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历史还是那个历史,但不妨换个角度看
如果不是2200多年前那次看上去无关紧要的疾病,中国历史是否会改写?
毕竟,秦始皇去世时才49岁,以他的精明强干,秦朝也许不会那么快崩溃。如秦始皇能延寿10年,也许秦朝真会成为百年帝国,法家将变成绝对主流,形成传统,儒家则日渐衰微……那么,后来的中国历史将完全不同。
这样的假设还可以有很多,比如高寿的汉武帝早去世10年,西汉会不会崩溃?一代明君李世民多活10年,唐代疆域会不会更辽阔?唐玄宗早退位,“安史之乱”能否避免……
历史不能假设,因为假设的空间太广阔,无法论证真伪,只能是游谈无根。
然而,读史又离不开想象力。
在“不能假设”与“历史想象力”之间舞蹈,是我写这本书的原因——我希望这本小书既忠实于历史研究的规范,又能跳出传统解释方面。由此发现:以往读史,较多关注当事人之间的博弈,却忽略了疾病的作用。
人人都会得病,疾病深深嵌入历史,只是我们常从当代医学的角度看问题,忽略了疾病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在今天,儿童死亡是低概率事件,在古代,约1/5的人无法活到成年。
在今天,流感几无杀伤力,在古代,它可能造成上百万人死亡。
此外,医学条件不同,会塑造出不同的观念。古人诸多饮食禁忌,与消化道疾病患者的死亡率高直接相关;古人重阴阳,源于对传染病的误会;古人很少谈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因为大多数人活不到那个年龄……这些观念对政治格局的影响可能更大,比如汉武帝惧怕巫蛊,误杀戾太子刘据;再如为了养生,唐代多位皇帝服丹中毒。
近年来,“疾病改变历史”类的著作开始受到重视,其中多是着眼于大历史。本书则聚焦个案,但也试图通过个案呈现出大历史的波澜——在历史的诸多重大转折中,疾病是关键因素,我们不应忽视它。
写这本小书,还有一个原因,与我在《中国家庭报》的一段工作经历相关。
《中国家庭报》是国家卫健委主办的报纸,面向普通读者,内容以普及医学常识为主。可医学常识就那么多,较少出新。有的稿年年登,各报都登,甚至10多年前的旧稿,换个标题,仍在发表。
媒体应出新,可怎么出新呢?
我和报社同事商量:读者爱看历史文章,能否将科普和历史结合起来,做个“给古人看病”的专栏?同事试了一期,就不写了。一是同事对史料不太熟,二是工作忙,应付不来。
这件半途而废的事,成了我的心病。离开《中国家庭报》后,在其他媒体上开专栏,我便把这个想法捡了起来。
真捡起来,才知是自讨苦吃。一篇稿至少要写六七个小时,此外还要用差不多的时间找材料、看材料。
做这个专栏,医药科普方面的内容好找,很多是我在《中国家庭报》工作期间编发的科普文中的内容,多属反复发表、易查到的知识,但都来自可靠信源——一般来说,《健康报》《中国人口报》《老年健康报》等正规媒体上的内容属可靠信源。
开专栏,我本想换个科普方式,但在实际写作中,科普内容并不多,重点在讲历史。所以,本书是讲历史故事的书,而非健康科普书,读者千万不要将它当成保健指南。医学在不断发展,知识会不断更新,遇到问题,一定要向专业的医务工作者征求建议。
本书中所列古籍中的方剂,仅供了解,读者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就医并遵医嘱,切勿据本书中所列方剂自行调配药物。
书中的历史故事也仅是故事,不作为专业的历史研究资料引用和例证。历史还是那个历史,但看历史的方法和角度可以不同,至少我自信这本书是与众不同的,希望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是为序。
唐山
2022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