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辨证施护
【辨证要点】
1.辨风寒风热 感冒常以风邪夹寒、夹热而发病,因此临床上应首先分清风寒、风热两证。二者均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症,但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证发热重,恶寒轻,有汗,鼻塞,咽痛或红肿,鼻流浊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2.辨不同兼夹 夹湿者多见于梅雨季节,以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胸脘痞闷、苔腻为特征;夹暑者,多见于炎夏,以身热有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为特征;夹燥者,多见于秋季,以身热头痛、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为特征。
3.辨偏实偏虚 一般而言,发热、无汗、恶寒、身痛者属表实;发热、汗出、恶风者属表虚。至于体虚感冒,往往反复发作,缠绵不愈。
【证候分型】
感冒的证候分型见表2-1-1。
表2-1-1 感冒证候分型
【护理措施】
1.起居护理 保持环境舒适、整洁。病室空气新鲜,避免直接吹风。生活起居有规律,注意休息。风寒感冒和体虚感冒者室温宜偏暖,可多加衣被;风热感冒和暑湿感冒者室内宜通风凉爽,发热身痛者宜卧床休息;体虚感冒者平时应根据体质状况适当运动,以增强正气。对感受疫疠时邪者,注意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减少探视。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勿对着他人,使用的器具每天消毒;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或金银花煎水漱口。室内每日进行空气消毒,可用食醋熏蒸或紫外线灯照射。
2.病情观察 观察恶寒、发热的轻重程度。体温过高者应定时监测,并做好记录。注意观察汗出情况,有或无,是否畅爽。观察有无鼻塞,鼻涕的性质、颜色和量,有无咳嗽及咳痰的色、质和量,口渴的程度,咽喉是否疼痛,舌苔,脉象等。注意观察服解表药后反应,若汗出热解,脉静,胃纳佳为顺;若大汗淋漓,口渴引饮,热降复升,脉不静,且伴有心烦、胸闷、纳呆等,则应警惕津液耗伤,有传变入里或竭阴亡阳,须防出现并发症。
3.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风寒感冒者宜热食,忌生冷、油腻,多喝热稀粥(也可食防风粥),或饮生姜红糖茶,亦可用糯米、生姜、连须葱白煮制葱姜粥,趁热食用;风热感冒者宜食凉润之品,多补充水分,多食蔬菜和水果,忌辛辣、油腻、煎炸之品,热盛口渴多汗者可给淡盐水、冬瓜汤、芦根茶等,也可食薄荷粥、荆芥粥;暑湿感冒者宜清淡饮食,多食西瓜、薏苡仁粥、绿豆汤、清络饮等清热解暑之品,也可藿香、佩兰煎水代茶饮,忌食冷、甜、黏、油炸之品;体虚感冒者应根据不同的体质选用滋补类食物,气虚感冒者可选食山药粥、黄芪大枣粥、煎枣汤等健脾补气之品,阴虚感冒者可食用银耳、海参、甲鱼等滋阴清补之品,忌食燥热伤阴之品,如羊肉、狗肉等。
4.情志护理 情志舒畅,乐观开朗有利于增强正气,祛邪外达。感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较甚者,可有心烦、焦虑等表现,应做好解释和安慰,指导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积极配合治疗。年老体虚患者,病情容易反复,应指导患者的生活起居,树立治疗的信心,合理调摄情志。
5.用药护理 解表药多为辛散轻扬之品,有效成分易挥发,宜武火快煎,不宜久煎,过煮则降低药效。服解表发汗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汗出及体温变化,以遍身微汗、热退脉静身凉为佳。不可过汗,中病即止,不必尽剂,防过汗伤阴。风寒感冒和体虚感冒者汤药宜热服,服药后再进热粥或热饮以助药力,卧床休息避风,盖被以利汗出,注意防过汗和汗出当风复感外邪;风热感冒者汤药宜温服,药后观察出汗、体温和伴随症状的变化,高热者,遵医嘱给退热药,如瓜霜退热灵胶囊口服;暑湿感冒者可给藿香正气口服液,注意用药后症状改善情况。服发汗药后,忌服酸醋生冷之品,以免收涩,影响发散效果。
6.适宜技术 感受风寒而见恶寒发热无汗者可行背部捏脊,取督脉及膀胱经腧穴,直至背部发热,或针刺风池、合谷、大椎、曲池等穴位。汗出不畅者,可艾灸大椎、曲池穴以透汗。高热无汗者可刺十宣穴放血以退热。鼻塞流涕严重者针刺迎香、列缺、外关等穴,或用热毛巾敷鼻,头痛者可头面部穴位行经穴推拿,如印堂、太阳、风池、百会等。外感暑湿兼发热头身痛者可用刮痧或拧痧法,取脊背两侧、颈部、胸肋间隙、肩、臂、肘窝、腋窝等部位,刮痧用力均匀,以出现紫色出血点为止。素体虚弱者,可取肾上腺、内分泌、肾、肺等耳穴用王不留行埋籽,以扶正祛邪;或于夏月三伏选肺俞、脾俞、肾俞、膏肓、气海、大椎等穴行穴位敷贴。
【健康教育】
1.生活起居有规律,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气候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着。天暑地热时,切忌坐卧湿地,汗出当风。
2.加强运动锻炼,增强体质,以御外邪。可选用太极拳、八段锦、快走等适宜个体的运动方式,以疏通经脉,增强体质,抵御外邪。
3.易感冒者,可坚持每天按摩迎香、太阳、风池等穴,或根据体质情况进行耐寒锻炼,如冷水洗脸、洗澡等。感冒流行季节,也可服用防感汤药,如贯众、板蓝根、生甘草等水煎服。
4.感冒流行期间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外出戴口罩,防止交叉感染。室内每日进行空气消毒,养成经常洗手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