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孩子的竞争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读三 自信、舒适、成功的内向人生

一爸/文

“一小时爸爸”公众号创始人

“内向”是一个曾经让我很纠结的词。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我一直被亲戚和老师定义成一个“内向的好学生”。和不熟的亲友聚会时最常见到的场景,就是其他小朋友疯闹成一片,而我抱着一本书坐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一看就是大半天。

这种内向的性格可能间接成就了我当时的好学生名声,另一方面却成为我的一个心病:我看到很多性格外向的同学可以快速融入陌生环境,在社交活动中可以充满热情地迅速进入状态,而自己的内向性格则会下意识地让自己和其他人保持“疏离”状态。在内心深处,我已经不知不觉将性格内向看作自己的一个缺陷。

上大学后,包括进入社会、开始工作的这些年,在社交方面我改变了很多,但不是努力变得外向,而是更多地学会和自己的“缺点”共存。每次去国外参加研讨会,我对此都感受明显:国外的演讲者很喜欢让听众参与讨论,而比起发言,我更想安静地思考,仔细听听他人说什么。

不光是我,关于性格内向的问题,相信也是很多人的心结,毕竟从东西方交流变得密切起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关于中国人太内向、在社交中会吃亏的说法就成了主流观点,让内向的小朋友变得外向起来,也成了很多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内向的人的确不那么喜欢“张扬自我”,但这未必是缺点,我身边做管理、带团队的朋友中,不管他自己是内向还是外向的,在招聘新人或提拔下属时,都不会歧视内向者,相反,大部分人更喜欢那些擅长思考、话不多但言必有中的人。

性格内向是一种缺点吗?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问自己,不过真正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思考,则是看了这本《内向孩子的竞争力》之后的事。

如果你家有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或者你觉得自己就是内向性格,你可以认真翻翻这本书,作者的很多观点都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真正去了解什么是内向,内向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如何进一步发挥内向者的优势、弥补缺点,这比简单粗暴地“将内向性格训练成外向性格”要有意义得多。

书中内容涉及很多方面,限于篇幅,只说几点自己感受较深的。

1.什么是内向。关于内向性格,我们往往有很多误解,比如认为内向就是胆小不自信,就是患有社交恐惧症,就是优柔寡断,等等。但其实并非如此,本书作者列出了一些用于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内向性格的条件清单,我们可以借此大体了解什么样的性格才算内向:相比闲聊,更喜欢深谈;相比置身于人群之中,更喜欢与一两个朋友相处;不喜欢被提问或点名;会规避冲突;成为众人的焦点时,会觉得不太自在……

2.内向和外向的区别。内向和外向并不是两个非此即彼的选项,更像是一条颜色从浅到深渐变的色带,色带的一端代表内向,一端代表外向。我们每个人都位于这条色带的一个点上,有的人更靠近代表内向的一端,有的人更靠近代表外向的一端,所以,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性格中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内向和一定程度的外向,区别只在于哪个多哪个少而已。

内向和外向的区别,很多时候体现在“敏感度”上,内向人群对刺激的环境(比如喧闹的场所)反应更为强烈。因此,对“麻木”的外向人群来说刺激程度刚刚好甚至还不够爽的环境,对内向者来说就会显得过于刺激。

3.给“内向”平反。内向不等于懦弱,也不等于不自信。内向的人更习惯于深思熟虑之后再发言,也正是由于经过了充分思考,内向者表现出来的自信和感召力同样会很强大。我在生活中认识很多性格内向的人,他们平时很少在公共场合发言,但是言必有中。

我自己也是如此,在诸如研讨会等场合,我并不太喜欢参与讨论,但一旦话题涉及自己喜爱的范畴,比如科普、教育,我就像变了一个人,变得激昂热情起来。

事实上,在以外向性格为主导的西方社会,教育界也在反思目前教师过度强调参与课堂讨论的重要性的问题,有些老师也开始将“等待”“思考”等概念引入课堂实践,以发挥内向学生的性格优势。

4.内向性格需要做什么。这可能是看过这本书后读者受益最大的部分。比如对内向的学生来说,刚刚开始上课或者讨论的时候,他会比较紧张,但是随着思考的完成以及对环境的熟悉,这种紧张感就会逐渐消除。

有时候,内向者在公共场合保持沉默并非他的完美主义作祟或是他感到害怕、焦虑,而是他觉得自己还没有找到有意义的内容来说,等他们觉得有话要说的时候,自然就会开口。所以,这本书作者的建议是让内向的孩子更加注重课前预习,当他在课堂上发现要讨论的内容自己都了解,自然能更容易、更自如地发言了。

同时,对内向者来说,要学着对自己更有自信。比如,当自己不想表达、不想参与讨论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真实的想法去做,但心里要明白,这是自己的选择,不说话并不代表自己比别人差或者知道的少。

在变得自信的同时,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拿我来说,我会在每次开会需要发言前,先在脑海中把需要说的事情想清楚,预先梳理整个思路,在内心“排练”多次,等到发言时就没那么紧张了。

除此之外,还可以和性格、能力互补的同学组成小组,一个团队中如果只有内向的人或者外向的人,都不算完美的团队,无论自己是内向还是外向,都应该多去接触和自己性格相异的人,大家优势互补,才是更好的组合。

其实内向也好,外向也好,都并非优点或缺点,而只是人的一个特质;不管是内向的人还是外向的人,都有自己需要克服的缺点。内向并不代表不自信,相反,如果我们错误地把内向作为一种缺点来看待,并要求孩子去克服或者改正它,这才更有可能让孩子更加“不自信”。

看完这本书,我有些感慨,为的是那些因为自己性格内向而无比纠结,甚至自我怀疑所耗费的时光。如果在求学阶段或者刚工作的时候,我能更合理地评估自己内向性格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不知道今天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希望每一个内向的人,或者需要陪伴内向者一起生活、成长的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益,收获一个自信、舒适、成功的内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