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编写说明

针灸治疗学是研究和运用针灸方法治疗各科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是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步入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针灸类专业在20世纪80年代从中医专业分化出来后,各中医药院校针灸专业使用的《针灸治疗学》主要有6个版本。最早的版本由南京中医药大学杨长森教授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年),突出的特点是较为传统简练;第二个版本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石学敏院士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年),突出的特点是较为全面翔实;第三个版本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王启才教授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突出的特点是强调经络辨证,现代气息较为深厚;第四个版本由山东中医药大学高树中教授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突出的特点是精编实用,强调针灸自身临床特点;第五个版本由山东中医药大学高树中教授、安徽中医药大学杨骏教授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突出的特点是精编实用,强调针灸自身临床特点,并注重与现代临床的紧密结合;第六个版本由山东中医药大学高树中教授、安徽中医药大学杨骏教授主编(中国中医药技出版社,2016年),在延续2012年版本特点的基础上,内容更趋于全面,更符合临床的需求。

本教材是《针灸治疗学》第七个版本。在编写的过程中,遵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编写原则和基本要求,在参考前几版,特别是“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基础上,突出了以下几点:一是注重针灸治疗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强调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和八纲辨证,阐述了经络辨证在针灸治疗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的规律性;二是注意与《中医内科学》等中医临床学科教材,特别是与《针灸学》《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等针灸学专业教材的协调一致性和系统完整性;三是在编写过程中,积极推进教材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力争体现教材服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强调精品意识,坚持体现“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原则,突出临床特色。

本教材分为三篇。上篇为总论,是对针灸治疗学理论的总体论述;下篇是各论,介绍了各科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附篇是参考资料,包括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针灸临床研究进展。其中上篇总论由高树中编写,下篇各论中的第六章头面躯体痛证由张虹、张会珍编写,第七章内科病证由赵吉平、付勇、尹洪娜、王威、孙建华、杨晓波、施静、吴毅明编写,第八章妇儿科病证由冀来喜、林栋、娄必丹、周仲瑜编写,第九章皮外伤科病证由陈泽林、董国娟、衣华强、黄学勇编写,第十章五官科病证由王海军、李彬、张小珊编写,第十一章急症由符文彬编写,第十二章其他病证由李永峰编写,附篇第十三章子午流注针法与灵龟八法、第十四章针灸临床研究进展由赵仓焕编写。本教材融合出版数字化资源编创工作由高树中、赵吉平主持,全体编委参与编写。

对本书存在的疏漏之处,敬请各院校在使用过程中,及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进一步修订提高。

《针灸治疗学》编委会

202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