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传奇张说
是啊,阿史那默啜带领着剩余的部落离开漠北草原,直接跑去了贝加尔湖畔,和大唐之间有着八百里的路程。对西域和漠北归降的各部落王化应该谁去。
几人正在商议,李隆基直接点名张说。几人都是有点吃惊,张说何许人也?
看了张说的简历,就算大家平时看的穿越爽文他都不敢这么写。
张说,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河东(今属山西),后徙居洛阳。永昌年间科举进士,任太子校书郎,迁左补阙,后参与编撰《三教珠英》一书,大足元年(701年)书成,擢凤阁舍人。
论学习的话,人家从小就是学霸出身,武则天举办制科考试,并亲自考察应试者,而张说的文采,在这次应试中,惊艳了所有人,被众人评为‘策论天下第一’论写诗,人家是大唐的著名诗人,引领盛唐诗风。
论文章;更是武周文坛第一人,号称《文宗》名满天下,与苏颋合成‘燕许大手笔’,
论做官,从武则天时代开始,历经四朝,三任宰相。
论后世影响;管老丈人叫泰山的典故,就是出自于他。
论毛病;辱骂同僚,排斥异己,人家也都干过,你看着没,功劳很多,但是毛病也不少,圣人不是,凡人一个,咱们还是看看,他的一生是多么传奇吧。
这么说吧,武则天后期宠臣“二张”乱政,而担任风阁舍人(相当于中书舍人)的是张说,也就是说干活的是张说。唐朝是群相制,也就说在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三品官员,都可以称呼为宰相。
后来“二张”准备诬陷宰相魏元忠(职位中书省右仆射),让张说给他们做伪证,张说那时任风阁舍人的,宗璟等正派大臣的鼓励下呢,坚决不做伪证,并检举揭发了二张,对他的威胁利诱,嘿,那这太后的男朋友你都敢惹,那么就是毫无疑问,张说被贬出了京城,
景龙元年(707年),中宗李显时期,张说因母死而退官服丧。丧期结束后,张说重新当上了工部侍郎,之后又迁任兵部侍郎。
睿宗景云二年,张说升任宰相,不过这个宰相可不好当,太平公主专权,与太子李隆基斗了个难分难解,张说呢,那是旗帜鲜明,坚决得站在李隆基那一边的,几次斗争救李隆基于危难之中啊,成为了太子的嫡系,但是呢,同时也引起了,太平公主的怨恨,很快就被罢免了宰相之位,被贬为尚书左丞,东都留守。
诛杀太平公主之前呢,李隆基是左右为难,无法下定决心,又是张说,他派使者献给李隆基,一把佩刀,暗示他要果断行事,尽早的铲除太平公主。
历史上开元元年,唐玄宗诛S太平公主,张说被拜为中书令,封燕国公,再度拜相,但可惜的是啊,张说数次阻挠玄宗,引姚崇入朝,唐玄宗非常的生气,张说就被贬为了相州刺史,再贬为岳州刺史,终于还是归于沉寂,历经官海沉浮,四十八岁的张说,
到此为止呢就是张说前半生的经历。
张说为文属思精壮,长于碑志,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时人称为“大手笔”。有《张燕公集》。可以说张说前半生,正好反映了武则天晚期到唐玄宗开元元年大唐一类人的典型状态。张说于诗文,倡风骨,重意蕴,诗文兼擅。位高望隆,推藉后进,张九龄、贺知章、王湾、孙逖皆蒙奖掖。
但人无完人,张说此人脾气暴躁与生性贪财。
穿越来的李隆基登基后没有封张说为中书令,而是授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尚书省左仆射官职也相当于宰相,不过三省以中书为首,也就说现在是四省首辅、中书省姚崇、军机省郭元振、门下省魏知古、尚书省张说,以及御史大夫宋璟是同官阶。
现在是宋璟御史大夫兼岭南道监察使,在广州开展海贸建设海港和市舶司,并且督促在泉州、广州建设大型船坞。御史台由御史中丞李杰暂代。
李隆基让高力士召张说前来,张说一路快马赶来,进门行礼道:“陛下,万福金安。”
“圣安,张明公,可听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出自韩非子《韩非子·显学》韩非子强调国家的文臣武将,特别是高级官员和将领的选拔,一定要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因为这些人来自基层,更了解战场的形势和百姓的疾苦,也就能够更好地处理政务,领兵作战;反之,如果缺乏基层历练,就有可能纸上谈兵,误国误民。
张说说道:“出自《韩非子·显学》,意为宰相一定从基层官员兴起,猛将一定从普通士兵中选拔。”
“朕在官员笙选中定下规制,四省及御史台官员无州府任职和战功者,不得进入四省,朝中六部九寺五监六品以上官员,无州县任职六年任职上等者,不提升官阶。”
“所以朕欲笙选一批没有州县履历的朝堂官员,去大唐各州府历练历练,此次官员笙选由爱卿和卢怀慎担任。”
张说行礼准备说话,李隆基直接说道:“朕已决定封张明公为燕国公,任检校并州大都督长史兼天兵军大使,安北都护府监军御林将军,同时在军中修撰国史。”
“爱卿为朕之肱骨,在安北历练几年,王化突厥功盖千秋,希望能有满意的上上考课,紫微殿中卿之席位。”
李隆基觉得有些事情,直接说明白了,比较好,省的上下猜忌。张说对李隆基登基是从龙之功,又曾是太子宾客,但这要和张说科考出身说起。
武则天登上帝位后,为充实自己的势力,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这个时候,只要能力出众,哪怕是寒门子弟也能争取到入朝为官的机会。作为文才出众的寒门子弟,张说就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个机会。他顺利地通过科举跻身朝堂,成为文官中的一员。
科举制选拔出来的官员,和以往九品中正制下“举荐”出来的官员有着很大的差别。前者更多依靠实力,后者则更多凭借门第和品行。这样一来,两派官员之间也就相当于隔着楚河汉界,对彼此都存在一定的敌意。“融入”和“合作”成了十分困难的事情。
张说通过科举进入朝堂之后,显然也逃避不了面对这样的难题。而他作出的选择就是“党同伐异”,简单理解就是“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
由此可以作出最初步的推断,那就是,为了保障自己和同盟的利益,在“必要的时候”,张说一定会想方设法排除异己,哪怕这个“异己”有真实才干,哪怕这个“同盟”只是平庸之辈。
受过往经历的影响,也有个人心性的原因,张说的功业心十分强大。在入朝为官之后,他就没有打算一直停留在“基层岗位”,而是早早就做好了“冲刺宰相”的计划。
但“僧多肉少”的情况下,竞争在所难免。张说想要争夺到宰相的位置,就势必要展现自己的才干,扩大自己的势力,赢得皇帝的信任,除此之外,就是“综合实力”要赢过所有竞争对手。
张说三次为相,也就是三次取得了成功,这也是他能在中唐时期声名大噪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只是,同期官员里,却未必没有和他实力相当,能给他带来很大威胁的人。比如,同样登上过相位的姚崇,就是他长久的对手。
但张说和姚崇存在很多不同的政见,而撇开公事不提,两人在私下相处也存在诸多摩擦。发展到了后来,显然成了死敌。
这也是李隆基打算任命姚崇为相,张说便指使御史大夫赵彦昭弹劾姚崇。李隆基不予理睬,张说又让殿中监姜皎提议,任命姚崇为河东总管,以阻止姚崇入朝拜相。李隆基当时直接点破姜皎,让姜皎直接给张说带话:“再言阻止姚崇入朝者,贬黜岭南。”就有了任命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可以说张说和姚崇都是有能力的,姚崇和卢怀慎为官清廉,没有朋党,是个纯臣,可为百官表率!
然张说因为建立自己所谓同盟盟已经深陷自己构建同盟中利益中,必不能一心为公,不能为皇帝所用的臣子,李隆基也想过将张说贬到地方去,但想想先给其一个机会。
李隆基在纸上写到
“三千年读史,无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赐给张说。
张说看到后,知道此事已无法更改,只能领命行事。长安繁华远胜地方,大唐官员多以在长安任职为荣,以至于大唐建国时长安官员只有675人,到了现在长安有官员1.9万人,比大唐立国时,全部人员都多。李隆基以张说开始,对官吏开始了京师和地方循环选用任用的规定。
李隆基邀请张说一起看看《大唐西出丝路图》,“此图共计二百二十一个西域的城池,这些地方的特产,贸易之物,都画在了画卷之上。”
魏知古说道“从往年嘉峪关设关市收税情况来看,每年收到的货物折钱大约有一百多万贯。”
李隆基指着地图说道:“河东道、河北道众多商帮,每年都会走哈密至西受降城商路,不过嘉峪关,仅仅控制西受降城,就值得我们控制河套平原了。”
大唐在嘉峪关在设有关市收取赋税,河东道、河北道的商队为了躲避商税,他们情愿不走嘉峪关,而是走哈密至西受降城一带,因为和后突厥一征战不断,这里没有设置关市和互市。
几位小声的议论纷纷,王良作为户部度支司中郎官,是大唐新的盐铁赋税事务的编纂者,也是有资格参加盐铁议事,别的他不懂,但是他很懂财经事务。
卢怀慎呆滞的问道:“可是这草原广袤,如何收税呢?他们走各种小道,根本无法禁绝啊。”
李隆基左右看了看,王良欲言又止,作为五品官员,他不太好直接驳三品宰相的面子,但是这个问题实在是太简单了,居然没人回答,他有点憋不住了。
“王良你来说,众人议事向来如此,百无禁忌。”李隆基看出了吴敬想说话的意图。
王良赶忙说道:“臣领旨。”
“其实很简单啊,商队也需要补给,既然是丝路山水图,一路上有山有水,商队沿山而行,随水而栖,就堪舆图上看,只需要在西受降城设立关卡,就足够收税了。”
“商队不是军队,他们携带的粮草和水,是不足以支撑他们长途跋涉数千里之遥的。”
“即便是我们不知道的商路,也可以在城中集市设立税监钞关,即可收税了。”
到了开元年间,李隆基把钞关折银了…
开元年间,李隆基打算设海贸市舶司、边关互市监、以及市关税监。
显然,朝内除了户部的度支使王良对钞关是最有发言权的。
李隆基笑着说道:“有山有水,把有水的地方占了,把路修通,商队只需要缴税,就可以走大道,不用担心山匪、马匪、瓦剌人直接抢了他们的货,他们自然就肯缴税了。”
“穷山恶水,他不好走啊,商队是要赚钱的,一旦被抢了,颗粒无收,人货两丢。”
诸多朝臣才不住的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