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慎吾伤寒论讲义(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3. 太阳病八九日之变证三种

【原文】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征引】

山田宗俊:如疟状者,以休作有时言。潮热虽亦休作有时,无恶寒为异也。

中西惟忠:一日二三度发者,发热之中且恶寒,热多而寒少。其发作也,日至二三度与往来寒热颇异,故论曰如疟状,此以其二三度发言之也。

【讲义】

太阳病得至八九日,其变有三:一为欲解证,二为转阴证,三为桂麻各半之未解证。此为一头三足文法,自“如疟状”至“为欲愈也”属第一段。自“脉微恶寒者”至“更下更吐也”为第二段,属括弧式文法。自“面色反有热者”以次属第三段,“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又为括弧式。“宜桂枝麻黄各半汤”遥接“未欲解也”(论中类此笔法至多,最易误解)。

太阳病得之至八九日,为日已久,有邪气衰者,有正气衰者,有邪正俱略衰而终不能自愈者。第一段又分两义:①邪气衰者,正气并不太弱,故热多寒少。②病至八九日,有传经之类似证,如疟状、发热恶寒,但无他经之确实证。不呕,无少阳证。清便欲自可,无阳明证。由证观之,邪衰正未衰,又未传他经,更参之以脉,亦是邪衰(微)正未衰(缓)之象。证脉相合,为欲愈也。

第二段,脉微表示正气衰,恶寒是体温不足。邪衰于外则见微,上段微缓是也;正气不盛于表亦见微,本段脉微是也。同一微脉要体验兼见之脉证自能鉴别,如表证恶寒是表闭热郁的现象,本条脉微而恶寒是体温不足也。阴指血,阳指气,气血虚者,必脉微而恶寒,不可更行汗吐下法,治法又当别论。

第三段,太阳病至八九日,邪衰正未衰,又未传变,理宜表解身凉,今面反有郁热之色,是表邪仍有未欲解者。唯其病状时表闭而恶寒,时表弛而热出,专用桂枝汤则宽,专用麻黄汤则猛,两方并用,减轻其量,取其微汗而解也。

本条文法图示如下:

其一

其二

【附注】

太阳病在八九日当中,必遍施汗吐下法,故曰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欲解,在不解与已解中间,仍是未解,始萌动之兆耳。将解是已开始解,或解而未了了。热多寒少是正气旺盛,正能胜邪。寒多热少是正气不充,邪能胜正。脉微而恶寒是不寒无热,更兼脉微,正气衰弱可知,已转阴证之征也。清与圊同,厕别名。《说文》:厕,清也,以其不洁,当常清除之也。一日二三度发,寒热日二三发者,邪气微也。身必痒是汗液已分泌而停于汗腺之末梢,故令皮下作痒。宜,论中凡曰宜某汤者,以有限之方御无穷之病,方证有不能恰合者,比较最切近者用之,但须加减为宜耳。

【方剂】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甘草(炙)、生姜(切)、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水浸,去皮尖及双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药物】

麻黄 味辛、苦,性温。发散药。

药能:解表,疗水毒之喘咳,诸疼痛恶寒,无汗黄肿。

药征:因水毒及瓦斯毒皮肤不能代肺排泄时所生之各证,喘咳有水音(听诊西医所谓有干性啰音)。

调剂:过剂有汗多亡阳之患。本药为肺之专药,不问其为内因外因,凡因表闭,即可用之。冷服能利尿,仲师用本药发汗,故皆温服也。本药发汗除瞳孔散大、短时视力疲劳外,别无副作用。

杏仁 味辛、苦、甘,性温。滋润药。

药能:主喘咳短气、结胸心痛、浮肿,降气行痰。

药征:胸间停水而喘咳,及以上各证。

调剂:杏仁、麻黄治水证之喘,其中分别:胸满不用麻黄,身疼不用杏仁。本药之逐水不能独立。在表合麻黄,在里合茯苓或葶苈子等。半夏主里水,治呕而咳;杏仁主表水,治喘而咳。本药有缓下作用,宜于实证,不宜于虚证,以其含有50%以上脂肪油故也。

【治验】

《类聚方广义》:痘疮热气如灼,表郁虽已见点,或见点稠密,风疹复出,或痘不起胀,喘咳咽痛者宜本汤。

《勿误药宝》:此方可适用于外邪之坏证,或类痈者,并宜于其他发风疹而痒痛者。一男子风邪后腰痛不止,医作疝疗,痛益甚,与本方发汗而愈。

《方极》:疟疾热多寒少,肢体惰痛者,五七发后,择桂枝麻黄各半及桂枝二麻黄一,温覆取汗则愈。若渴者,宜桂二越婢一汤,三方皆治疟良方。

【习题】

1.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以次脉见微缓,何以为欲愈?

2. 脉微而恶寒,何以谓此阴阳俱虚,其理安在?

3. 桂枝麻黄各半汤主治何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