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 神奇的发现

神秘的擂鼓墩

随州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交接地带,是所谓“西通宛洛,南达吴越,地当荆豫要冲,扼阻襄汉咽喉”的要地。

随州原名随县,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相传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的故里。至今,城北20公里的厉山仍留有“神农洞”“炎帝神农碑”等遗迹。夏朝建立前后,这一带是三苗的居地。舜继尧位之后,对三苗采取了先教化后分流的策略,有舜耕厉山的传说。《尚书·虞书》有“帝初于历山往于田”之说。《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这历山,人们多认为是今随县之厉山。正因如此,厉山上有许多纪念舜的遗迹,如山上有舜帝庙,山腰有舜井,井旁有碑,据说秦代所立、宋人重刻的舜井碑至今仍留存当地。

殷商西周时期,这里是王朝的南土。除了殷墟甲骨卜辞有记载外,《左传·昭公九年》记周景王的话说:“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随县地处邓、楚之间,楚为南土,随县在其中。同时,随县地处随枣走廊的豁口,自古即南北东西的交通要道。

商周之际,这里是以厉山为中心的古厉国(又称赖国)。相传,古厉国为神农之后的厉山氏(又称烈山氏)的姜姓所建。

○炎帝神农碑

为明代随州知州杨存愚所立

到西周时,这里是周王朝大封同姓诸侯的地方,史称“汉阳诸姬”。《国语·郑语》云:“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唐在今随县唐县镇一带。考古调查发掘也证实,这里的窑湾、黄家湾、南湾一带都留有殷商和两周遗存。两周之际,尤其是东周时代,这里是周天子所封同姓诸侯的领地。在诸姬中以随为大,正如《左传·桓公六年》所言:“斗伯比言于楚子曰:‘……汉东之国,随为大。’”后来,随灭诸姬。此地姬姓诸侯国最后都为楚国所灭,即《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晋大夫栾枝所云:“汉阳诸姬,楚实尽之。”

县城西郊,有一座从西南蜿蜒而来的小山脉,当地人称“断蛇丘”。丘上有座土墩,高20余米,人称“擂鼓墩”。这两处名称的由来,各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相传,西周初年,周天子大封诸侯,建都立国,拱卫周朝王室。在汉水之东今随州一带,封了一个随国。

有一年春天,风和日丽,鲜花盛开,随侯出城游猎。归来时在一个小山丘上见一条大蛇被拦腰斩断,仍在顽强地挣扎着。随侯好生奇怪:腰斩不死,必是灵物,顿生恻隐之心。遂派人为其接骨疗伤,以金疮药敷之。不久,大蛇伤愈,恢复了生机。

一年后的某一天,大蛇口衔一颗明珠,吐在随侯宫中,感谢随侯的救命之恩。这颗明珠直径足有一寸,洁白晶莹,入夜光芒四射,满室生辉,竟是一颗夜明珠!

随侯甚喜,将其作为镇国之宝,珍藏内宫,人们美其名曰“随侯珠”。随侯见断蛇之处,从此被称作“断蛇丘”。

而擂鼓墩名称的由来,与当年楚庄王征伐随国有关。

春秋时,楚庄王率师伐随,久攻不下,而宰相斗越椒乘机在郢都(今湖北荆州纪南城)发动叛乱,率领叛军从背后杀了过来。庄王处在危难之中,遂召集众将领商讨平叛灭随之策。有人力主智取,并推荐了小将养由基,说他武艺高,特别会射箭,能“百步穿杨”,人称“神箭手”。庄王命养由基当场演试。恰好天上飞来一群大雁,只见养由基左手如托泰山,右手如抱婴儿,大喊一声“头雁咽喉”,嗖的一箭,头雁应声落地。庄王甚喜,当即拜养由基为帅,命其指挥三军,并当众宣布:“明日讨伐叛军,我亲自为养由基元帅擂鼓助战。”于是命令将士在断蛇丘上筑起了一个十丈高的土墩。

○随县城郊断蛇丘远景

次日,两军在清河桥畔摆开阵势,要决一死战。养由基从楚王军阵内挺身而出。斗越椒大叫:“你这个无名小卒,趁早别来送死!”养由基说:“我是无名小卒,你贵为楚国相爷,我们就来比比箭术如何?我愿让你先射三箭,倘若不中,我只射你一箭。”

斗越椒一怒之下,不等话音落地,便拉弓拽弦,嗖的一箭。养由基不慌不忙,伸出左手,轻轻接住;接着又用右手接住第二支箭。第三支箭射来,养由基看得真切,略为俯身,竟一口咬住了铜箭镞。斗越椒三箭射完,养由基扔掉手中两箭,取下口衔之箭,搭上弓,拉满弦,嗖!只见箭如闪电,直刺斗越椒的咽喉。于是庄王擂起战鼓,养由基身先士卒,率军铺天盖地杀将过去,全歼了叛军。而随侯得知楚军出了个英勇善射的将军,也罢战求和,并向庄王进献了镇国之宝——随侯珠。

○擂鼓墩近景

养由基清河桥比箭,庄王擂鼓,大败叛军的故事广为流传,至今仍脍炙人口。当年庄王擂鼓助战的土墩从此名为“擂鼓墩”。

虽然故事带有传奇色彩,不足为凭,但擂鼓墩之名,古今随县地图上确实有记载。多少年来,常有人来这里寻访,踏上断蛇丘,登临擂鼓墩,盼望能在这里看到随侯珠,寻到百步穿杨箭,擂鼓墩亦因此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擂鼓墩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一个神奇的特大古墓在这里无意中被发现,无数珍稀国宝在这里破土而出。世界为之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