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行与骑行:现代交通新趋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骑行系统的特征

骑行系统,显著体现于个体层面和整体层面。只有重视这些特征,骑行系统的规划和管理才能卓有成效。

骑行系统的参与者,主要由自行车骑行者和电动自行车骑行者构成。

1.3.1 自行车骑行的特征

自行车骑行的特征如下所述。

1.横向空间的需求

骑行者需要必要的空间以完成出行,这一空间的大小由骑行工具本身的尺寸和横向运动宽度决定。

自行车骑行的前进路径为直线,因此骑行者只能通过对速度的控制保持行驶平稳。当前进时速为20km以下时,自行车骑行者可以通过肢体平衡协调工作和轻微转向来实现,而速度越慢,用于保持平衡的运动越多,所需的横向空间也就越大。在遇到交通拥堵或信号灯时,骑行者需要从运动状态变为停止状态,这就会带来更多的横向空间需求。

2.骑行阻力的特点

自行车的前进动能来自人力,电动自行车的前进动能来自电力,无论是人还是电池,所能产生的力量与机动车相比终究有限。当骑行面对较大的阻力时,很难通过持续施加简单力量来克服阻力。针对这一特征,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管理者需要通过对骑行道路进行优化设计,尽可能地降低能量消耗。例如,减少轮胎和路面的摩擦阻力、减少逆风阻力、减少上斜坡时的阻力等,这些和道路的规划设计、设施的完善优化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1.3.2 电动自行车骑行的特征

电动自行车骑行的特征如下所述。

1.出行分担率的增长

电动自行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电动自行车的保有量不断增加,出行分担率也随之提高。

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中,电动自行车存在不同的使用情况,其各自的出行分担率也和城市现有的公共交通发展情况相关。越是那些交通系统不完善的中小城市,电动自行车的出行分担率越高。而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电动自行车的出行比例也在逐年上升。

2.出行特点更明显

电动自行车的出行特点,应从出行目的、出行时段、出行距离等方面加以分析。

(1)出行目的

电动自行车的骑行者通常将之用于通勤、消费和换乘3个方面。其中,通勤比例占70%左右,尤其是早高峰时段最为明显。消费和换乘比例则占30%左右。

(2)出行时段

电动自行车的主要出行时段为早上6点到8点、下午4点到6点,即早晚高峰时间,其主要目的包括上下班、上学放学等。城市交通管理者有必要注意对电动自行车骑行系统进行分时段管理,协调相互关系,提高整体的交通效率。

(3)出行距离

电动自行车骑行者的骑行距离通常为2~10km。其中,出行距离集中在6~10km的比例较大,约占80%,65%的骑行者耗时在40分钟以内。

3.可变性更强

电动自行车的交通流,既和自行车的交通流有所联系,但也有区分。利用相关调查和观测,可以对电动自行车交通的速度、密度、流量等特点加以认知和分析。

与自行车交通流相比,电动自行车交通流的可变性更强。在交叉路口,电动自行车的加减速行为非常随意,能很快完成自我调整。因此,电动自行车交通流的可变性,比自行车交通流更强。电动自行车在交叉路口加速行驶时,其横向间距会迅速增大,交通流宽度会出现明显的“膨胀”。

1.3.3 交通流特征

骑行交通流的特征,与机动车交通流截然不同。由于机动车的自身特性,其行驶在固定宽度的道路上时,行车者会受到前车影响而不易进行横向变道穿插。而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车身宽度相对较小,转向灵活,前后车的穿插、超车屡见不鲜。这就导致骑行交通流几乎不会形成直线车流,而是呈“带状”“群状”甚至是“团状”。

具体而言,骑行交通流主要有以下总体特征。

1.变化性

骑行工具可以在前进过程中改变原有方向,呈现“S”形曲线前进。同时,骑行者也经常会因为避让、穿越、超车等行为而选择横向移动。

2.群团性

骑行交通流在前进时并不按直线前进,而是成群结队前进,这很容易导致路面的骑行交通流在某一时间段呈现高密度的情况。同时,骑行者如果结伴外出,还会选择并排而行,同样加重了群团性倾向。

3.独立性

一些骑行者为避免群团带来的约束和干扰,经常会选择车辆少、空间大的地段行驶,并希望和其他车辆保持距离。因此,他们或选择提前或选择滞后,以确保骑行的“独立性”。

4.灵活性

骑行工具的灵活特点使骑行交通流的方向和速度经常发生变化。当流量较小时,骑行者能自由行动,其速度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而方向则会自由摆动。当流量增加时,骑行者速度增加,骑行方向的变化会更加明显。但当流量上升到一定区间时,由于缺乏车辆穿插空间,就会导致交通流整体速度相对一致,方向变化反而减少。

5.自适性

在路段和交叉路口的骑行交通流中,骑行者具有相同的自我保护意识,发生整体加速和减速的行为很常见。因此,骑行交通流具有自适性,即骑行交通流的密度能随着通行环境宽度、骑行流量的变化,实现自我适应变化。

针对自行车特征、电动自行车特征,以及交通流特征,城市慢行系统应对交通单元、交通路径、交通节点进行改造升级,使慢行系统能够与市民的生活、娱乐、社交紧密联系,同时提供更多样化的出行体验,使城市与市民和谐共处。

骑行系统是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步行系统,骑行系统的公益性质更强,通行效率与空间需求也更高。因此,城市交通的发展,不仅不能忽视慢行系统的建设,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其特征带动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