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杨在纲是贵州省首批省级名中医、贵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杨在纲教授是贵州绥阳人,自幼聪慧好学,20世纪60年代初以优异成绩考入贵阳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习,毕业之际下放至贵州威宁县李子沟做乡镇医师。由于环境恶劣,缺医少药,所学之现代医学几无用武之地。在此条件下,杨在纲教授因地制宜,专研传统中医典籍,自行配制中草药制剂,为当地贫苦百姓解决病痛,深受广大百姓爱戴。他常常寻访当地民间中医,与其讨论中医治疗心得与体悟,经过十余年实践,逐渐积累了一定的中医临床经验。他时常思考中医如何取效。鉴于当时地处偏远,难以获得各种资料,心中常感疑惑,难以释怀。20世纪70年代末,恰逢改革开放,万象更新,遂考入贵阳中医学院首届研究生班学习,以解平素临床所遇之惑。
经过3年艰苦的学习,杨在纲教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自此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中医教育事业中,为中医人才的培养殚精竭虑。在贵阳中医学院工作期间,杨在纲教授主要从事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在工作中,他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授课深受学生欢迎。杨在纲教授以其现代医学眼光审视中医诊断学,以期对中医诊断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基于此,20世纪80年代初,杨在纲教授率先在全国开展计算机诊病系统的开发研究工作,开中医计量诊断学的先河。在中医“四诊”中,杨在纲教授认为,在问诊方面,中医与现代医学没什么差别,闻诊可取法现代医学,脉诊对于学生来说太过玄乎,难以把握,而望诊最为客观,特别是舌诊更具中医诊法特色,且学生易于掌握。杨在纲教授耗费心力收集望诊、舌诊图片并制作成中医望诊、舌诊课件供学生使用。
教学之余,杨在纲教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临床工作,他常说如果没有临床,所有理论都是空话。在临床工作中,他擅长运用经方,但不泥古,善治失眠、脾胃、妇科病、皮肤病。由于临床疗效显著,故深受患者好评。退休之后,他仍活跃于临床一线,不断探索中医治疗疾病的各种方法,以期不断提高治疗水平。这种好学不倦的精神,值得我辈学习。
本书缘起于与李文、陈云志诸君的一次闲聊,诸君皆谓你师杨君在纲,临床大家,贵州名医,深受患者好评,但其医疗经验不见著述,我等何不将其整理成册,以彰杨在纲教授之功?三人深以为然,遂告知杨在纲教授此意。杨在纲教授谓无甚经验可以成书,我辈苦劝,杨在纲教授方出其平素之医案及旧时之著述,我等稍加整理而成本书。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杨在纲教授平素公开发表的学术观念及其与门人故旧谈论医学之医话。此节包含杨在纲教授的部分教学及临床经验及一些医学体悟。杨在纲教授常说,中医本质在于对现象的解释与对问题的解决,限于当时的条件,中医不可能从微观角度去把握人体生命的本质,因此中医不可避免地引入阴阳、五行等当时较为合理的理论来对现象进行解释,但不能就此认为阴阳、五行理论是真理,对其不能有所质疑。从临床角度来看,阴阳、五行无非是强调事物之间的条件与联系,并无其他高深的理论隐藏其中,无须将其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传统中医对于中药药效的认识并不完善,不能全信古书,要站在现代科学的角度对传统中医进行审视。
第二部分为杨在纲教授近年临床工作的一些验案,内容涉及内科、儿科、妇科等多科疾病。由于杨在纲教授平素忙于诊务,许多病案并未记录在案,因而只能以管窥豹。从这些病案可以看出杨在纲教授善用古方而不泥古,用药平和而不求怪异,一切以疗效为重,而非追求经济效益。在目前如此浮躁的社会条件下,保持平常心,实属难能可贵。
本书由李文、陈云志、秦钟等人整理成册,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实难完全体现杨在纲教授的学术水平。若有亮点尽归杨在纲教授,若有瑕疵尽归我辈。
秦钟
202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