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怪事
1972年夏,乔治·费弗(George Feifer)写的小说《铁幕情天恨》(The Girl from Petrovka)被改编成了电影,由安东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担任主演。为了演好这个角色,霍普金斯想买一本原著研读。不幸的是,他跑遍了伦敦的各大书店均无所获,最后只能悻悻而返。当他在莱斯特广场地铁站等车时,他发现旁边的座位上放着一本无主的书。他拿起来一看,正是他梦寐以求的《铁幕情天恨》。
还有更离奇的事情呢!后来霍普金斯见到了乔治·费弗,他向对方讲述了这一番奇遇。费弗也觉得很不可思议。他说,1971年11月,他曾借给了朋友一本此书,而且书里带有他的批注(当时为了能在美国出版此书,他在书里做了把英式英语转换为美式英语的批注,比如将“labour”转换为“labor”等),但他的朋友一时大意,在伦敦的贝斯沃特弄丢了该书。费弗快速地翻阅了一下霍普金斯捡到的那本,他赫然发现,这正是他当年借给朋友的那本。
看到这里你必定会琢磨:这么巧的事情出现的概率有多大?百万分之一?十亿分之一?无论如何,这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好像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把这本书带到了霍普金斯身边,之后又物归原主了一样。
再举一个引人注目的例子,它出自精神分析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所著的《共时性》(Synchronicity)一书。荣格在这本书里写道:“作家威廉·冯·舒尔茨(Wilhelm von Scholz)……讲述了一位母亲给其小儿子拍照的故事。她把胶卷留在了斯特拉斯堡冲洗,之后由于战争爆发,她没能取回胶卷。1916年,为了给刚刚出生的女儿拍照,她在法兰克福买了一卷胶卷。冲洗胶卷后,她赫然发现,这卷胶卷被曝光了两次:下面的正是她1914年为儿子拍的照片,也就是说,旧的胶卷未经冲洗,不知何故被当成新胶卷卖给了她。”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巧合经历,只是没有这么离奇罢了,比如你刚想到某个人时就接到了他的电话。就在我写这部分内容时,我也遇到了这样的巧事。一位同事要我推荐几本介绍统计方法(即“多元t分布”)的书,经过一番研究后,我于第二天找到了塞缪尔·科茨(Samuel Kotz)和萨拉·纳达拉亚(Saralees Nadarajah)这两位统计学家合著的一本书。之后我开始给同事写电子邮件,告诉他这本书的详情。其间我接到了一位朋友从加拿大打来的电话,他提到塞缪尔·科茨刚刚过世了。
这样的巧合还有很多。2005年9月28日,《电讯报》(The Telegraph)报道了一位名叫琼·克雷斯韦尔(Joan Cresswell)的高尔夫球手在英国坎布里亚的巴罗高尔夫俱乐部打第13洞球时,在距离洞口约45.72米远处一杆进洞。你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成绩很不错,但还没到令人不可思议的程度,毕竟,一杆进洞确实会出现。但是如果我告诉你,接下来另一位高尔夫球手,即新手玛格丽特·威廉姆斯(Margaret Williams)也打出了一杆进洞,你会作何感想呢?
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有时确实会发生,这一事实意味着,宇宙中存在一些我们不了解的东西。这难免会让我们心生困惑,想知道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自然法则和因果关系是否会偶尔失效,想知道把这些巧合仅仅归因于偶然因素是否合理。这些事件的发生也意味着,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在影响着我们。
通常情况下,咄咄怪事不只会令我们大吃一惊,它们还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我第一次去新西兰时去了一家咖啡馆小憩,邻桌坐着两个陌生人,其中一个人使用的信纸与我在英国读大学时使用的一模一样。某些时候,离奇的事件还可以显著地改善生活,比如新泽西州一名女性中了两次彩票大奖;或者会让生活变得更加糟糕,比如萨默福德少校(Major Summerford)被雷劈过好几次。
人类是好奇心很强的动物,所以我们自然会探寻这些离奇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导致了毕业于同一所大学的两个陌生人来到了世界的另一端、于同一时间在同一家咖啡馆相邻而坐?是什么让新泽西州的那位女士选择了那两套中奖的彩票号码?是什么让闪电一次又一次地击中萨默福德少校?是什么引导安东尼·霍普金斯和那本《铁幕情天恨》穿越时空,相会于地铁站的座位上?
当然,除了探究原因,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利用导致这些巧合的原因呢?我们该如何避开它们带来的麻烦,又如何利用它们而从中获益呢?
到目前为止,我举的都是影响面小的个人例子,还有无数影响更大、更深远的例子。一些例子似乎暗示出,如果某些极为巧合的事件不曾发生,那么不仅人类不会存在,就连星系也不会存在。有些研究表明,基因序列微小的随机变化导致了人类的产生,还有些事件的发生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木星的存在甚至基本的物理常数值有关。此时,我们不得不再次思考这个问题:这些看似不大可能事件的发生是偶然因素导致的还是有其他力量在背后作祟?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与非概率原理(不大可能法则)有关,即不大可能发生的事件实际上是司空见惯的。在一系列法则的共同作用下,这类事件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些法则告诉我们,宇宙的建构规律决定了这些巧合实际上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不大可能事件一定会发生。非概率原理解决了理论上的不可能和现实中的可能之间的明显矛盾。
我们从现代科学诞生之前对这类事件的解释谈起,这需要我们穿越时间的迷雾,把目光转向很久之前。许多人现在仍然相信这些解释,尽管这些解释早在培根科学革命(Baconian revolution)之前就出现了。根据培根的科学观,了解自然界的方法是收集数据、开展实验和进行观察,在此基础上评估人们对事件作出的解释。在近代科学诞生之前,人们无法采用严谨的科学方法评估解释的有效性。没有经过验证或者无法验证的解释是不可靠的,它们只能算是奇闻异事,与孩子们睡前听到的圣诞老人的故事差不多。它们只能安抚那些不愿意或无法刨根究底的人,但对于探寻真相无所裨益。
要探寻真相就需要作深入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思想家,包括研究人员、哲学家、科学家,试图概括出描述自然运行规律的“法则”。这些法则简单地概括了他们观察到的宇宙运行规律,而且这些规律是抽象的。例如,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是指,在从高空坠落的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自然法则直击现象的核心,去除冗余,抓住本质。当预测数据与实际观测到的数据相符时,法则(或定律)就产生了。如果一条法则(或定律)说,随着密封在固体容器中的气体温度升高,其压力也会升高,实际情形是如此吗?数据验证了这一点吗?如果一条法则(或定理)说,当电压增大时,电流会增大,实际情形是这样吗?
用调查数据验证解释的方法特别有助于我们理解自然现象,当代大量的人类科技成果就是明证。
当然,有些人似乎认为,只要理解了一种现象就足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了。确实如此,因为理解意味着消除了模糊、混淆、歧义和混乱。但是,对彩虹颜色成因的理解并不会减损它的神奇。相反,理解了其成因后,我们更加欣赏它,甚至是敬畏它了,它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绚烂多彩的奇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