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我国交通科技发展的突破
第一节
交通科技发展的突破及总体面貌
我国交通科技水平跻身世界前列,各领域取得的成就震惊世界。2021年,我国完成海底100米掘进工作的“深江一号”海底隧道盾构机正式下线,世界首台双结构硬岩掘进机“雪域先锋号”在西藏林芝始发,全球最大直径全断面硬岩掘进机“高加索号”在格鲁吉亚投入使用,多种高科技交通装备成为我国交通科技的亮眼名片。
从交通大国转向交通强国的进程中,我国交通科技的发展一直被世界称道,尤其近年来取得的突出成就促进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空中交通:整体先进,正在突破
近年来,我国卫星应用蓬勃发展,民用卫星已广泛应用于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和导航定位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航天科技与交通运输的融合,为解决我国交通发展提供了高水平的中国方案、中国标准和中国智慧,未来将创造更多融合航天科技创新的“飞车”“快车”“便车”。
我国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于2020年9月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并于2020年9月6日安全返回。我国的航天器项目初步立意在于“航班化”发展,即航天器的运载规则逐渐与航班看齐,安排固定的运载时间点、运载周期段,价格也将渐趋平民化,对人们的出行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届时,航天器将实现“全球1小时抵达”,充分满足我国航天、商业领域的运载需求,给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层面带来深刻影响。这一过程将细化为“三步走”阶段:预计到2025年完成起步建设,破解关键技术,建成试用系统;到2035年,初步实现小目标,实现年飞行百架次、货运千吨级、客运千人次的运营计划;到2045年,全面建成“航班化”目标,适应需求市场,预计年飞行千架次、货运万吨级、客运万人次。
据了解,我国研发的航天器,不仅能够多次使用,而且能够执行航天发射任务,可用于载人航天,实现航天员飞行任务等服务的“航班化”,也可用于空间站货物补给、太空突发状况救援等行动。预计到2045年,航天器可实现“全球1小时抵达”的航空运输能力,对国内外的交通运输方式有着广泛影响。
航天技术作为高科技,其产业化依赖于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传统产业的支持,航天技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将牵引传统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二、地面交通:运力强大,成绩领先
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有了巨大发展,并极大地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完成投资额持续增长,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4000千米,发展迅速,在满足人们交通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提高人们生活品质、提升人们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载体。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的增长率约为110%,增加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过过去50多年建成里程的总和。截至2022年9月,我国共有51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80条,运营里程9195千米,实际开行列车281万列次,完成客运量17.7亿人次,进站量10.6亿人次。
城市交通呈现多元化发展。城市公共汽电车车辆数和运营线路长度持续大幅增长,截至2020年,我国城市公共汽电车运营车辆数达589961辆,运营线路总里程达1042348千米,客运总量为3951265万人次。自1969年北京市开通全国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以来,截至2021年4月,已有45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达到237条,运营里程达7746.9千米,运营里程及完成客运量均居世界第一。高铁的飞速发展,将人们生活带入了“坐地日行千万里,朝发夕至一日还”的时代。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高铁建成里程达4.2万千米,占世界高铁的三分之二,覆盖了65%以上的百万人口城市。目前,我国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
三、水上交通:担贸易重担,保国家安全
我国港口已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个主要港口建立了航线联系,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水上交通安全必须有保障。
我国海事系统将按照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的总要求,构建“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到得了、看得见、传得回、管得住”,全面保障国家海洋权益和战略利益。海事系统的主要任务包括建设业务协同、运行高效的“陆”基设施和平台,打造技术领先、智能完备的“海”基装备系列,形成立体机动、调配灵活的“空”基处置平台,打造多维感知、多元融合的“天”基资源体系,并将在多维感知技术和装备、海上专用通信网络技术与核心设备、水上交通大数据与智能管控一体化平台等方面深化技术创新。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将融入国家规划统筹推进。在时间上,以2021年为起点,每5年为一个阶段,分步推动任务实施。在实现方式上,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新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逐步实现装备、设施、技术全领域自主可控。该体系建成后,将全面掌控我国管辖水域水上动态目标,现场执法指挥高效,重要通道和战略支点即时感知。
四、网上交通:提升出行效率,打造智慧交通
查堵点、找景点、看热点……随着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智能地图成为人们出行的必备“神器”。在大数据的助力下,出行如今变得更“智能”。
高德地图在春运期间发布《平安春运安全出行指南》,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春运期间的道路拥堵指数和天气情况;百度地图发布《春运出行预测报告》,对春运期间人口迁移趋势、交通出行状况及春节出游热点等进行预测……
综合来看,这些互联网公司的春运预测报告除了利用往年的春运数据进行分析和研判,也利用实时数据,综合比较并做出分析,为旅客提供靠谱、可参考的出行方案。
利用大数据,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有了缓解交通拥堵的“神器”。在广东省交通综合监控中心,全新启用的春运大数据分析平台能够实时监测该省80多个重要交通枢纽的旅客流量情况。一旦出现交通拥堵,春运大数据分析平台会根据实时客流量进行分级预警,通过该平台的紧急调度功能一键联系交通枢纽的主要负责人,实现与现场的实时应急联动。
从2016年起,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首次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对旅客的出行规律进行研判,有助于相关部门提前做好准备,并随时应对春运期间的各类突发情况。对旅客而言,在大数据的帮助下,回家的路更有温度,回程的路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