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1型题】
1.E 2.A 3.B 4.B 5.D 6.D 7.E 8.C 9.E 10.E 11.C 12.B 13.B
14.D 15.D 16.C 17.B 18.C 19.C 20.D 21.C 22.D 23.D 24.E 25.D
26.D 27.B 28.D 29.B 30.C 31.D 32.D 33.C 34.B 35.B 36.D 37.A
38.E 39.D 40.E 41.E 42.C 43.B 44.E 45.C 46.C 47.D 48.D 49.A
50.B 51.D 52.C 53.B 54.B 55.A 56.B 57.D 58.D 59.B 60.B 61.C
62.B 63.D 64.B
【B型题】
1.B 2.C 3.B 4.C 5.B 6.B 7.E 8.E 9.D 10.E 11.D 12.B 13.A
14.C 15.E 16.D 17.A 18.D 19.D 20.C 21.D 22.E 23.A 24.C 25.B
26.B 27.A 28.D 29.C 30.B 31.E 32.C 33.D 34.C 35.B 36.D 37.D
38.A 39.A 40.B
【X型题】
1.AD 2.ACDE 3.ACDE 4.ABCD 5.CD 6.AE
(二)名词解释
1.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2.经穴:是指归属于经脉的腧穴。经穴有具体的穴名和明确的位置。
3.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通常是指该处既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只是按压痛点取穴。这类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或其他反应点作为刺灸的部位。
4.五输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有关记载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这是按经气由小到大,由浅而深所做的排列。
5.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合称“十二原”。“原”即本原、原气之意。
6.络穴:指络脉从本经别出之处的穴位。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络穴,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穴、躯干后的督脉络穴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
7.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阴阳脉和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临床上郄穴常用来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8.背俞穴:是指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背俞穴位于腰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上依脏腑位置上下排列。背俞穴在临床上主要是用以诊察和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症及与五脏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
9.募穴: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募穴。五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募穴部位都接近其脏腑所在,有在正中任脉(单穴),有在两旁各经(双穴)。临床上主要是用以诊察和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症。
10.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即六腑下合穴。
11.八会穴:是指与脏、腑、气、血、筋、脉、骨、髓通会的8个腧穴
12.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四肢部脉气通向奇经八脉的8个腧穴。
13.中指同身寸:是手指同身寸的一种,是以患者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
14.一夫法:以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4指宽度为3寸,称“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
(三)填空题
1.反应点 刺激点
2.经穴 奇穴 阿是穴
3.邻近作用 远道作用 特殊作用
4.井 荥 输 经 合
5.胃俞 中脘
6.血证 急性疼痛
7.冲脉 阴维脉 胃、心、胸
8.足三阳经
9.14
10.5
(四)简答题
1.简述腧穴的治疗作用,并简单举例说明。
答:腧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邻近作用:这是经穴、奇穴和阿是穴所共有的主治作用特点,即腧穴都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的病症,如胃部的中脘、建里、梁门等穴,均能治疗胃病。
(2)远道作用:这是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的主治作用特点。这些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到达的远隔部位的病症,如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症。
(3)特殊作用:除了上述近治和远治作用外,有些腧穴还具有双向调节、整体调整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如泄泻时,针刺天枢穴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则可通便。有些腧穴还能调治全身性的病症,如合谷、曲池、大椎等可治外感发热。足三里、关元、膏肓俞作为强壮穴,具有提高人体防卫和免疫功能的作用。有些穴位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至阴穴矫正胎位、内关穴调节心脏功能、阑尾穴治疗阑尾炎等。
2.简述腧穴的分类及各类腧穴的特点。
答:腧穴一般可分为三类。
(1)经穴:经穴是指归属于经脉的腧穴,有具体的穴名和明确的位置。
(2)奇穴: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而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的腧穴,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奇穴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类腧穴多为经验效穴,主治范围比较单一,多数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疗效。
(3)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等,通常是指该处既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只是按压痛点取穴。这类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或其他反应点作为刺灸的部位。
3.何为五输穴?其名称有何含义?
答: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有关记载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这是按经气由小到大、由浅而深所做的排列。
古人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把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因此古人分别将这五个穴位命名为“井、荥、输、经、合”。
(五)论述题
试述腧穴的含义,及腧穴与经络的关系。
答: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腧穴与经络有密切关系:腧穴归于经络,经络属于脏腑,故腧穴与脏腑脉气相通。腧穴、经络、脏腑之间密切相关。脏腑的病变可以从经络反应到相应的腧穴,如胃肠疾患的人常在足三里、地机等穴出现压痛过敏,有时并可在第5至第8胸椎附近触到软性异物;患有肺脏疾患的人,常可以在肺俞、中府等穴有压痛、过敏及皮下结节。因此,临床上常用指压背俞穴、募穴、郄穴、原穴的方法,察其腧穴的压痛、过敏、肿胀、硬结、凉、热及局部肌肉的坚实虚软程度,并审其皮肤的色泽、瘀点、丘疹、脱屑、肌肉的隆起、凹陷等来协助诊断。如果在体表的穴位上施以针或灸,通过针刺、艾灸等对腧穴的刺激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归于平衡,脏腑趋于和调,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就能够治疗相应经络或脏腑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