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移动应用发展现状
移动应用是为智能手机、平板计算机等移动设备开发的软件程序。早期针对移动终端的应用软件主要由手机厂商自主开发,并且运行在本地、无需网络数据交互的程序,例如,IBM在1993年发布的Simon终端配备了计算器、世界时钟、日历和通信簿等应用软件。2002年,黑莓公司最早为智能终端RIM开发了需要网络数据交互的移动电子邮件应用软件。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传统桌面互联网应用服务开始向移动互联网全面迁移,移动应用(以下简称“移动App”)逐渐成为用户最依赖的互联网入口。近年来,移动App的种类和数量持续增长,用户使用移动App的数量和时长逐年递增,移动App已成为承载手机用户上网时长的核心。根据文献[11]统计,2018年我国的移动App下载量达到近100亿,其中近20款应用下载量过亿,我国已成为目前全球移动App下载量最大的国家。2019年第三季度,我国网民人均安装移动App总量增加至58款,用户每天花在各类移动App的时间为4.9小时,占用户每日上网时长的81.7%。截至2022年到6月,国内应用市场上可监测到的移动App总数达到345万,几乎覆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线上购物、外卖、移动支付等移动应用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网约车、共享单车等移动应用为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微博、微信等移动应用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边界,在线教育也为传统的线下授课与获取知识模式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由于移动办公能够让人们摆脱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极大提升管理与工作效率,因此,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0亿人进行移动办公,并且超过50%的企业已部署移动办公系统[12]。同时,移动互联网与移动终端也正向以政务、警务为代表的高安全需求领域渗透。我国公安部门于2007年推出了移动警务系统“警务通”,并已经发展到四代。移动办公需要用户使用移动终端通过开放的移动公网接入单位内部网络并访问单位内部敏感数据,因此,安全已成为移动办公应用和推广的关键。
为了满足各种应用场景的需求,以及降低移动应用开发与维护成本,移动应用的开发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图1-4所示为目前主流的移动应用开发模式,包括本地应用(Native App)、页面应用(Web App)和混合应用(Hybrid App)三种开发模式。
·图1-4 移动应用三种主要开发模式
• 本地应用开发模式是移动应用原生的开发模式,它主要采用客户端/服务器(C/S)结构方式,基于调用本地资源和系统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来完成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但是,由于不同移动操作系统的API并不统一,因此,为了适配不同移动操作系统,一个移动应用通常需要开发多个版本。
• 页面应用开发模式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的结构进行开发,主要是以HTML5作为开发基础,由于它采用了各种移动终端统一的微浏览器作为运行平台,所以各种移动操作系统只需开发一个版本即可,开发和维护的费用比较低。
• 混合应用开发模式是作为本地应用开发与页面应用开发的一个结合体,它也采用了HTML5作为开发基础,封装在本地的原生外壳中,也可以在移动终端中调用相应的本地API进行原生开发。
横向对比三种移动应用开发方式,页面应用开发模式的维护和升级方式简单,并且实现了跨平台的技术服务,将成为未来移动应用开发模式的主流。这是由于目前软件系统的改进和升级越来越频繁,而采用页面应用开发模式所开发的移动应用只需要关心服务器,在服务器上进行维护和升级,而移动客户端基本不需要做任何维护。另外,使用页面开发模式可以使移动应用程序与移动终端设备的型号及移动操作系统解耦,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