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程的五大要素
课程开发最大的挑战,也是全过程始终要考虑的问题:如何让学习发生。课程这个病构问题的结果框架就是学生内在思维模式或者外在反应模式发生变化。一切教学活动要围绕这个变化进行。早在2012年我写《精品课程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时,就提出来课程开发的五大要素——目标、内容、过程、形式、结构。
▇目标
课程开发必须以终为始,目标要紧密围绕期待学生能发生的改变而设定。目标不清晰的课程,很容易成为知识点的堆砌和宣贯,课堂往往是老师由着性子地讲、学生爱搭不理地听。而上课是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凡是没有效果的活动,须回归其第一要素,即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当老师在课堂上讲得火热,学生看上去却没什么感觉时,老师就得反思课程目标是否清晰。如果课程目标清晰,却不知道该怎么教,老师可以根据目标来筛选授课的内容和形式。我认为,知道“要什么”和“为什么”的人一定能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反过来,当老师不知道该怎么教时,就要反复问“要什么”,根据“要什么”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反复问“为什么”,即这么做要达到的目的,试图厘清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内容
目标这个大前提定了,内容的取舍就有了依据。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详讲什么略讲都以目标为准绳。然而,这么显而易见的道理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懂得的,他们更难做得到。有时候,老师越眉飞色舞,学生越反应平常。老师眉飞色舞是因为很多事情自己亲历过,很有感觉所以带着感情,老师说:“这是我花了一个亿换来的教训!”学生却说:“与我何干?”对学生而言,重要的是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有人说:“有一种冷叫作你妈妈觉得你冷。”可以套用一下:“有一种知识叫作你老师觉得它很重要。”
▇过程
课程毕竟是以时间为序展开的,所以老师一定要清楚通过什么样的教学过程促成学生逐步发生改变。老师的讲授不是为了填补课堂的时间,而是在单位时间内促成学生实实在在的改变。这个要求其实是很高的,否则,时间过去了,学生该发生的改变却没有发生,这就是教学目标没有达成。因此,设计教学的过程不是光设计老师讲什么,更重要和更具挑战性的是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脑思维的转化过程,重要的不是老师讲了什么,而是老师所讲引发了学生大脑内的何种反应。老师要认真地思考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如何激活学生思维,如何使学生能够相互启发,把所学知识和以往体验的生活紧密关联。总之,要让学生全过程处于创造性脑力劳动的状态。
老师须知,学生的点滴收获都是自己脑力劳动的结果,学生的大脑被充分激活,学习才可能发生。如果老师有清晰的教学目标,想让学生的大脑被充分激活,并感受到学生的改变,那么在课堂上老师的压力还是很大的。老师不会轻易放过每一分钟,时刻都以学生的有效吸收和转化为最高目标。学生的最终改变不是突变,而是渐变,要让整个课程有效果,每一分钟都不能虚度。因此,过程也是结果的一部分。
▇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如果内容是课程的正面,形式就是课程的反面。在课堂上,学生不仅用脑听老师说什么,还要用心感受老师怎么说。若干年后,学生可能会忘掉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却很难忘怀课堂带给他的感受。内容是“走脑的”,感受是“走心的”,这些是靠设计课程的形式实现的。
对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来讲,除了传授学生内容,更要让学生在学到内容的同时获得很好的体验。教学是一个让学生在课程中获得生动体验的过程,而这种生动的体验是要用心设计的。好的内容配上好的形式,才能保证学生大脑被最大限度地激活,而大脑被激活的程度越高,学生形成的印象越深刻。从脑科学看,有效学习的本质无非是学习者大脑内部建立有意义、有价值的神经元突触关联。
内容与形式同频、信息与能量共振才有利于学生的大脑内部建立高质量的神经元关联。从这个意义上讲,形式的设计甚至比内容还重要。对老师而言,教学的创新空间恰在于形式的创新,甚至可以说形式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
▇结构
如果把课程比作老师给学生炒的一盘菜,那么内容是这盘菜的原材料;目标是让学生吃饱且吃出感觉,感受到风格;过程是老师炒菜的工艺流程;形式是让这盘菜色香味俱全。但最终还得选择一个好盘子把菜盛起来,那么结构就是把课程内容盛起来的盘子,即对内容的有效组织。一个好的结构既方便老师传授,又方便学生理解,如果把内容比作一个一个的珠子,结构就是把这些珠子串成项链的绳子。
以上就是课程开发的五大要素。总之,好课程应该是以终为始的,应该始终围绕学生要发生的改变展开。要让学生发生改变,就不能以老师为中心、以内容为中心,丝毫不顾学生的感受与参与、学生内在思维的变化过程而滔滔不绝地讲内容。好课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紧密围绕学生要发生的改变展开。课程开发是典型的病构问题解决,其中课程设计无非就是问题方案的探讨过程。过程中要整合好目标、内容、过程、形式、结构五大要素。老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课程,问自己几个问题:
(1)目标:课程的目标是否清晰,是否可以在课堂上实现?
(2)内容:课程的内容是否合理,是否足够支撑学生想要发生的改变?
(3)过程:课程的过程是否紧凑,是否能够充分激活学生大脑,使其全过程处于创造性脑力劳动的状态?
(4)形式:课程的形式是否与内容匹配且新颖,是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5)结构:课程的结构是否自洽、合理、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