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1 设计的觉醒

从历史上看,设计始终是连通生产、流通与消费之间的重要桥梁。工业革命以后,手工业时代的精湛技艺随着贵族专享的奢华消费品一起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大批量生产、略显冷漠粗糙但可惠及普罗大众的工业化产品。鉴于这种工业化生产方式带来的粗制滥造以及对工人的奴役,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和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发起了著名的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力图让设计更富有艺术感,并努力复兴面临失传的手工艺传统。同时他们还肩负一项使命,就是通过更有创造力的工作,恢复工人“劳动的喜悦”。(9)但由于顽强抵抗任何形式的机械化,这个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设计革新运动并没有成功,不过,他们的理念以及留存下来的精美作品对后来的设计,包括我们今天讨论的可持续设计都有着重要影响。20世纪初,“包豪斯”在充分肯定和接受了工业化运动的前提下,融合技术与艺术,将设计回归到以“人本”为出发点的“功能主义”内涵,真正为现代的设计学科与设计行业奠定了基础。20世纪20年代,大洋彼岸的美国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商业设计”随之走向历史舞台,并助力资本,共同缔造了遍及全球的“消费主义”浪潮。由于谙熟于人性的特质,又善于操控形式美学,设计在遵循“资本逻辑”的前提下,不断挖掘人的潜在欲望,推出花样翻新的商品,在无孔不入的营销之下,来维系“消费社会”的运转和繁荣。

商业设计在人类历史上作出的积极贡献不容忽视,从1949年雷蒙德·罗维(Raymond Loewy)登上时代周刊(Time)封面开始,设计就进入了历史舞台的中央地带,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长期以来,服务于产业的设计一直充当着“手段”的角色,始终是企业赢利的工具。设计师的职责似乎只限于创造外观炫目、具有吸引力的产品,以促进销售来帮助企业获取利润,而对于环境与社会问题视而不见。从“有计划废止”(planned obsolescence)(10)到市场上争奇斗艳的产品“形式创新”,设计一直是刺激人们潜在欲望,塑造不可持续的幸福观、消费观和生活方式的直接操纵者。设计也因此被指责为助长消费主义、加剧资源消耗与垃圾产出的罪魁祸首之一(11)美国MOMA博物馆的埃德加·考夫曼在1948年就激烈批评当时的设计行业是把教科书中的“形式追随功能”篡改为“风格追随销量”。(12)美国加州大学的内森·谢卓夫教授在《设计反思:可持续设计策略与实践》一书中提出,本应该以解决问题为其职能的“设计”,现如今反而成为制造问题或麻烦的一分子。(13)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设计界开始认真反思自身应有的职能,也触发了可持续设计相关理念的产生。

如果讨论当代语境下“设计”与“可持续性”的融合,首先要提及两位重量级人物,即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与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可以说,他们的思想与实践为我们今天广泛讨论的可持续设计奠定了基础。

巴克敏斯特·富勒是美国建筑设计师、发明家,同时也是一名环保主义者。他在1968年发表了《地球号太空船操作手册》(Operating Manual for Spaceship Earth),富勒以设计师的身份,首次以飞船理论模型作为基础,阐述人类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这在当时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富勒意识到,人类的资源利用方式只能满足一小部分人的需要,大部分人注定要经历贫困与折磨,这是极为低效和愚蠢的。而解决方案是进行一场“设计革命”,消灭那些华而不实的设计。富勒在其漫长的一生中,不断探索技术与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并形成了独特的设计思想,称为dymaxion。他解释说,这是用很少的能量做更多的事情的方法。他所做任何一件事都是按照这种理念执行,包括著名的“富勒球”(14)(图2-1)。他曾经幻想将整个曼哈顿都罩在其中,并创造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以抵御未来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与人为灾难(比如核爆炸)。(15)实际上,我们今天依旧能在很多科幻电影中感受到富勒的设计影响力。

图2-1 巴克敏斯特·富勒与1967年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的美国馆

(图片来源:https://www.wired.com)

另一位重要人物是维克多·帕帕奈克,他是一位出色的美国设计师和理论家,也是富勒的盟友与追随者。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工业界与设计界都对未来充满信心,而帕帕奈克却不合时宜地提出了“设计伦理”的概念,对当时美国消费主义泛滥、城市能耗与污染大幅上升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批判。他在鼓励对社会问题、第三世界、底层人民投入关注的同时,将环境/自然资源的保护纳入设计师的职责范畴当中。他的经典著作《为真实的世界设计》曾经遭到12家出版社的拒绝,第一版首先于1970年在瑞典出版,1971年才在美国出版了英文版(图2-2)。这部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多次修订再版,影响深远。书中他提出了工业设计应该自我限制的观念,强烈批判商业社会中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消费设计,主张设计师应该担负起对社会和生态变化的责任。他对设计师的社会意识和环境意识的高度强调,令之后的几代设计师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及伦理价值,而他终其一生倡导的“有限资源论”则为后来掀起的“绿色设计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16)

图2-2 维克多·帕帕奈克与《为真实的世界设计》

(图片来源:Amazon & LinkedIn)

尽管设计领域对环境、社会问题的反思与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在西方制造业高速发展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相对于商业设计而言,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力还是极为有限。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环境、社会问题的不断加剧,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联合国的若干次宣言逐步为人所知,富勒与帕帕奈克们播下的种子逐渐孕育、生根、壮大,设计界开始更积极、主动地对其担当的社会角色进行反思与调整,并逐步建立起系统化的设计理论体系。对于设计界整体来说,这是一个逐渐觉醒的过程。绿色、生态、可持续设计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发展,逐步取得了广泛共识与社会关注,并成为当今设计界的主流话语之一。

本书希望为读者揭示这一觉醒、反思与行动的演进历程和内在逻辑。值得注意的是,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还非常年轻,并受到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各种要素的影响,再加上设计本身的实践性与多学科杂交混生的基本特性,因此,这个演进历程并非单一的线性轨迹,而是各种机缘汇聚的结果。而且,由于出自不同领域、视角或学术传承,很多可持续设计相关概念的语义宽泛、近似并可能相互涵盖。尽管这些问题难以避免,但其发展的内在逻辑还是有迹可循的。本书作者基于多年的设计研究与实践积累,并结合LeNS国际可持续设计学习网络项目(17),以及Carlo Vezzoli与Fabrizio Ceschin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将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演进简要分为五个阶段,即绿色设计、生态设计、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为社会公平与和谐的设计,以及为可持续转型的设计。下面将进行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