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发展历程

一、学科分化简史

夏商殷墟甲骨卜辞记载“疾耳”“疾自(鼻)”“疾言”,西周出现五官科医生雏形,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春秋战国时期分化了正式的“耳目痹医”,为医学八科之一。在唐代,设太医署,改五科,设耳目口齿科,专门开课,学习期限4年,考试合格后允准行医。宋代设九科,内有口齿兼咽喉科,并于针灸科课程中开口齿、咽喉、耳目等科目。金元时代扩大为十三科,分设口齿科、咽喉科、眼科。清代又缩减为九科,口齿与咽喉再度合并。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开始建中医学院,各中医院校耳鼻咽喉科教学相继分化为独立教研室,并在第一、二版《中医喉科学讲义》基础上,1975年出版第三版教材《五官科学》,1979年第四版教材改为《中医耳鼻喉科学》。2003年规划教材改为《中医耳鼻咽喉科学》。1987年9月,在南京成立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学会。

二、专科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在保持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同时,中医耳鼻咽喉科学逐渐演变发展了自身的特有理论体系,如官窍脏腑相关论和清窍清阳学说,即专科特殊理论体系中的典型例证。

官窍脏腑相关学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已见雏形,其后历代不断充实发展,指导着耳鼻咽喉头颈疾病防治实践。现已发展成由整体结构论、机能协调论、病证归属论、脏腑证治论等相关学说构成的系统理论。

清窍清阳学说始于金元时代,在《内经》有关胃气、清阳、清阳出五窍等认识基础上逐步成形,后经历代医家充实拓展、现代系统整理研究,已构建了清阳出上窍论、清阳升降失调论、升清降浊论等基本观点。

三、专科证治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周礼》时代出现医学分科制度,从九窍变化诊察脏腑疾病之法开始运用于临床。《山海经》《礼记·月令》《左传》《五十二病方》均有耳鼻咽喉疾病的诊疗及医方记载,并在《内经》《难经》中得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神农本草经》载耳鼻咽喉疾病专用药53种,《伤寒杂病论》创“梅核气”,推出治疗咽喉疾病名方甘草汤、桔梗汤、半夏散及半夏汤。《针灸甲乙经》载辨证取穴治耳鼻咽喉疾病。《诸病源候论》设专卷论述耳鼻咽喉口腔疾病69候,相关病证130多候,首次描述类似耳源性颅内并发症的病机病状,即黄耳伤寒。《备急千金要方》归类七窍病。《外台秘要》卷二十二专论耳鼻咽喉疾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区分咽与喉的解剖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云:“夫喉以候气,咽以咽物,咽接三脘以通胃,喉通五脏以系肺。”“诸脏热则肿,寒则缩,皆使喉闭,风燥亦然;五脏久嗽则声嘶,嘶者喉破也,非咽门病。咽肿则不能吞,干则不能咽,多因饮啖辛热,或复呕吐络伤,致咽系干枯之所为也,与喉门自别。”《济生方》创苍耳子散等众多专科名方。《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细致描述鼻塞症状“但侧卧上窍通利,而下窍闭塞”的临床特点,并指出“热”为鼽嚏一因。李东垣的益气升阳法(《兰室秘藏》)对后世医家启发甚大。朱丹溪倡导喉痹虚火病机,言“阴虚火炎上,必用玄参”,倡养阴学说,对耳眩晕症状特点的描述与今之梅尼埃病也十分吻合。

史上最大方书《普济方》用18卷篇幅总结明代以前有关耳鼻咽喉科学的成就,《本草纲目》提出耳鼻咽喉口腔疾病的预防保健措施,《保生秘要》详细论述导引、运动之法在耳鼻咽喉科的临床应用,《红炉点雪》首论喉结核,《景岳全书》首载咽喉梅毒及瘟疫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对头颈癌肿的诊治做了系统介绍,《外科大成》《疡科心得集》《外科证治》《外科证治全书》等倡导的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痰散结、滋补扶正肿瘤诸治法,至今在临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王清任的通窍活血汤、会厌逐瘀汤也仍为当代临床广泛应用。

清代(1744~1902)曾四度大流行白喉、疫喉痧等传染病,促进了喉科学快速发展,面世不少喉科学专著,并发展了一些喉科专用检查器械。如《喉科指掌》载压舌板检查法;《喉科心法》绘压舌板图形;《喉科秘要》有与当今耳鼻咽喉科所用额镜反光原理相近的光源临床应用描述,谓“于病人脑后先点巨蜡,再从迎面用灯照看,则反光而患处易见矣”。在治法方面,不少专著主张辛凉透表、苦寒泄热、甘寒救液的疫喉系列治疗法则,并强调忌用辛温升托。

四、专科外治体系的发展

《灵枢·刺节真邪》最早描述咽鼓管自行吹张法;《淮南子·氾论训》更有部分手术禁忌证记述,曰“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华佗首创麻沸散,推动了外科学的发展。《金匮要略》介绍滴耳法、滴鼻法、吹鼻法的临床应用;《肘后备急方》首次记载外耳道异物、气道异物和食管异物处理方法,生吞韭菜以治食管鱼骨;《诸病源候论》有兔唇与拔牙损候记载;《备急千金要方》广用外治法,膏剂或油剂涂抹局部以疗鼻疾,倡含咽法、湿贴法、热敷法、吹喉法、含漱法、吹耳法、塞耳法;《千金翼方》载烧灼法治疗咽喉疾病;《外台秘要》载火烙法;《梦溪笔谈》开“人工喉”应用之先河,谓:“世人以竹木牙骨之类为叫子,置入喉中,吹之能作人言,谓之颡叫子。尝有病喑者,为人所苦,烦冤无以自言,听讼者试取叫子,令颡之作声,如傀儡子,粗能辨其一二,其冤获申。”《儒门事亲》创“内镜”下取异物的原始方法,以纸卷筒,置口中,再以筷缚小钩,钩取误咽之铜钱;《扁鹊心法》和《疮疡经验全书》记载切开排脓术治疗咽喉痈;《洪氏集验方》应用颈动脉压迫法止鼻衄;《景岳全书》倡鼓膜按摩术治耳闭;《保生秘要》卷三较《内经》更详细地描述了咽鼓管自行吹张法。《证治准绳》对耳鼻咽喉头颈部外伤诊治做了系统论述,载外伤后的一些原始整复术,如气管吻合术、耳郭整形术、唇舌整形术等。《外科正宗》介绍鼻息肉摘除术,“用细铜箸二根,箸头钻一小孔,用丝线穿孔内,二箸相离五分许,以二箸头直入鼻痔根上,将箸线绞紧,向下一拔,其痔自然拔落”,并于息肉表面或绞除息肉后之基部施用药散以图根治;以及取食管异物法,将乱麻团以线系之,吞入咽腔或咽入食管,使误咽之铁针类异物刺入麻团后再徐徐牵出。《经验喉科紫珍集》载川乌、草乌、细辛、南星等10味药制备“麻药方”,吹粉器喷入咽喉,麻醉咽喉黏膜,然后施行局部处理。《疫痧草》创“贴喉异功散”贴颈部,刺慝起疱,吸毒外出,以治咽喉肿胀不利。传统的喉核烙治法和啄治法至今仍有临床应用,并有器材和温度监控下的烙治技法改进,还从免疫学角度进行了机理探讨。

五、小儿耳鼻咽喉科学的发展

《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卷五十最早对小儿耳鼻咽喉口腔病证做了专卷论述;《太平圣惠方》有三卷专论小儿耳鼻咽喉口腔病证;儿科专著《幼幼新书》《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对小儿生理病理特征,小儿耳鼻咽喉疾病因、证、治、方、药均有深刻认识;《证治准绳》幼科部分对小儿耳鼻咽喉疾病描述非常详尽。小儿耳鼻咽喉科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