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医学模式及健康观
一、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关于医学的总体看法或概括认识,即解释和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整体思维方法及行为方式。
由于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哲学和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医学模式的转变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5个阶段,其中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1.生物医学模式 是从人的生物属性出发,解释和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整体思维方法及行为方式。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后,医学开始进入实验医学阶段,用生物学方法,对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各种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研究,致力于寻找每一种疾病特定的生理、病理变化,发展相应的生物学治疗方法。生物医学模式在保护人类健康以及对医学进一步发展的影响中,发挥了重大促进作用,并且在医学科学界长期占领着统治地位。然而,由于该模式只注意人体疾病的生物因素方面,忽视了疾病许多重要的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的主导、中介作用,从而渐渐凸显出其片面性及局限性。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是在认同人的生物属性的同时,兼顾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及其他因素,解释和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整体思维方法及行为方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疾病谱的改变,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相关的卫生问题日益加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其他非传染性疾病正在上升,并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也日渐增多;微量元素缺乏病、城市儿童营养失调已构成对儿童健康的威胁;环境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及不良生活及交通条件的变化,致使创伤及心身疾病、精神疾病日益增多。如此种种,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能充分地解释现代卫生保健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而且还束缚着医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1979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Engel G.L)指出:导致疾病的原因是生物、心理、社会诸方面,因此,也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寻找对抗和治疗疾病的方法。由此催生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该模式以系统论为原则,认为人的生命是一个开放系统,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内部的调控能力,决定健康的状况。其意义在于:①为医学发展指明方向,拓宽了医学研究领域,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出发,对健康和疾病进行综合研究。②深刻揭示了医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单纯的生物因素扩大到人的社会、心理因素,涉及了人类疾病与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从医学整体出发,提示医生在诊疗疾病时要从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空间考虑并作出正确决策。③提示医疗保健事业改革的必然性。由于疾病谱、死因谱和人口年龄谱的改变,使社区居民的卫生保健需求产生了相应的改变,要求从多方面、多层次积极贯彻预防为主方针,改革卫生服务,如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内容及全面全程服务等。客观上反映了人们对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该模式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历史性变革,主要表现为从治疗服务扩大到临床预防服务(clinical preventive service),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其核心是突出社会因素的主导性作用,强调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从研究疾病到研究健康,知行上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