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助推交通强国:一本书读懂交通科技新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需求

“向阳而生,逐光而行”,每个人对美好生活都会心向往之。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后,会在此基础上寻求更高层次的满足。例如,人们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有住所、能出行,而是追求“吃好、穿好、居住安、行得快”等高质量的生活方式。

正因为始终有所期盼,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则必然以交通科技的积极应用为基础。

一、空中交通:出行效率与水平不断提升

自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诞生,神秘的天空始终吸引着人们持之以恒的探索和追寻。直到第二次工业革命,飞机的出现开始让人们的想象化为现实。此后,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出行需求不断增加,空中交通成为人们中长距离出行的普遍选择。

为了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空中出行效率,保证出行服务质量,相关交通部门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的优势,通过空中交通方式革新和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整合交通科技资源,为提升空中交通出行效率和水平开拓更大的空间。

1.航空旅游潜在市场庞大

近年来,我国大力加强通用航道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推动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和革新,而如火如荼发展的旅游业也为通用航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空中交通能够为出行者提供独特的游览视角和出行体验,对出行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我国部分城市开始改变空中交通工具的属性,尝试赋予其旅游属性。

而在空中交通工具的选择方面,直升机以其“垂直起飞降落不需要大面积机场”“可低空飞行”的特点,成为航空旅游空中交通工具的首选。

尽管航空旅游使人们的“飞天梦”得以圆满,但受资金和专业人才的限制,将直升机作为空中交通工具开展航空旅游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的加大,以及技术与交通的深度融合,利用直升机等空中交通工具开展航空旅游将越来越受青睐。航空旅游也会因其巨大的潜力,成为旅游市场的一匹“黑马”,带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2.低空空域政策改革带来的契机

与在陆地旅游相比,空中的不确定性让我国对航空旅游中空中交通工具的飞行高度做出了严格的限制。为了不影响航空运输的正常运营,保证航空运输的安全,1000米以下的低空空域没有被放开。2010年,《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航空旅游迎来了发展契机。根据《意见》中的内容,我国将开放1000米以下的低空空域,允许直升机、轻型固定翼飞机等小型飞机飞行。该《意见》的出台,不仅进一步拓展了我国低空旅游的交通网,也为科技推动航空旅游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民用直升机产业的快速发展

由于国内相关技术的成熟,我国民用直升机产业展现的潜在市场前景巨大,在未来10年内很有可能进入发展的“井喷期”。要想让我国民用直升机产业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就应该在技术领域积极借鉴和吸取国外民用直升机产业的优秀成果,推动民用直升机与交通运输体系的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能够长期、稳定推动民用直升机发展的政策。同时,我国还应积极鼓励科技创新,开发出民用直升机新机型,推动我国民用直升机产业的转型升级。

4.“互联网+民航服务”优化出行体验

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现代交通体系的特点以“互联网+民航服务”为主。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平台“一站式”获取出行信息和处理相关业务。例如,乘客可以直接通过平台办理购票、退票、改签业务,机场可以通过App为乘客实时推送航班动态信息,这些举措为乘客提供了极大的出行便利和良好的出行体验。

二、地面交通:生活满足与经济发展并重

在水上、地面、空中交通3种方式中,地面交通因费用低、覆盖率高、可达性强和运载量大等特点,与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今天,人们的日常出行也更依赖于汽车、电动车等私人交通工具,这也进一步导致地面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繁发生。

为了有效解决人们的出行需求,我国始终致力于构建综合运输体系,根据高速铁路、干线运输、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地面交通的特点,打造统一、连贯、合理的综合运输体系,以便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1.高速铁路

高速铁路作为现代新型铁路交通方式,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代表了未来铁路交通的发展方向。在《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引领下,我国积极引进国外先进铁路技术,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并获得了显著成果。目前,我国高速列车技术、列车控制技术、工程建造技术等与列车相关的技术已经位居世界前列。铁路轨道四通八达、可达性强,车厢内部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乘客提供了舒适的出行体验,这一切都彰显了生机勃勃的高速铁路交通。

2.干线运输

干线运输是指利用交通网络中的主要干线,进行距离长、数量多等较重的运输任务,在交通网络中担负着主力军的作用,是交通网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考虑到现实问题,我国更多从基本国情和各地区地面交通的基础出发,以农村公路、高速公路、城市道路、铁路等交通方式为主体,在国家的综合调控下,形成各种运输方式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干线运输体系,以满足现代社会不断增长的客运、货运需求。

3.高速公路

根据我国交通运输部的定义,高速公路是指能适应年平均昼夜小客车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因其机动车专用、速度快、费用低、安全度较高等特点广受出行者青睐。尽管如此,特殊时期高速公路的交通拥堵现象也十分显著,尤其是节假日、恶劣天气等引发的出行高峰,出行者被堵在高速公路上的情况比比皆是。为了有效应对高速公路的交通拥堵情况,做好应急工作、建立完善的应急指挥部门、加强各部门联动和沟通是提升人们出行满意度、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4.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是指城市中在固定轨道上运行的交通工具,例如轻轨、地铁等。与传统的公共交通工具相比,城市轨道交通按照既定的在空中或地下建造的轨道运行,不受汽车、行人、建筑、路况等因素的影响,无论在速度上,还是价格上,都具有更高的性价比,是大部分人工作出行、生活出行的首选。

城市轨道交通不仅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出行需求,而且由此呈现多样化、安全化、高效化的特点,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共同赋能下,综合运输体系必将更加完善,进而与经济和科技的进步相互联系,形成完美的良性循环,最终使我国广大的人民群众受益。

为此,2020年我国针对交通强国建设目标制定了合理、科学的新蓝图,其中最主要的举措是继续加强铁路建设和保持对铁路建设的高额资金投入,计划在更多的地区建设4000千米以上的新线路。此外,《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以交通运输的重点地区为主,结合交通运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在“四极”“八组群”“九组团”的基础上,加快构建以“6条主轴”“7条走廊”“8条通道”为主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提高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经济圈之间的交通联系,实现重点交通区域之间的“多通道联系”,使不同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更加安全、高效、便捷。

三、水上交通:满足多样化生活出行需求

我国河流水域众多,尽管东西南北分布不均,但长江、黄河横跨东西,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内外流区域兼备,这不论是对内经济贸易,还是对外经济贸易,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古代,受经济和技术的限制,地面道路情况和交通方式十分落后,人们只能依靠牛、驴、马等拉车出行或步行。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都会耗费非常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安全也很难得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黄河、长江、淮河、松花江乃至京杭大运河等具备船只通行条件的水域的航运价值得以凸显,水上交通成为客运和货运重要的交通干线。航道沿岸地区的人口、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例如,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带动了杭州、苏州、扬州等城市的发展。

当今,水上交通经过各个时期的发展、完善和经营,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十一五”期间,原交通部对长江干线航道进行系统治理和综合改善,进一步发挥其交通功效。目前,我国已形成四通八达的水上交通网络,其凭借速度快、货运量大、能耗低、运输成本低的特点,受到人们的青睐。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致力于“大力提高交通服务质量,建设人民满意交通”,进一步促进水上交通运输行业与旅游行业融合,让人民拥有更好的出行体验。

案例2-1
“海上飞船”助力水上交通

说起水上交通,人们主要想到的是轮渡、游船和快艇等借助水的浮力漂在水面上的交通运输工具。但现代先进技术为水上交通的发展和革新注入了新的活力,水上交通工具不仅能借助水的浮力漂起来,还能借助气流和地面效应飞起来,其典型代表是海上地效翼船。

2014年,我国成功研制出海上地效翼船“翔州1号”,其航速最快可以达到每小时210千米,比直升机快一倍左右。不仅如此,“翔州1号”还可以在海面上飞行,数据显示,其最高可以飞行150米,是名副其实的“海上飞船”。

1967年,中船重工702研究所开始了海上地效翼船的研制和开发,在“信天翁”“天翼一型”等小型地效翼船研制结果的基础上,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最终研制出“翔州1号”,并在2014年4月完成海上试验,获得了中国船级社认证。海上地效翼船“翔州1号”的成功试验,不仅代表着我国海上地效翼船研制技术获得重大突破,也促使我国水上交通运输踏上发展的“快车道”,推动水上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

随着“翔州1号”商用,其“海上飞船”的特性带来的吸引力促进了水上交通与旅游业融合,大大提升了旅途的趣味性。

四、网上交通:高效出行与资源合理调配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交通运输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交通运输方式除了具备基本的交通属性,更侧重于为人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体验。因此,智慧交通成为未来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1.高效出行,智慧交通

随着各类网约车软件的使用,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人们有用车需求,就可以通过相关App一键打车,驾驶员也可以通过平台接单。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乘客无车可坐、驾驶员无人可载的尴尬情况,不仅有利于乘客高效、便捷、安全出行,也实现了交通资源的合理调配。

2.地图导航,让出行更便利

随着GPS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地图导航软件已经不局限于为用户提供实时定位、路线规划、路线导航等基础服务,还能通过对交通运输数据的整合和分析,提升用户的出行效率,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出行体验。例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因其定位的空间位置和真实位置之间的距离小,能向用户提供高精准的定位服务,有效降低了用户因路况复杂走“冤枉路”的可能,让用户的出行更加便利。

3.网络调配车辆,大数据助力公共交通

由于人们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始终处于较高水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95亿辆,尽管这一数字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老龄化持续加重的人口结构,目前我国机动车的数量在世界范围内仍处于较高水平,大部分人的日常出行依赖私家车。相比之下,我国公交车的运营规模在70万辆左右,出租车的运营规模在170万辆左右,私家车的增长势必会给公共交通工具的运营带来一定的影响,除了加剧交通拥堵,公交车、出租车空车运营还会浪费公共交通资源。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国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交通环境进行合理分析,通过智能排班,对公共交通车辆的发车时间等进行优化,以此提升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例如,通过构建公共交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将车辆信息通过站台、App等方式推送给乘客,让乘客随时了解公共交通车辆的运行信息,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以此提升乘客的满意度。同时,出租车驾驶员还可以通过公共交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发布载客信息,方便乘客及时获取一定范围内出租车的信息,或者乘客可以通过该平台寻找出租车,以此扩宽出租车接单的渠道,减少驾驶员“碰运气式乱转”和乘客与驾驶员交通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应用互联网技术,使公共交通工具的运营更加灵活、高效,乘客的体验更加良好,对实现交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以及促进“互联网+交通”体系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