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客服
如前文所述,工业化时代和后工业化时代,客服在企业中始终发挥着补位、善后、守门的作用,会根据公司的情况增加不同的职能,还要承担降本增效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还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帮助企业挽留住用户,尽量减少不良影响。客服中心在体验、成本、效益的三角形中,必须维持平衡,而这个平衡,在近年里随着环境的变化也在发生变化。
1.2.1 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的价值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化结构因服务业的发展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向“服务型”转型的全球性趋势,而从后工业时代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公司的交易模式和产品形态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俞军产品方法论》(3)中总结为以下几点。
❶ 信息传递的边际成本极低,用户量巨大。这两者导致用户向头部企业集中,千万级用户的企业会具备一定的平台属性,需要考虑生态而不是单一的最终用户。
❷ 产品迭代速度越来越快。以前,在实体产品领域,企业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验证一个产品的设计和决策的合理性;而信息化产品可以在一两周内完成AB测试、数据收集和快速迭代上线等,甚至出现了比AB测试更个性化的方式。
❸ 良好的客户体验带来高商业价值。互联网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相对容易,一项服务可以影响的用户数可以达到千万级别,用户可以自由发声,并对其他用户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极致的体验开始有了更大的商业价值。对于需求大、体验好的产品,很容易形成良好的口碑,企业将因此获益;对于体验差的产品,如果企业不能设法挽回,负面信息将被快速、广泛地传播,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1.2.2 企业如何重视和管理用户体验
时代的变化除了给信息类、在线类产品带来巨大影响之外,对普通的传统产品也有影响。随着信息逐渐透明化,传统产品的采购控制力、供给控制力、渠道控制力和媒体控制力都被削弱了,产品质量和体验对市场影响的权重则大大增加。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开始认识到体验的价值。重视体验最好的方法,就是业务负责人能够从产品经理的角度,以用户为中心,横向组织资源,按需求进行设计、生产、销售和交付。
产品体验(见图1-1)由用户与很多触点的互动组成,服务质量通过这些触点共同作用于用户。更多的企业认识到体验不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岗位的事情,而是企业所有部门必须通力解决的事情,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发展成为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服务型组织。
图1-1 产品体验
在服务型组织里,产品的概念从一个具体的物品,扩展为信息类、在线类,甚至是虚拟类商品,然后扩展为从需求发生到需求满足的整体历程。公司管理产品的思路,也从单一的物品管理,扩展到整个用户体验历程的管理。图1-2是典型的用户体验历程图。
图1-2 用户体验历程图
从图1-2中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用户从产生需求到收到货品的过程,包括选品、下单、支付、等待配送、配送完成、售后等环节,这一过程就是用户的一次体验历程。这些环节由产品经理主导,由公司的研发、供应链、支付、店面、配送管理、售后等部门共同完成。其中,衡量用户体验的数据,不仅来自单纯的售后问卷调查,还来自全链条的数据追踪。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绘制产品体验历程图,有些公司也称其为“服务蓝图”。业务负责人的管理思维,也从各职能模块的管理,开始转为全链条的体验管理。无论是用户体验数据来源的转变,还是业务负责人管理思维的转变,都预示着数字化客服体系开始构建。
1.2.3 处理产品体验与用户认知之间的误差
我们先了解一下客服的职责。从用户的视角上来看,什么时候需要找到客服呢?我们前面提到,用户与企业的交互是由一个个的用户体验历程组成的,企业在设计用户体验历程的时候,会经历从需求理解、产品设计、交付实施到用户感知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会存在用户认知与产品体验不一致的情况,这些情况会促使用户发起服务请求,客服的基本职责就是处理这些请求(见图1-3)。
客服负责处理产品体验与用户认知之间的误差,这个误差用服务率衡量;纠偏的目的是尽量简单地让用户回到产品体验的正常轨道。用户在产品体验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遇到疑虑、瑕疵、阻碍等不完美体验时,都需要客服出现并解决问题,使得自己的产品体验历程顺畅地进行下去。有时候,用户感受到的不完美体验会出现在销售完成之后,客服纠偏的目的就是让用户实现二次购买、多次购买。
图1-3 误差纠偏
客服与公司的其他部门不同,它不仅仅是体验历程中的某一环节,更重要的是处理所有环节的服务设计和用户感知之间的不一致,也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误差。这个不一致可能来源于以下几点。
❶ 这是一个新产品,用户需要被引导,市场需要被开发。例如,2000年的在线旅游市场,只有10%的用户在网站下单,90%的用户仍然通过电话完成预订;这时候的线上产品设计(在线完成预订)与当时的用户认知(我得找人帮我)之间就存在着很大的不一致。
❷ 产品经理缺乏对用户的了解。例如,某公司的“免费退”的保险产品规则非常复杂,用户对字面意义的理解与实际不一致,从而造成误差。
❸ 线上体验中的线下环节。在设计的时候,某个环节需要指引或人工干预。例如,大家电在出现损坏、申请保修时,无法在线上完成,就需要寻求人工客服的帮助;这些忽然断开的体验会导致用户需要人工客服解决问题。
❹ 产品在交付履约环节中出现失误。例如,快递延迟配送,就会造成用户因收不到商品而产生疑虑,会联系客服寻找帮助。
❺ 产品和服务质量不符合标准。例如,用户收到的商品被损坏、蔬菜不新鲜、工作人员态度恶劣等。
❻ 不同用户对体验的预期不同。例如,承诺的是1小时配送,有些用户在下单40分钟的时候就有紧迫感,联系客服帮助催单。
❼ 不可预计的其他问题。
企业的所有部门会尽量争取更好的用户洞察和可靠的交付实施,从而减少这些不一致。而客服就需要在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同时,需要把这些问题进行汇总,并反馈给部门领导,从而减少类似问题的发生,共同营造和谐的用户体验。
在互联网时代,如果我们不在用户产生疑虑的时候帮助他,用户会很快找到替代产品。因此,客服要帮助的不仅是发生问题并且找到客服的用户,而是所有产生了误差、遇到疑虑的用户。客服要更主动地预判可能会发生问题的场景,并且让用户方便地找到客服解决问题,而不是让用户找不到服务入口。
为了更好地理解不同的产品历程中客服的作用,我们来看两个典型的用户的产品体验历程(以下简称“用户体验历程”)。
案例一:空调购买安装使用的用户体验历程
我们有这样一个比较传统的空调购买历程(见图1-4)。用户想买空调,首先,他会通过报纸、广告和卖场等方式进行比较,从而选择购买哪个品牌的空调;然后,在销售人员的引导下完成品牌和型号的选择,完成支付和登记地址、电话等信息;等待两天之后,空调送到家中;收货之后,用户需要拨打空调厂家的电话来预约上门安装;两天后,安装师傅上门安装空调,用户开始正常使用空调;使用两周之后,用户发现空调不制冷了,需要再次拨打热线电话来报修;报修后,维修师傅联系用户,确认故障和预约上门维修时间;维修完成后,用户接到厂家的电话回访,用户表示比较满意。至此,这次用户体验历程宣告结束。
图中提到的所有“服务场景”都是在这个典型的用户体验历程中经常出现的。其中:在收货环节,家电送达用户家中,却没有主动上门安装,而是需要用户自己通过某些方式来“申请”安装,这就出现了用户体验历程中的断点,即用户需要自己拨打电话让用户体验历程顺利进行,此时用户的产品体验历程是不连续的。
如今,大家购买大家电时,普遍需要进行网上下单、配送安装一体化、报修自动化等操作,这些体验历程中的“断点”随着每一次的信息打通和企业的流程再造在逐渐减少,带来的是用户体验的提升和服务比例的减少。
案例二:买菜上门的用户体验历程
我们再来看一个线上线下结合(OTO)的用户体验历程。我们从图1-5中可以看到,用户从产生购买需求开始,经历了选择品牌、选品、下单、支付、等待配送、配送完成和售后等环节,大部分的交互都是在应用程序上完成的,只有配送环节是需要面对面接触的。在这样的用户体验历程中,用户在选品、下单等环节也会遇到一些需要客服解决的场景,但是发生服务的比例会低于线下交易的发生比例。另外,产品体验历程中的送货和退货环节会产生中断和等待,这里的发生服务的比例要高于其他环节。这也再次印证我们说到的“断点”容易产生服务需求。
图1-4 大家电的用户体验历程图(线下门店)
图1-5 生鲜配送的用户体验历程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企业更加关注用户体验历程,客服职责是纠正企业的体验设计和用户认知之间的偏差,让用户尽快回到正向的用户体验历程中。因此,客服的职责不仅仅包括处理好主动找上门的用户,还包括需要处理好所有可能产生疑虑和不满的用户。同时,客服需要推动整个企业不断改善体验设计,让用户的体验更顺畅。
在企业背景和客服职责均已发生很大变化的时期,我们不能仅着眼于传统的精细化运营体系,而是要接受新的挑战,建设新的客服体系。
1.2.4 新客服面临的六大挑战
根据前面讲到的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和企业特点,我们梳理了客服体系在这个时代会遇到的六大挑战(见图1-6)。
图1-6 新客服面临的六大挑战
1.从被动等待到主动触发
互联网时代具有用户需求量大、信息传播成本低、用户的选择自由及传播自由等特点。如果我们不能在用户产生兴趣的时候留住他,在用户产生疑虑的时候把问题解决好,在产品出现瑕疵的时候关注到问题,那么用户将很快地转换品牌,甚至让抱怨的情绪大肆蔓延,对企业产生不好的影响。
因此,客服不能仅仅是一个被动等待用户的“联络平台”,也不能仅仅处理好用户提出的问题,而是要在用户体验历程中主动铺设客服与用户的接触点;在某些关键的、重要的场景,甚至要主动出击。客服被要求从过去的被动等待,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场景化布局。
2.从刚性需求到普惠服务
在客服处理的问题中,有一些问题比较容易回答,比如用户出于好奇提出的问题、有关产品使用的问题等;有一些问题难以回答,比如商品质量问题、不能履约的问题等,我们将这些问题理解为用户的刚性需求,如果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用户体验历程将无法继续。传统的客服更倾向于必须解决刚性需求,希望由其他部门人员解决其他问题。如此一来,很容易出现客服电话“躲藏”在网站的最深层页面中的现象。
我们需要消除所有用户在产品体验中的误差,立足于帮助用户解决大大小小的所有疑虑和好奇,而不仅是解决用户的痛点。这种服务的理念,我们称为普惠服务。
3.从企业属性到社会属性
对于客服的规则,不能仅局限于遵循企业内部的标准和规则。因为用户可以非常方便地了解到其他同行是怎么处理类似问题的,规则是什么。客服的解决方案需要向优秀企业的规则看齐,由此可见,客服规则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属性。客服可以从用户的反馈中,反推企业在问题处理上应向优秀的企业快速看齐。
4.从用户服务到生态服务
客服不仅是对直接消费者负责,还要对整个生态中的所有参与者负责。
5.从事后弥补到事前预防
服务是所有岗位的补位者,是整个链条的尾端,前端的微小波动,就可能给末梢带来飓风,更何况每天前端还可能有几百上千次的波动。如何能够让自己不会每天陷入飓风中呢?最好的办法还是事前约定,让企业的所有产品经理具备一些基本意识,最好是遵守某些基本规则。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数字化和迭代速度不断加快,应形成体验设计的主动意识,主动预防问题的发生。
6.从精细化运营到弹性运营(从计划驱动到需求驱动)
对于传统的客服人力储备,从完成招聘到培训认证大约需要4~8周的时间。由于业务量的不确定性,业务的变化周期远远小于客服的人力储备周期。因此,我们要把重心放到服务弹性上来。
这里所说的弹性,不是降低客服质量和用户体验,而是更快更好地提供服务。我们需要做好弹性运营,除了考虑人力储备和用工方式,还需要考虑技能的细分能力和服务分级分流策略。从运营结果上看,区分这两种运营模式的关键,是对“效率”给出不同的定义,前者是看人均处理的数量,从而计算成本;后者更关注达到可接受的质量所需要的时间。企业的“效率”,不再是其他企业用10个人做到的,我可以用5个人做到;很多时候变成了,其他企业用两周做到的,我要用一周做到。
面对这六大挑战,客服管理者们如果还沉浸于传统客服的精细化运营,试图把所有增加的新渠道、新技术及新任务用原来的模式框架管理,就会出现客服越来越忙,打分越来越高,但是用户和企业却未必满意的现象。我们是时候要思考一下,新的客服体系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