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中药药效学概述

中药药效学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防病治病的关键,亦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中药药效学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针对中药的功效主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以及产生药效的主要物质基础,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一、中药药效学概念和研究内容

1.概念 中药药效学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的作用、效应、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科学,即研究中药对机体防治效应、物质基础及作用规律和原理的科学,借以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药、或发现和创制中药新药。

2.研究内容

(1)中药药效研究 中药药效研究包括两个方面:①针对中药传统功效和主治,应用现代药理学方法和相关的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与中药功效密切相关的药理效应和作用机制,阐释中药功效的药理学内涵。如麻黄发汗解表功效的药理学内涵为麻黄具有发汗、抗病原微生物、抗炎等药理作用;丹参活血化瘀功效的药理学内涵为丹参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改善微循环、抗心脑缺血等药理作用。②与中药传统功效不相关的新的药理作用的发现,拓展中药新的临床适应证和新用途。如山楂改善血液流变学、调血脂、抗心肌缺血等药理作用;枳实(青皮)静脉给药具有升高血压的药理作用等。

(2)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中药不同于西药和天然药,单味中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产生某种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亦是中药药效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指采用系统分离结合药效、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中药配体药物化学、药效组分指纹图谱、生物活性筛选及比较药理学等技术和方法,明确中药产生某种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如解表药具有发汗作用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是挥发性成分;人参提高机体免疫作用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是皂苷类和多糖类成分;附子抗休克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生物碱类成分。目前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仍然存在诸多难点和薄弱环节,尤其是动物类和矿物类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还十分欠缺。

(3)中药作用机制研究 中药作用机制研究是指应用现代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研究技术和方法,阐释其发挥某种药理作用的靶点、作用过程或作用原理。由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往往不是单一成分,因此中药作用机制多表现出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具有“微效整合,系统涌现”的特点。如三七的止血作用机制包括收缩局部血管、增加PLT数量和改善其功能、促进凝血酶生成、促进纤维蛋白生成、抑制纤维蛋白溶解等多个环节。但也有部分中药的作用机制比较单一,如青蒿的抗疟作用主要与破坏疟原虫的膜结构和抑制疟原虫PfATP6酶有关。

二、中药药效学的研究意义

1.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中药药效学研究结果可直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用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麻黄具有发汗作用,其主要药效物质基础是挥发性成分,且具有兴奋中枢的作用,因此临床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但用药时不能久煎,且失眠患者当慎用;钩藤具有镇静、降血压等药理作用,主要物质基础是钩藤碱,但钩藤碱水溶性较差,且不稳定,因此为提高临床疗效,可先用少量黄酒浸泡后再后下;黄连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作用机制与胰岛素释放无关,但具有胰岛素增敏作用,因此临床并不适用于1型糖尿病,但对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者则较为适合。

2.评价和创制中药新药 “安全、有效、稳定、可控”是药物的基本特征和要求。中药药效学的研究可以回答一个中药新药有没有效,为什么有效。从一个中药新药的诞生过程来看,中药药效学是其必不可少的部分。前期新药发现和筛选,中药药效学研究是保证中药是否具有疗效、是否值得深入开发研究的关键,也是配合确定最佳制剂工艺不可或缺的部分;筛选确定的创新中药新药,是否能够由临床前阶段进入临床研究,中药药效学的系统评价是其关键决定因素之一。此外,中药药效学的评价研究可为确定和优化临床适应证、确定临床研究给药剂量及使用注意事项等提供必要的参考,也可为中药新药安全性的剂量设置及评价周期等提供参考。

3.阐明中医药基本理论 中医药理论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但其科学内涵阐释较为薄弱,是限制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瓶颈。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于阐明中医药基本理论,促进中医药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中医的“扶正”理论,现代研究认为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网络及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蛋白质等物质合成有关;中药的“配伍”理论与西医学的“联合用药”具有近似的理念;中药药性中的“四气”(寒热温凉)与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能量代谢等有关。

4.促进中西医学融合发展 中西医学都是祖国医学大家庭的一员,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中西医学产生的条件、历史背景和文化等有别,其理论无法一一对应,限制了中西医学的融合发展。中药药效学研究是中医与西医融合的重要桥梁,对促进中西医学的相互交流、相互提高及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西医学不是相互矛盾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如对循环系统的认识,西医学着眼于血液流动的动力,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而中医着眼于血液是否含氧,包括“百脉朝肺”和“肺朝百脉”;又如西医用药中联合用药的“协同增效”关系与中药配伍的“相须或相使”配伍关系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