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那些人,那些事:近现代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张锡纯:为学医拼命尝药终成近代中医第一人

说起张锡纯这个名字,所有的中医学子都不会陌生。

举之于电影界,虽然圈内群星璀璨,但问起大哥是哪一位,大家都会毫无疑问地推举成龙。

为什么?

他总有一股精神能打动别人:那就是跳、跳、跳。

不管大厦也好、高楼也好,只要有他想做的事,就会舍了命往下跳。

观众讲,一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有了这几秒钟的惊险跳跃镜头,大家感官足矣。说起成龙,大家都会尊敬他。

而说到中医界的张锡纯,他也总有一种精神打动人心,那就是尝、尝、尝。

尝石膏、尝甘遂、尝巴豆、尝细辛,各种猛药、毒药,他都“身体力尝”。

一般人学医,仅仅局限在文字上,张锡纯则会跳脱出去:他不是读医,而是试验医。用自己的身体去试验药物,所以他的体会比一般人深入几十倍。

正因如此,也才有了大家张锡纯,才有了救活数万人的张锡纯。

尽管张锡纯后来名满天下,但早年的岁月,他的日子过得并不算开心。

他心头有一个难以解开的伤痛,那就是两次乡试都名落孙山。在最后一次考试时他已经33岁了。

其实查阅一下科举制度,你会发现乡试并不是最难的,乡试其实是考举人,也就是一个省的学子比拼。

考进士才是艰难无比的,是与全国才气纵横的人比拼。

但张锡纯却是考了两次乡试一次都没成功。他三十多岁时依然只是个秀才,没有任何官职,所做的也仅仅是教几个孩子读书写字。

这对于一个有志向的人来说,简直是不能忍受的。

三十多年,自命不凡;到如今,一事无成。

科举的大门紧紧地向他关闭,张锡纯孑然一身,在大门外捶地痛哭。但没有人在意一个失意的学子,这样的人太多了,你痛苦,比你痛苦百倍的人有的是呢!

张锡纯仰天长叹,提上蓝布包袱,踏上了归乡的路。

一开始他垂头丧气,但在半路上他下了决心:此生绝不做“废柴”,既然做不了良相,那一定要做一位良医。

回到家,他翻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

他闭目发誓:我如今只是一介寒儒,没有人把我看在眼里,没有被任用的机会。或许我这一辈子都没有建树,可即便这样,我还是请求上天倾听我的志向——我要学医!不做只求一己温饱的小医,而要做济世活人的苍生大医,这便是我的愿力。(人生有大愿力,伏处草茅,无所谓建树也,而其愿力固不可没也。)

这段经历,张锡纯后来写进了自己的书中。

事实无数次证明:一个没有愿力的人,是不会有大建树的。

而张锡纯发出了他的大愿力——做大医。

就这样,白天他在私塾当老师,晚上在家看《神农本草经》。

他想找一个中医高手做老师,但身处乡村僻野,却找不到这样一位老师。

他为此担忧过吗?

NO。

在他心中,轩辕、神农就是最好的老师,老师的话都写在经典里,而你需要做的只是去验证。

于是,张锡纯冒出了惊人的想法:尝药。

所有药,只有吃进嘴里,才能知道它的特性,才能体验它的功效。

这比起仅仅看书,要强千倍万倍。读的书有时候会忘掉,但自己试验过的东西,记忆深刻,至死不忘。

他尝过甘遂,结果狂泻十次。后来泻出来的全是胶痰,肉眼清晰可见。

经过这么一次,他深深记住了,甘遂是开顽痰的药物。

多少人行医一辈子,从来没见过病人泻出来的痰状物,但张锡纯从他自己身上见到了。

他尝过厚朴。有一段时间,每天下午他肚子发胀,便给自己开了厚朴,他慢慢嚼服,然后咽下去。

他体验到了厚朴进入肚子后的消胀过程,非常奇异的感受。

多少医生给病人开了无数厚朴,却从来没体验过厚朴消胀的过程。

他尝过石膏。

《神农本草经》中说“石膏味辛微寒”,但当时,医生之间都流传“石膏大寒”,将其视为虎狼之药,要么不敢用,要么用很少一丁点。

张锡纯很困惑,不知该信谁,后来他便自己尝石膏。自己尝完还不算,他还给七岁的儿子用石膏,从一两到六两。

结果发现,《神农本草经》的记载是真实的,石膏并不是大寒之药,吃下去也并不会有寒中现象。

从此张锡纯每用石膏必大量,快速退热只需一剂药,时人赠雅号曰“张石膏”。

他尝过石榴皮,酸涩得满嘴难受。

最后得出结论:只有极酸的酸石榴皮,才具有止痢疾的功效,不酸的皮则无此功效。而止痢,利用的正是酸涩之味。

自此之后,他总是向水果店购买极酸的石榴皮。尽管很难买到,但精品在手,一试则灵。

对待中药,张锡纯精益求精,自己炮制,不假手药店。

他尝过常山。

医书记载,常山治疟疾效果特棒,就是服后会造成剧烈呕吐,所以医家大多放弃使用。

张锡纯觉得可惜,恰好有一次,他患疟疾,于是他用五六钱常山煎汤,从早到晚小量频服,却丝毫没有呕吐,而且很快治好了自己的疟疾。

从此治疗疟疾,他用常山,把握好剂量和煎服方法,不仅能避免副作用,又能迅速起到治病效果。

他还服用过生硫黄,这在今天的人看来,简直很恐怖。

葛洪说它可以温脾胃,温阳作用胜过桂枝、附子,但后人谁也不敢吃下去,担心一尝就一命呜呼了。

可张锡纯不怕,鼓足胆量吞服。

多次尝试后,他开始将其用到病人身上,阳虚病人用后饭量增加,身体强壮。

从此,生硫黄又成为张锡纯的特色药。

这股胆量,着实让人无比崇敬。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

可以说,除了砒霜张锡纯没品尝,其他的药,他都亲自体验药性,简直到了疯魔的程度。

一般人学中药,仅仅做文字功夫。但张锡纯的学习,毫无疑问是立体的,一旦学过,终生不忘。自己用过再给病人用,既能保证药效,又不会有副作用。

正是因为他对中药的痴迷,也因他对《神农本草经》相当崇拜,所以他对于药性的认识真正达到了“踏石留痕”的功力,一部“药物篇”令无数学者倾倒。

我们学黄芪,可能只是认识到了它补气的功能。但张锡纯立足《神农本草经》,发现书中记载黄芪可以治脓疮,于是他开始试验。

有一次,他碰到一个肚子肿胀溃烂,最后连阴囊都溃烂的病人,别的医生用外敷之药毫无见效,他用大剂量黄芪给病人内服。

没多久,溃烂处就开始排脓、生新肉,很快就结疤病愈了。

还有一个妇女得了乳痈,乳房上溃破了七八个大孔,流脓不止。他再次用大量黄芪,仅仅十天功夫,溃破处就合口了。

张锡纯靠试验法,打开了《神农本草经》的大门。从此,一味味中药被他得心应手地用起来。

还有朱砂,这味药充满了神秘感,我们的认识或许仅仅停留在镇静安神的层面。

但张锡纯见有一个民间医生,用朱砂治霍乱效果奇好,很快体验到朱砂杀菌的功效。

在东北霍乱大流行的时候,他用朱砂为君药,开发急救回生丹,治愈了数以万计的霍乱病人,声动全国。

除了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张锡纯还花了很大功夫研究西医和《易经》。研究《易经》并不稀奇,可他做到了把中医、西医、易经相结合。

这在他那个年代是相当先进的。因为有《易经》抽象思维的基础,他再学西医,就能永远立在中医的基础上,而不像现代人被西医带偏。

他推崇西药阿司匹林,认为阿司匹林可以发汗,将其视作解表要药。对于喝了麻黄汤不见汗的病人,他经常开出一个麻黄阿司匹林汤,很快就会出汗病愈。

这还不是最厉害的,张锡纯学完西医后,结合《黄帝内经》《易经》,认识到中风病是血上注于脑太多而致,血液上行,充塞血管而累及神经,最后昏厥死亡或偏瘫。

张锡纯根据这个原理,开发出镇肝熄风汤和建瓴汤,他用沉重的代赭石从上镇压,用怀牛膝引血下行,用生地黄滋阴息风,挽救了大量中风病人。

这个方子最终被写进了教科书,成为治中风之典范。

张锡纯声名鹊起,但他身处的那个年代国运艰难。

他怀着一腔报国之心加入了义和团,但义和团最后失败。

张锡纯连夜逃难,到了一个乡村中,继续恢复中医的身份。

张锡纯在义和团做些什么?

现代没有资料说明,但我们可以推测一下,他肯定凭借高超医术,给团民治过病。

1909年,他已经学验俱丰,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出版了。

此书甫一问世,就在中医学界激起千层浪,被视为独一无二之著作,甚至流传到亚洲其他地区,朝鲜人也受到了影响,称其为“至尊至宝之救命书”。

如今这本书出版已经一百多年了,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因为大家一看便知,他的书是亲身试验才得到的东西,而不是空谈理论的泛泛之书,还有什么比自己吃药的体验更深刻的?

尽管如今的中医大家如满天繁星,但说真正的北斗星,依然非张锡纯莫属。

1912年,张锡纯被德州驻军统领黄华聘为军医正,就是做军医。从此乘上火车,从河北到湖北,到处都是他治病的身影。

有一次火车运兵到武汉,结果因为火车没有挡风玻璃,很多士兵患上了感冒,高热不退。

张锡纯便购买大量石膏,用大锅熬汤,仅用一味药就治好无数士兵。

在此期间,他开始接触军政重要人物,这段时间也是他为中医正名的时间。

有一次,一个英国医生患呕吐,一吃完饭就会呕吐,全身电解质紊乱,甚至到了濒临死亡的地步。请来日本和美国的医生们治疗,皆不能止吐。

就在大家绝望的时刻,请了张锡纯来。

张锡纯把脉之后,亲自购买半夏,并自己炮制,制作出半夏茯苓生姜丸。才吃了两次,呕吐便从此止住。这让英美的医生们佩服之至。

1918年,当时的东三省官银号总办刘尚清(后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长),很佩服张锡纯的医术,便邀请他和沈阳税捐局局长齐福田在沈阳创办了一所中医院。

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是,这所医院是有史以来第一所中医院,它的名字叫作“立达中医院”。

从此,各界要人光明正大地走进了中医自己的医院。中医与西医分庭抗礼,有了机构保障。

1933年,张锡纯已经73岁高龄。这一年,他在天津创办了国医函授学校。

别人问他:“你都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不肯歇息一会儿?”

张锡纯答曰:“西人能办西医学堂,吾人亦能办中医学堂。”

从此,他白天诊病,晚上就在油灯下,编写中医函授讲义。

国医函授学校一下就招收了五百多名学生,张锡纯与他们书信问答,尽心讲解,很多人与他从未谋面,但总能收到张锡纯的来信,大家欢天喜地。

张锡纯的弟子中,后来有三十多人成为中医名家,在那个中医传承不易、青黄不接的年代,为中医流传保留了火种。其中便有山东刘惠民,曾给毛主席治好过病。

1933年,张锡纯溘然长逝。

后人赞叹他说:“前有张仲景,后有张锡纯。”医界将张锡纯定位如此之高,正是因为,他对医理、药性的探究,远远超出了一般人。

在中医界,有人擅长写书,但医术算不上高明,有人擅长看病,但不会写书。只有张锡纯,一辈子兢兢业业,将自己的临床经验、体悟撰写成书,为后人留下了足资信赖的佳作。

这种功绩一百年难以磨灭,再过一百年,人们还是不会忘记他。

在蛋蛋姐心中,日本有《皇汉医学》,而我们有《医学衷中参西录》。

如果有人问,张锡纯凭什么可以这么厉害?

蛋蛋姐一定会说:他为了学医不惜以身试药,甚至品尝了大量有毒之药,用自身之经验验证岐黄之真传。仅凭这种精神,就足以汲取中医的真精髓。

如果一个医生,给人开了一辈子药,却从未体验过服药后的感觉。这不是很荒谬吗?

参考资料:

《中华中医昆仑·张锡纯卷》

《医学衷中参西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