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找到你的位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完美”的成长陷阱

如果你是个完美主义者,那就是你父母养育你的方式影响了你。我们父母会给孩子规划或复制某个稳步前进的完美计划,这能给家长安全感。我说“我们”是因为我也承认,对我的孩子索耶和埃弗里来说,我也曾是个完美主义控制狂。直到现在,有时候我还是会这样。孩子的童年因此充斥着“先做这个,再做这个,最后做那个”的计划表,每件事都得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童年成了一个由他人设定好的计划,目的便是让更多的人能对你高看一眼,让他们觉得你表现足够优秀,到了继续做下一件事的水平。光是写下这件事,就把我弄得很紧张。

如果孩子没有按照计划完成任务,我们这些当父母的就会非常揪心。我们揪心的,就是怕我们给孩子设想的那个未来会走向破灭。实话实说,我们也会因此担心起自己的未来。我们会把这份担心告诉朋友、同事和家族中的成员,甚至发到社交媒体上面。

一想到自家孩子的生活可能无法“完美”执行原计划,我们就抓狂不已,甚至有时会觉得有必要进行一点小小的干预,来帮孩子达成我们的期望。这种干预会让父母频繁地出手、纠正、管理、提醒、敦促与唠叨。可矛盾的是,这种干预的确能在当下帮助孩子,甚至还真的能让孩子更接近我们所认为的终极完美目标。但这种帮助并不是什么神丹妙药。事实上,它更接近毒药,会向孩子正在发育中的大脑传递一些可怕的信息,让其感到无力、无能、无助。家长会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孩子,你在生活中就是得做别人所期望你做的事。”“孩子,我们爱你是因为你在我们眼中够完美。”“孩子,倘若你做不到,那一切都完蛋了!”“孩子,只有按照爸妈要求的方式,才能把这件事做好。”“孩子,光靠你自己还差点意思,所以我得助你一臂之力。”

这些信息听多了,你就会彻底搞不明白自己是谁、自己能做什么、自己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我不希望你遭遇如此境遇,但如果你真碰上了,我想帮你一起克服。没错,你能做到的!

你当下的冒险之旅,已和孩提时期没法相提并论。你可是独当一面的人了。是时候抛开“要完美”这种简单的陈词滥调了。要去更广泛地思考,更舒适地活在生活中种种充满不确定性的灰色地带。你得向前迈出几步,但也得后退几步,甚至来几个侧滑步。你会决定什么时候加速,什么时候刹车。你需要兼顾异想天开的想法和以梦为马的憧憬,这就意味着你可能得朝着截然不同的方向前进。当你因为太尴尬、害怕或羞愧,连镜子都不敢照的时候,还需要歇一歇,喘口气。做成年人就是不断地试错,那些不好的经历能教你更多。只有通过试错,你才能更好地面对接下来的挑战。

计划赶不上变化

我之前在大学当院长的时候,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在大二的时候到我办公室来跟我讨论他的未来规划。他拿出笔记本电脑,打开一张电子表格,我从他的表情就能看出来,他对即将给我展示的内容深感自豪。我承认,我自己在上大二的时候,对未来研究生阶段要专精什么领域充满困惑,但我还是很感兴趣,想知道他到底有什么想法。

“22岁的时候,我要进排名前十的医学院。26岁毕业,进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实习。住院实习期大概3到5年,这主要取决于我决定的专业方向。实习第一年,我会遇见我的女朋友。实习第三年,我们就结婚。30岁的时候,生第一个孩子。32岁的时候,不管我学业发展到了哪一步,我们都要生二胎!”他合上了笔记本电脑,扬起脸,喜气洋洋。

我强忍着自己想放声大笑的冲动。我知道他正在等待着生命中已经得到过无数次的认可:“完美!”但我真给不了。我不禁想,这么聪明的人,怎么会这么不明事理呢?他的计划涉及别人的身体,但听起来却那么“理应如此”。我回想自己,到了30岁上下的时候,跟丹共同努力了两年半,才怀上老大索耶。我也问自己,这孩子到底是想当医生,还是仅仅在做他自认为该做的事情?最后,我还是轻轻地笑了出来。我告诉他计划听上去很棒,祝一切顺利,随后再奉上一个温柔的笑容,接着说:“你知道吗?其实你没法计划去邂逅生命中的另一半。你只有在做自己爱做的事情时,才能碰上这个人,因为那时的你最可爱。希望你的实习期就是你最可爱的时光。”我还说:“等你30岁了,并不会因为你在电子表格上写下了要怀孩子,就怀得上。”我接着问:“现在告诉我吧,你究竟为什么要学医?”他看上去都快要哭了,仿佛是我把他人生的剧本撕成了碎片。

我并不反对做规划。事实上,制订具体的规划,是实现人生最宏大目标的唯一方式。我也不是故意对自己的学生这么刻薄。你也看到了,这个学生来找我寻求认可,但那天我给他上了另外一课,那就是在面对未知的人生的时候,要保持谦卑。计划可能有误,所以要时刻做好准备。你可以这么理解:“计划赶不上变化。”

不管你多么有钱有势,也照样有一大堆控制不了的事情。变化是一定会出现的。当变化出现,尤其是糟心的变化出现时,暂且蜷缩起来很正常。不过无论如何,你还是得生活下去,总不能蜷缩起来直到风平浪静。生活需要行动,你无法在变化面前永远沉沦。所谓成熟,就是体验环绕在周遭的不完美、恐惧、无力、愧疚和失望,并接纳这些感受,进而思考究竟发生了什么才导致你走到这一步,再弄清楚你下一步该怎么做,随后重新站起来,用行动推着自己前进。糟心的变化依然会不时发生,而你会一次比一次善于应变。甚至某个时候,你会喊出:“哈!吃我一拳吧,糟心的变化!我早就准备好啦!当下的确很糟糕,但我学到了一些新东西,会没事的。”

我希望这对我的学生能有所启迪,也希望能对你有所启迪。但也许,这启迪并不成立。如果你已经准备好去实践某份人生清单,并完美执行下去,这份清单很可能不允许你犯错误或走弯路,甚至不允许你在路边的小板凳上歇口气。这会让你没有任何准备地去应对充满无限机遇和无限不确定性的生活。所以,把“完美”,以及与之相关的一步步规划、为了达成完美而付出的努力抛到脑后的想法,很可能会让你感到失落,甚至害怕。

这是意料之中的。那么接下来,让我们的探究更进一步。

生活中那些“糟糕”的词

我们一直被教导,要避免“失败”,还要离它的兄弟姐妹“畏缩”“堕落”“彷徨”“踟蹰”“笨拙”远一点。这些词都描述了某种糟糕的经历,但如果我们能把它看作生活中的常规部分,甚至是教过我们的最好的“老师”,那日子就会轻松很多。好的导师会鼓励你这么去做,比如,电视剧《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中就有这么一幕。

琼恩·雪诺说:“我失败了。”

戴佛斯爵士:“很好。现在,再失败一次。”

我们这些当导师、教师和家长的,并不是虐待狂,希望看到你把事情搞砸或者身陷痛苦之中。从来都不会。事实上,如果你真的经历了这些,我们会很心疼你。在你很小的时候,我们看着你努力了好多次才能站起来,又看着你摔了十几跤,才真正学会走路。我们知道,如果让你摔倒了自己爬起来,那你胖乎乎的小腿就能更强壮,你的平衡性也会更好。我们并不希望你失败,我们希望的是你去体验那些必不可少的磨难,毕竟没有那些失败,你将永远无法成功。

失败的经历诚然可怕,但你还是要去经历。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必须离开自己的“舒适区”,进入自己的“伸展区”。舒适区本身就是你感到舒服和熟悉的地方,在那里,你学不到东西。想想你的沙发。你在沙发上躺着能有什么学习和成长?我们这些父母、监护人、老师和导师,确实想帮你消除进入“伸展区”的恐慌。你对那里面的东西的确没有准备,但现在是21世纪了,跟《权力的游戏》里的狂野世界截然不同,大多数你能做的事,都不会威胁你的生命。

真正会危及生命的,恰恰是永远停在自己的舒适区。如果你在那儿待太久,最终就会厌烦、不满、没精神。你会因为生活舒适而愈发自满,然后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停滞不前,最后,就是慢慢消沉、枯萎、死亡。这一切,都可能发生在你父母家的地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