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山驻村来
脱贫攻坚,令出如山。
2020年4月8日,受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委派,我来到天等县进远乡进远村驻村扶贫,担任第一书记,“家”就安在乡政府二楼的宿舍。生平第一次住在这四周都是稻田的房子,心里感觉很是新鲜,东看看西瞄瞄,时不时还推窗远眺户外的旷野,这弹丸之地,我们都叫它“孤岛”,它与九峰山为伴。
驻村第二天,我就来到巴发至龙含的屯级路工地,参加进远乡扩建最长的一条屯级路施工。平时,驻村队员骑电动车下乡,都要经过这条路,都要在半路的村庄给车充一次电才能开到最远的屯。
我停好电动车,顶着风雨,扯开嗓门,向施工队长喊道:“我——来——帮——忙。”可是,狂啸的山风旋即就把我的喊声吞没。
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工地走去。走近一看,才发现他们当中的多数人没有戴手套,站在路基的壕沟里不停地挖着,手上的血泡已经磨破,鲜血染红了锄把。不时还见到有人从沟下爬上来,将被划伤的手和脚简单包扎,跺跺脚,搓搓手,又跳入沟内……
施工人员用十字镐和铁锹,揭开一层一层的沙石,挖起一块又黑又重的石头,两位施工人员挥手:“快过来!”其他队员跳进去,将那块石头搬了起来。此时,生性刚毅的我眼眶里泪花闪闪。驻村扶贫的日子,类似这种撼动心魄、催人泪下的场面实在太多。
夜晚合上双眼,我仍是情思翩翩,一种欣然的激情涌动心际。喧哗了一天的“孤岛”到了晚上骤然宁静,片刻间,水田里就传来清脆的蛙声,并不很响但很凌乱又很清晰地灌入耳朵……
山风温柔,虫儿呢喃的歌声,像一曲简朴的催眠曲伴我入睡。几十年在城里生活,未曾听过这声音。我心底油然升起家的眷恋,情不自禁地深吸一口山中的空气……
在遥远的大山里,在这极其安详的氛围里,我领略到了如诗般的意境,使我忘却一切,如躺在慈母怀中的娇儿般幸福地睡着了。
素有“一寸土地一寸金”之说的天等,土地显得矜贵。村民因地制宜、挖掘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
到村屯帮扶的时候,我看到许多厕所墙上种瓜、水沟边上点豆、房前屋后爬藤等具有城市特色的“菜园子”:充分利用边角地,将围墙、水沟、猪棚和房前屋后的空地,都种上冬瓜、南瓜、丝瓜、扁豆等;实行套种搭配,根据各种蔬菜的特性,采用轮种、套种,提高蔬菜产量。在品种搭配上,做到一品种多批次、一批次多品种。各种蔬菜绿油油,一派江南秀色。更使人惊异的是,每走进一个贫困村,都是一样的绿洲。
贫困户农绍成对我说:“可别小看这些拾遗补阙,仅利用边角地、围墙、水沟、房前屋后种菜这一项,就使村民的蔬菜自给自足。”
种菜要有土。可莽莽山峦,土贵如金,没有土地怎么办?造!
清晨,天刚蒙蒙亮,村民们就来到鱼塘边,一干就是一天,一点一点地挖鱼塘的肥土。他们硬是靠这种蚂蚁搬家的精神,把乌黑的塘泥搬上屋顶,填出菜地来,大白菜、黄瓜、辣椒、丝瓜等蔬菜就在屋顶“落户”。村民们在水泥屋顶上,第一次种出了黄瓜、西红柿、韭菜、空心菜等时令蔬菜;种出西瓜、香瓜、葡萄等一批批瓜果;养出了鸡、兔子、猪,在大石山区创造了多个“第一”。
驻村队员还鼓励村民集中财力物力,改善生产生活设施,指导村民翻建或维修猪圈、禽舍。现在,村屯普遍采用了塑料大棚、小拱棚、地膜等保护地种植,耕种、收割也基本实现机械化,有的村屯还建起种猪场、养禽场、养鱼场、饲料加工厂,能够持续稳定地为当地提供猪崽、禽苗和蔬菜、猪肉、鱼、蛋等食品。
眼前这稻田在月光的辉映下与白天我见的水田迥然不同,成波浪形的苍穹似一张长弓悬于头顶,而山则在寒风中亮起万道弧形,灰白中有些淡蓝的峰群,狰狞咆哮着扑向“孤岛”。我倚着围栏忘情地闭上双眼,让那呼呼的山风和蛙鸣声再次闯进心头,那片片颤动的树梢,酷似秦始皇兵马俑威武雄壮的演练,又似愚公移山热血沸腾的悲泣。
这激烈雄壮的曲子持续了一夜,渐渐地,风小了,山静了,村里的炊烟夹着晨雾开始飘起来,早起的鸟儿破空而起,黎明到了。睁眼间,万道霞光染红天边,村里的猪、鸡、鸭、鹅嗷叫起来,伴随着农妇的呵斥声,乡村开始醒来,而裹着大衣的我竟倚着栏杆入睡了……
南方的大石山区,高山林稀。
进远村的一座座荒山,都傲立在村庄边上。昔日的穷乡僻壤,如今是满目果园,满山欢歌。宽阔的公路,崭新的农舍,五彩的灯光,还有那争相矗起的教学楼、党群活动中心、文化戏台,无不表现山里人正摆脱贫困的阴影,走上一条充满希望的富裕之路。
大山腹地,驻村队员就像大山的一道屏障,矗立在偏远的村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多彩的人生。
这是一座险峻的山,从谷底到山顶有一条10多公里长的羊肠小道紧贴石壁,盘旋而上。下乡入户经过这段山路,遇险是家常便饭。
一次,进远村驻村工作队队长赵宏魁正带队行至半山腰,隐隐听得头上响起一阵闷雷声。他凭着多年的经验,预感到塌方即刻会发生,便果断地把队员们引到安全区。电动车队刚过,一声巨响,地动山摇,石头卷着泥块倾泻而下,队员们安然无恙。
扶贫生活艰苦,我早有所闻。满山乱石,看不到野生乔木,从山下到山顶约5公里路,崎岖陡峭,山上自然生长的树木被狂风折断,玉米地里的土也被大风刮走。面对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扶贫任务,个别身体比较虚弱的驻村队员开始吃不下、睡不着,下乡一天回来骨头几乎散了架,有的队员上厕所蹲下去就起不来,有的水土不服,整天呕吐,吐了黄水吐血丝。
那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前的一天,一场大雨席卷着广袤的土地,气温骤然下降,呼呼的大风卷起尘土铺天盖地袭来,昏天黑地。驻村队员骑行的电动车在肆虐的狂风中犹如一叶小舟,摇摇晃晃地在山脚下行进。一路上,凛冽的寒风夹带着沙子、雨水,无情地扑打在驻村队员的脸上、脖子上……
“现在条件不错了。”驻村队员满文新微笑着对我说:“山里雨多雾大,驻村队员成天浑身湿淋淋的。这几年,各级党委、政府和后盾单位十分关心驻村队员,配置了空调、冰箱、电磁炉,还拨款修了路,建了房,接通了自来水、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在混沌一片、风雨纷飞的大山深处,听见驻村队员那发自肺腑的朴素语言,凝视着那一张张眼窝深陷、汗渍与沙土斑斑的脸,我顿觉喉咙哽咽、两眼发涩,只得将湿润的目光转向暗处。
以往,我总认为男儿有泪不轻弹。驻村扶贫的经历,使我对洒在那片热土上的热泪有了更深邃的感悟:泪水涟涟,泪水汪汪,并不见得是人的一种懦弱、悲伤和悔恨感情的流露,对于同样具有七情六欲的扶贫人来说,它是一种内心真情实感的宣泄,更是一种净化心灵、战胜自我的力量显示!
我是不轻易流泪的。然而,置身大山脚下,面对一个个真实的扶贫人,一幕幕火热的情景,我时常哽咽在喉……
我沿着一米多宽的山路继续骑车前行,爬上坡顶,就来就到龙含屯一个90度的拐角。这里的山势陡峭,云遮雾罩,从山脚下弯弯曲曲通往山顶的小路慢慢地向上延伸。这段山路,雨天路滑青苔多,骑电动车经过容易打滑摔倒,加上拐弯比较急,很多驻村队员下乡路过这里都被滑倒滚到山边,手脚脸颊都被擦伤划出血痕。后来,有关部门专门拨款修了多处护栏。
逶迤雄山,高高山路。晨曦照在电动车的车身上。风,翻过颈项,女驻村队员的长发潇洒地飘,像家门好看的门联,奔驰的车轮传导的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悲壮,脱贫摘帽的焦灼,走出大山的急切,奔向小康的气度。
我站在山坡上放眼远眺,举目荒野,心里无限感慨:“你们常年驻守在这孤山野岭上,不感到寂寞吗?”
“老实话,就这么个可怜的地盘,整天听风啸、见云涌,确实感到寂寞。可你要是离开这里,过不了多长时间,你又要想它。”
“为什么?”
“不知道,也说不清楚,你刚来驻村扶贫,过不了多久,你也会体验出来的。”
我正琢磨驻村队员阮最证的话,忽听有人喊:“蒙书记,晚上一起打气排球吧!”
“对,一起活动活动吧。”大家满面喜色。
我有点纳闷,在城里篮球、羽毛球、气排球等文体活动已经是常态化,在这里打场气排球值得这般稀奇,这么兴奋?
农芳娟,驻村队员都亲昵地称她为“铁娘子”。她挂点扶贫的龙坚屯既远又险,通往屯里的山路只有一条。由于山高路陡,汽车根本上不去,队员下乡的吃、喝、用和挂在贫困户墙上的牌匾都是农芳娟用电动车拉进村的。一个人骑电动车下乡都很吃力了,而一个女孩子的电动车不仅要驮各种扶贫资料,还要带上驻村队员们日常所需的蔬菜、矿泉水等,一个一米六的女汉子,两大袋蔬菜堆在车上都能将她的身影遮没。在山道上遇到她时,正值天下着雨,山地泥泞,农芳娟正驼着20斤的大米,艰难地跋涉。加上细雨寒风的侵染,路很滑,她不小心摔倒在山路边,摔伤了手脚,但她却不吭一声,简单包扎伤口,又推着电动车驼着大米向村屯骑去。上坡的时候,农芳娟每走一步都要用脚蹬住路边的草丛,身后留下一串串沾满黄泥的脚印。
进远乡乡长李军说:“我们在偏远的村屯扶贫,能吃到队员们含辛茹苦背上来的柴米油盐,您知道我们的心里是怎样想的吗?每当我们看到队员那满身泥土,遍体伤痕,我们的泪水就会夺眶而出。一顿饭吃完了。还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我问农芳娟:“常年像骆驼一样背米驮菜下乡扶贫,你不觉得苦?”她听了一笑,继而说:“我们到村里扶贫,就是为了让贫困户早日过上好日子,帮扶工作虽然艰苦,但苦得有价值。”
经过这些年的帮扶,山里人开始富裕起来了,买车建房、添置家电家具,就连外出打工乘高铁、坐飞机,已不再是一桩新鲜事。
访贫回来的路边,我弯腰摘了一把长在路旁、田埂、水渠边嫩嫩的“姑娘菜”(一种野菜)。因为,“姑娘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用来制作菜肴,简单、实惠,又营养丰富。摘野菜、吃野果是驻村帮扶队员的家常便饭。
自古帮扶多艰辛。而驻村队员却把为民的苦化作甜。守山帮扶,虽然没有辉煌的篇章,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孤岛”上的那片情,却如大山般凝重,像母亲一样令驻村队员怀着深深的眷恋。下乡帮扶回来的时候,驻村队员经常围坐一圈,面前摆着色香味美的山菜野果,他们用口盅和饭碗盛满自酿的土酒,一起举过头顶面向苍天,深情地说:“只要有我们驻村队员在,再苦再累也要为贫困户脱贫摘帽,让党和人民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