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1型题】
1.E 2.A 3.A 4.B 5.E 6.D 7.D 8.E 9.D 10.D 11.D 12.A 13.B
14.C 15.B 16.C 17.B 18.E 19.D 20.A 21.D 22.E 23.B 24.B 25.C
26.B 27.C 28.C 29.D 30.B 31.D 32.D 33.D 34.D 35.E 36.B 37.C
38.A 39.D 40.D 41.A 42.D 43.A 44.B 45.C 46.C 47.D 48.A 49.D
50.B 51.A 52.D 53.A 54.B 55.E 56.C 57.B 58.A 59.A 60.C 61.B
62.C 63.E 64.E
【B型题】
1.C 2.B 3.B 4.D 5.B 6.D 7.C 8.D 9.A 10.E 11.E 12.D 13.B
14.A 15.C 16.E 17.C 18.D 19.E 20.B 21.A 22.B 23.A 24.E 25.A
26.C 27.B 28.C
【X型题】
1.ABD 2.ABCDE 3.BDE 4.ACD 5.BDE
(二)名词解释
1.脈:是“脉”的异体字,血管之意。
2.:是“脉”的异体字,血管之意。
3.脉:指血管。
4.一源三歧:指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
5.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脏腑与体表及全身各部的联系通道。
6.浮络:为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7.孙络:是指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8.血络:肉眼可见的浅表血管,属络脉。
9.六合: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0.十四经:手足阴阳十二经加上任脉和督脉的总称。
11.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脉、阳脉、阴维脉、阳维脉。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其具有特殊作用,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12.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
13.十二经筋: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
14.十二皮部: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布部位。
15.关阖枢:以门栓、门板和门轴喻三阳三阴经的功能特点。“关”指门栓,“阖”指门板,“枢”指门轴。三阳中,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中,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16.分部诊络:是指诊察皮部血络的色泽,以辨痛、痹、寒、热等。从皮疹辨证,也属于诊络法。
17.药物归经:把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经和某几经,它是经络理论在临床应用的一个方面。
(三)填空题
1.府藏 支节
2.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抗御病邪,反映证候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3.经络诊法 分经辨证 循经取穴 药物归经
4.沟通表里两经 补充经脉循行的不足
5.渗灌气血
6.手足 头面 胸
7.从手走头 从头走足
8.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五络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9.手足 阴阳 脏腑
10.太阴 少阴 厥阴 阳明 太阳 少阳
11.太阴 阳明 少阴 太阳 厥阴 少阳
12.太阴 厥阴 少阴
13.阳明 少阳 太阳
14.8 足厥阴肝 足太阴脾 太阴 厥阴 少阴
(四)简答题
1.简述十二经别与十五络脉有何异同。
答: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一般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通过“离、入、出、合”的分布特点沟通了表里两经,加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系,突出了心和头的重要性,扩大了经脉的循行联系和经穴的主治范围。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十二络脉在四肢部从相应络穴分出后均走向相应表里经,主要起沟通表里两经和补充经脉循行不足的作用;躯干部三络则分别分布于身前、身后和身侧,起渗灌气血的作用。
络脉和经别都是经脉的分支,均有加强表里两经的作用,所不同者:经别主内,无所属穴位,也无所主病症;络脉则主外,各有一络穴,并有所主病症,而且络脉按其形状、大小、深浅等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如“浮络”“孙络”“血络”。
2.举例说明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
答:四肢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手足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手足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以大指向前、小指向后的体位描述,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侧),少阴、太阳在后。在小腿下半部及足部,足厥阴有例外的曲折、交叉情况,即排列于足太阴之前,至内踝上8寸处再交叉到足太阴之后而循行于足太阴和足少阴之间。
如手三阴经分布于上肢的内侧,其中,上肢内侧面前缘及大指桡侧端为手太阴,上肢内侧面中间及中指桡侧端为手厥阴,上肢内侧面后缘及小指桡侧端为手少阴;手三阳经与之对应分布于上肢的外侧。
足三阴经分布于下肢的内侧。其中,大趾内侧端及下肢内侧面中间转至前缘为足太阴,大趾外侧端及下肢内侧面前缘转至中间为足厥阴,小趾下经足心至下肢内侧面后缘为足少阴。足三阳经则分别对应分布于下肢的外侧前缘、中间及后缘。
3.何为十二皮部?皮部理论有何临床价值?
答:十二皮部,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按手足三阴三阳划分,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于体表的反应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由于皮部位于人体最外层,是机体的卫外屏障,所以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和反映病候的作用。皮—络—经—腑—脏,成为疾病传变由外向内的层次;脏腑、经络的病变也可反应到皮部。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一是通过在皮部的诊察以推断内部的疾病,起到协助诊断的作用;二是在临床上使用皮肤针、刺络、敷贴等法治疗疾病。
(五)论述题
试述分经辨证的临床意义。
答:经络“内联府藏,外络支节”。全身外至皮肉筋骨,内至五脏六腑,都以经络为纲,分经辨证就是按经络来分析病症。如十二经脉各有“是动则病……”说明本经一旦发生病理变化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症,包括其循行所过部位的外经病(证),又有其有关的脏腑病(证);络脉、经筋也各有主病,如手少阴络脉“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手阳明经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等。通过这些病症表现,可以协助临床诊断和指导用穴。皮部之病即经络之病的综合反映,总分为六经病,以反映疾病的性质和传变。一般以十二经为正经,主疾病之常。奇经八脉与各经相交会为十二经的错综组合,其所主病症又有其特殊性质,故而主疾病之变。
通过分经辨证对经气虚实、经气厥逆,甚或经气终厥等证候的观察,可明确病位,了解疾病的性质、程度、发展和预后,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