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针灸学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六、针灸药相须派

针灸药相须派是指针灸药因病而施,互相配合,以提高治疗效果的流派。这一流派的学术观点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如西汉的淳于意,在其《诊籍》中,有时单用针,有时单用灸,有时用针灸药物三管齐下而效,凸显了其针、灸、药各有所长,可以互补的思想。东汉时期张仲景主张“行其针药,治危得安”,《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不少病症均主张针灸药并用。唐代名医孙思邈学识渊博,治病捷验,针灸药膳兼通,故能享百岁之高寿。《备急千金要方》提出“知针知药固是良医”的主张。杨上善记载了肾病的针灸、药物、饮食、磁疗、运动疗法。受孙思邈、杨上善综合治疗思想的影响,宋代王执中提出“针灸须药”的主张,他说:“此言针灸与药之相须也,今人或但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或惟用药物而不知针灸者,皆犯真人之所戒也。”元代医家罗天益《卫生宝鉴》所载医案中也有众多针灸药合用的验案。

明代杨继洲也主张针灸药三者并重,在《针灸大成·诸家得失策》提出“药与针灸,不可缺一者也”。杨继洲虽以针灸见长,但并未拘泥此术,他临病诊疾,或针或灸,灵活掌握;针灸与药,因病而施,内外结合,左右逢源。综观杨氏医案,有单针不灸,有只灸不针,亦有针药并举,甚或在疾病的某一阶段,单用药而未用针灸者。杨氏临证,真正做到“治法因乎人,不因乎数,变通随乎症,不随乎法”(《针灸大成·穴有奇正策》)。吴崑《针方六集》第四卷“旁通集”也是专论针灸药各有优势,认为临床应最大限度发挥其各自优势。清代医家李学川强调针灸应配合中药治疗,才能达到“左右逢源,会归一致”的目的;认为应“举汤液以翼针道,明刺法以济汤药”。历代学者赞同这一学说的为数甚多,可见其学术观点为广泛共识。

应当指出,针灸药相须派大都是长于运用中药治病的历代名医,由于他们在医疗实践中充分意识到针灸药互补的重要,发现这些治疗手段各有优势,因而形成了流派,这些医家摒弃门户之见的包容精神,成为我国医界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