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针灸学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文献传承与医家之间的影响

1.文献传承 如王焘的学术观点,从《外台秘要》中反映了他的学术渊源渠道很多,他通过搜集整理唐代以前诸家学说,如《集验》《备急》《必效》《录验》《删繁》《救急》《近效》《延年》《广济》《小品》《音义》等著作以及扁鹊、崔氏、苏恭、甄权、张文仲、范汪、深师、神素师、杨操、刘氏等医家的学术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后来,宋代的窦材受其影响最深,在所撰《扁鹊心书》中,转引了王氏《外台秘要》中强调灸法重要的论述,把三国时华佗为曹操治头风未能根治、后来复发的原因归之于当时没有用灸,认为“若于针处灸五十壮,永不再发”。显然,窦氏的观点,有一部分来自王焘的著作。

又如张子和的学术思想也源于《内经》,因为《内经》对针刺放血疗法所论甚多,张氏《儒门事亲》中根据六经气血多少而决定各经是否放血的论点,以及有些医案即按照《内经》所说,不敢越雷池一步。其治疟一案,就是按《素问·刺疟论》“刺十指间出血”一法而应用收效的。还有徐凤、杨继洲著作中有关手法的论述受刘党影响也是很明显的,《琼瑶神书》詹景炎序云:“针灸之法,捷于用药,夫人而知之矣,于是乎《针灸大全》《针灸大成》遍行于世,而不知其皆本于《琼瑶》乎!”

2.社会风气影响 从魏晋到宋代,重灸之风盛行,如《南史·齐本纪上第四》云,当时有一人从北方学来了灸法,“贵贱争取之,多得其验,二十余日,都下大盛,咸云圣火”,甚至统治阶级曾“诏禁之不止”,并举例说“邑人杨道庆,虚疾二十年,依法灸即瘥”。南北朝史记中还有不少类似记载,如《南史·徐羡之传》《北史·流求国传》《北宋·赵王果传》《北史·麦铁杖传》《魏书·李洪之传》等都提到灸法治病的功效,足见其兴盛程度。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他祖母患病,名医束手,后经一道人施灸而愈;洪迈的《夷坚志》亦载一人患病,请赵三翁灸之而效。显然,这些对重灸派的形成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