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儒家伪善
汉武帝独尊儒术让中国的文化没有与时俱进,之后两千年的文化几乎没有走出先秦诸子百家的文化圈层。但是启用桑弘羊绝对是正确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后世说“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
李隆基翻看不知多少次的《盐铁论》,可以桑弘羊是中国第一名国家政治经济思想家。是全世界最早提出工商富国的第一人,虽说《盐铁论》中的一些经济政策有些过于偏激,但后世如果继续执行,并加以改进,至少不会出现中原几次被胡人入侵的历史,因为几次胡人入侵几乎就是对中华文明一次残酷剥夺,让华夏文明一直在向后开着倒车。
穿越而来的李隆基为何对儒家始终存在一种敌意,或者是深恶痛绝,厌恶之极。首先儒家是一种复古周礼的倒退的思想,可以说是禁锢百姓和读书人枷锁教派学说,说的明白一些就是儒家自董仲舒之后,儒家就不孔孟的儒学,经过几百次的改动,儒学已经成为儒教,所谓的信仰就如所谓的佛教,言辞都是所谓导人向善,行迹确是阴阳两面,纵观历史只要是儒、佛成为主流的时候,这个朝代必将是对内剥削,对外软弱,国库无钱,官商佛富可帝国,确大言:百姓奸诈,黎民愚昧,国弱乃君昏;而国富与民争利,国强就是皇帝独裁,苛政猛于虎;天灾归于天子失德,人祸归于天子不仁。
这就儒家两张嘴,罪过归皇帝,名利归自己!
最典型就是可能许多人觉得宋朝灭亡,十万人跟随宋朝皇帝跳崖而死,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壮举。其实在元朝灭亡的时候,为元朝殉国的士大夫更多,达到百分之六十,另外还有百分十八人选择归隐田园,终身不为明朝服务。
这也是为什么明朝朱元璋能建立明朝过程中,最大阻力不是来自元朝漠北遗老的抵抗,而是读书人对元朝的眷恋,使朱元璋不得不在国贫民弱的时候,几次征伐漠北,非要将元朝物理上彻底消灭。
那么,为何元末的士人会如此坚决地维护元王朝呢?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与元朝的统治策略有关。元朝的统治者们是游牧民族,不懂得如何对基层管理,就采取草原的政策,对中原郡县就如草原一样,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态度任命郡县官员给与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士人阶层很大的自由度和空间。
然而,这种宽松的管理方式也带来了基层管理的混乱。
元朝实行的是包税制,税收事务完全交给了当地的士大夫和士绅们。只要他们按时向朝廷交税,他们在地方上的所作所为,朝廷基本不会过问,这导致他们在地方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甚至可以说是地方上的土皇帝。
而地方官用维护自己统治,就会需要地方读书人给自己歌功颂德,维护自己统治正当利益,所以就会给与当地读书人很大的权利,比如推荐为自己歌功颂德读书人成为乡、里长官或者衙役主簿,仔细翻阅史书就会发现,所谓“皇权不下乡”是从元朝开始的,春秋、战国、先秦、汉、唐的吏治法典中,都有明确记载,保甲、乡里选人任用制度,自元开始,就没有相应任用法律依据,而是县管制一句话。
这种政策无疑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使得士人阶层更加倾向于维护元朝的统治。
这就是元末的士人对新建的明王朝持有很大的敌意。在修撰《元史》时,很多儒臣甚至将朱元璋写成了贼。这种态度与清朝时期的士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即便是孔府的衍圣公,也对朱元璋不屑一顾,而对草原上的元廷则持有好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末士人的心态:他们更倾向于维护一个由自己掌控的政权,而不是接受一个由外族建立的、可能威胁到自己利益的政权。
元朝作为一个外来政权,在统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汉族士人产生了矛盾和冲突。虽然元朝把汉人划分为最低等四等人,这些读书人士大夫却不反抗,然而,当元朝面临危机时,这些士人却选择了与其共存亡。
这也说明儒家儒家思想的忠诚和坚守是对自己利益的维护,所谓的殉国只是对失去自己权利和利益之后一种看似忠义之举。
其实是他们自己明白失去地方权利就是失去剥削地方百姓的即得利益,所谓书生:肩不能抗,手不能提,明朝官员又是低俸制,所谓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因为对儒生来说,相比阶级,民族对于儒生来说实在是可有可无,因为儒教就是以等级阶级为核心利益划分周礼制度。对于他们来说,宋朝我是当地的爷、元朝我是当地的爷,朱元璋你就是个泥腿子,我原本是你的爷,你凭什么让我给你叫声爷。
儒家核心是周礼,就使得儒学官员本身就有一个特点,他们明白自的富贵和利益,永远与民族利益无关,而是和他们的阶级属性息息相关,所以儒家官员向来把忠君爱国挂在嘴边,因为他们知道把爱国等同于爱皇帝,最符合自己的利益。
因为儒家就是董仲舒提出所谓爱皇帝才让儒生从儒家被排斥几百年之后,获得国家的权利才让儒生实现阶级跨越,根本上忠君爱国是口号,更多是以国家权力获得和维护自身利益罢了。
而且朱元璋还极大限制他们在在当地土皇帝的权利,使他们失去豪横的资本。
这对他们来说简直是极大侮辱,而且自己以前罪行百姓早晚也会揭发,不如一死了之,不然以朱元璋手段必是株连九族,剥皮填草。
举例说明:公元1356年,当时朱元璋在南方势力渐大,朱元璋被徐达李善长等手下推为吴公,在南京建立西吴政权。此时,沿着长江,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东南沿海有方国珍,正南方有陈友定。各个割据势力犬牙交错。
朝朝廷一看,根本控制不住,于是想出了招安的昏招。当时张昶担任元朝的户部尚书,于是元朝皇帝派他为正使,派马合谋为副使,从海上来到南京,招安朱元璋。元朝给了朱元璋三个好处,一是授朱元璋荣禄大夫,二是授予朱元璋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三是赐以龙衣御酒。
朱元璋本来野心极大,要统一天下做皇帝的,怎么肯受招安,再说,元朝给的这些东西,都是虚的,什么大夫,什么龙衣御酒,就不能拿点钱出来吗?此外,江西是方国珍的地盘,元朝却封朱元璋为江西的平章政事,这不是明摆着挑拨离间,想让朱元璋和方国珍打起来,元朝来个坐山观虎斗,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也。
元朝的奸计立马被朱元璋和刘伯温识破,于是将副使马合谋杀死,因为朱元璋觉着张昶这个人比较有才华,没杀。
但是呢,张昶毕竟是元朝投降过来的,而且当初是被朱元璋强行扣押,他是“心在曹营心在汉”,还想着元朝,虽然他在朱元璋这里也得到了荣华富贵,可是,他心心念念的还是元朝,他曾经对人说:“吾若得归元,仍不失富贵也。”
说起来,这个张昶也的确是个人才,他投降朱元璋以后,做了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把吴国朝政管理的井井有条。张昶是个典章制度的高手,吴国的典章制度和律例等,大多都是出自此人之手笔,是个不可多得的实干人才。
他之所以帮助朱元璋,并不是因为他觉得朱元璋多好,而是他要让朱元璋和张士诚、方国珍等人狗咬狗,从而让元朝渔翁得利。为了帮助北面的元朝,张昶就干了两件特别阴损的事。
一是,他建议朱元璋在治理国家上,使用重典,重刑,目的是制造朱元璋残暴狠辣的形象,以使朱元璋失去民心,政权瓦解。这件事朱元璋咨询刘伯温以后,没有听张昶的。
二是,他偷偷的指使人,不断给朱元璋上疏,大大的称颂朱元璋的丰功伟业和雄才大略。目的是想冲昏朱元璋的头脑,使朱元璋耽于安乐,骄奢淫逸,再无雄心壮志,从而帮助元朝打垮朱元璋。
张昶是个宰相之才,虽然做了朱元璋的副宰相,但是却还思念元朝,阴谋不轨。这件事也被朱元璋和刘伯温看出来了。
朱元璋对刘基曰:“是欲为赵高也。”刘基曰:“诚如圣见,必有使之者亡。”
后来朱元璋要讨伐张士诚,便让张昶写檄文,结果张昶列了张士诚很多条罪状,朱元璋一看,不太对啊,怎么好像在说自己?朱元璋就把张昶写的檄文拿给刘伯温看,然后张昶的指桑骂槐的阴谋诡计,就被神机妙算的刘伯温给识破了。
而且张旭投诚以后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穿旧衣服,这种看似勤俭的生活作风其实是在表示他不愿穿大明朝的衣服,以表达对元朝的忠心。但朱元璋却误以为这是张勋作风清廉的表现,因此很是受用,还为此夸奖过他。
但是这些表现都被刘伯温看在眼里,他觉得张勋很有问题,于是建议朱元璋杀了张昶,但是朱元璋爱惜张昶的才华,没舍得杀。上面张昶那些阴谋诡计还算是暗地里的。
后来,最终因为杨宪发现了张昶寄到北方的书信,朱元璋派人审问张昶,张昶于是在书信北面写了“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八个大字,信中还说,他在元朝最快乐,最风光,在朱元璋这里当官,最凄惨,最黑暗,简直度日如年,这是挑明了有叛逆之心。
一个有二心的人,越有才华,岂不是对自己威胁越大,破坏越大吗?于是朱元璋这才把张昶杀了。
朱元璋总结元朝灭亡的原因,是“失之于宽”。
李隆基明白,元朝从来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它是一个类似联邦制的这么一个帝国。元朝皇帝本质上还是库布里台大会上,被各派拥立的大汗,它没有汉化帝国的那种宗法上,“天地君亲师”中“君”的那种地位。
事实上,自忽必烈死后,元廷内部就斗争不止,各种所谓“大根脚”的大贵族,在那里争夺朝廷实际控制权。南坡之变,两都之战,天历之变,一次闹得比一次激烈。要不是成吉思汗,忽必烈他们把周边所有游牧,渔猎民族都收拾了,威名太厉害了。大都,上都那帮“大根脚”的皇族贵族早就被新一轮蛮族给收拾了。
元朝对中原,江南实行的行中书省制,实际上就是包税人制,这很有些联邦制的意思了。行省对中书省(朝廷)只承担提供赋税,兵源(还怕汉人造反,一般不用汉人南人的兵)的义务,说白了,这就是个“联产承包责任制”:交足朝廷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士绅,宗教势力都变成包税地主,只管交税给中央,其他都自己说了算,等于是一种人身依附很轻的政治关系。
汉族士绅,过得那叫舒服:没有什么徭役和兵役;赋税以及火耗又多年不变(朝廷在那儿争权,哪有心思管财政上的事);民众只要不到中书省直辖地,在其余是可以自由流动的。
朱元璋生于江南,可以说朱元璋兄弟姐妹九口,有七口死于饥饿,就是被乡绅逼迫而死,但是朱元璋得天下,为什么对乡绅地主恨之入骨,却招聘官员需要读书人为官,不得不妥协,给与读书人很大优待,这也是为什么后期明朝官员反对变革,一直喊着祖制不可违,其实就是前期读书人官员“身在明朝,心系塞外。”说的明白一些就是文官系统一直以皇帝祖制名义维护自身利益。
好不容易出现一个朱棣皇帝,可惜太子朱高煦又被士大夫给忽悠歪了,也说明朝一开始文武对立,其实就是利益相争,后来猪脑袋朱祁镇土木堡失败,丢失五十万军士民夫,自此明朝对外征战几乎停止,明朝皇帝虽有文士风骨,可明朝大臣却是膝盖最软的,毫无汉唐时期血性可言。
这让李隆基想到:一个人之所以不背叛是因为背叛筹码不够。对这句话李隆基只会一句“呸,可耻!”儒教伪善之处,就是永远会给自己一个看起来堂而皇之的理由,其实是掩盖自己行为的无耻!
中国历史上拒绝高官厚禄的人不在少数,为了信仰舍生忘死也不在少数,这些人是因为筹码不够吗?
李隆基翻阅史书,找到的答案是法家、墨家,以及名义上儒学大师,被儒家正统认为是异端荀子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