资格证书等业务是归属于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管理的。
(2)中医饮食保健学是中国烹饪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前所述,既然烹饪(饮食)以养生为基础,那么,中国烹饪理论的建立也必须是建立在养生保健理论基础之上。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生活在从“温饱型”向“保健型”转变以后,传统的饮食保健理论作为中国烹饪理论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越来越显得突出。各种养生膳、保健膳、长寿膳、食疗药膳、功能性保健食品等已在中国烹饪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有关烹饪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注重传统饮食保健理论的研究,注重从“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观念出发,用传统的养生保健理论去研究和发展中国烹饪。有关传统饮食养生保健的文献,如《黄帝内经》《食疗本草》《饮膳正要》《食物本草》《随息居饮食谱》《调疾饮食辩》等,已构成中国烹饪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连《中药大辞典》也被越来越多的烹饪工作者加以利用。他(她)们在研究烹饪原料、设计菜单等的时候往往首先要参考该辞典中有关食物性能、养生保健作用等的内容。传统饮食保健理论与烹饪理论的紧密结合,在很多情况下,已很难明确划分其饮食保健学或烹饪学的属性,如各种养生保健食谱、食疗药膳食谱等。不仅国内如此,国外有关研究中国烹饪理论的工作者,也越来越关注中国烹饪中养生保健理论的研究。可以说,作为一名中国烹饪工作者,不了解和掌握中国烹饪中传统饮食保健的理论,很难说是一名合格的中国烹饪工作者。
(3)中医饮食保健理论反映了中国烹饪最根本的特点。
中国烹饪的特征或特点是什么?除了传统上的饮食文化、民俗礼仪外,应该说在理论上最具特色的也就是中医饮食保健理论。如前所述,烹饪(饮食)的根本目的在于养生保健。而有关养生保健的理论,从目前来看,概括起来主要有中医饮食保健学(中医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西医学)两大体系。两个体系虽然研究的内容和目的是一致的,但各有其独自的理论体系和优势。西方近代营养学传入我国也只有百年的历史,与中国数千年的烹饪发展史相比,它不是我国烹饪固有的特色和研究的强项。而我国传统的饮食保健理论已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并在“医食同源”“药食同用”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与中国烹饪紧密结合,形成了中国烹饪理论上的最大特色。在烹饪界经常可以听到中国烹饪以“色、香、味、形”著称于世,在世界上号称“烹饪王国”。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烹饪研究的不断深入,又在前述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养(养生保健)”字来进一步概括中国烹饪的特点,合称为“色、香、味、形、养”。其实,“色、香、味、形”不是哪一个国家烹饪的特征,而是世界各国烹饪的共性所在。法国烹饪、日本料理等都具有其各自的“色、香、味、形”特征,甚至在某些方面,其“色、香、味、形”较之于中国烹饪表现的更为突出。正如中国的“四大菜系”,很难说哪一个菜系以“色、香、味、形”而著称。而真正能反映出中国烹饪特色的还在于“养(养生保健)”字。这不仅可以从我国参加烹饪(饮食)国际性学术会议交流的有关养生保健论文的数量体现出来,还可从举办中国烹饪国际留学生班所开设的进修课程中体现出来。他(她)们要学习的、能反映出中国烹饪特色的理论课程也主要是中医饮食保健理论。许多来华的留学生都对极其丰富、极具特色的中医饮食保健理论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甚至认为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是中国烹饪理论中极具吸引力的部分,也是其他各国烹饪理论中所没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饮食保健理论,是中国在营养科学领域中研究的强项所在。
(4)社会的发展对烹饪饮食保健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后,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饮食生活质量在生活质量方面将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它要求烹饪理论的研究在学习和吸收西方近代营养学的同时,还对能反映中国烹饪特色和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医饮食保健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起过去和现在,中医饮食保健学在中国烹饪学中将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
烹饪是实现饮食保健的主要途径。中医饮食保健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它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了它必须与中国烹饪相结合,通过日常的饮食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国烹饪精湛的技艺不仅为中国烹饪在世界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同时,将中医饮食保健理论与中国烹饪技艺相结合,又为中医饮食保健理论的应用和实践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天地。因此,研究和普及饮食保健还必须重视和加强对中国烹饪的研究和在饮食保健实践中的应用,如各种烹饪原料的特性、烹饪原料的配伍习惯、菜单或食谱的设计、加热与调味方法、民间小吃、地方特色菜肴以及各地区的饮食习俗,特别是不同的烹饪加工方法与调味品的使用对饮食保健作用的影响等。
综上所述,受中国传统“医食同源”“药食同用”思想观念的影响,将中医饮食保健学的理论用于指导中国烹饪的实践,促进了中国烹饪学的发展,并构成了中国烹饪的最大特征;将中国烹饪与中医饮食保健的理论相结合,又为中医饮食保健理论的应用和实践提供了条件和途径。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使中医饮食保健学与中国烹饪学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