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习俗
明清时期的端午节,不仅在南方地区,即使在北方,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
自民国时期以来,经过数十年的移风易俗,端午节中的一些旧的所谓“迷信风俗”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端午节作为民间深受欢迎的传统节日的地位并未改变。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传统食品,依然是节日中不可或缺的美食。
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的民俗活动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端午节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和保护。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正式将端午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规定农历端午当日放假1天。
2009年5月,我国启动了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程序,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
这一举措旨在将端午节的文化遗产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传统节日。
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我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标志着端午节的文化价值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重。
这就是端午的发展,而新的故事会在未来继续书写。
当然除了有趣的来源和发展,其中更是流传下来的一些‘专属’端午的习俗。
端午节,作为我国民间极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其庆祝活动遍布全国各地,由于地域广阔和丰富的传说故事,各地形成了多样化的节名和习俗。
在仲夏时节,端午节被视为龙升天的日子,而划龙舟则是端午节中一项重要的礼俗活动,这一习俗至今在南方沿海地区仍然盛行。
端午节的习俗不仅与季节时令有关,还与阴阳术数紧密相连。
午时被认为是阳气最盛的时刻,而端午节正是在这样的时刻,万物生长,阳气达到顶峰。
古人认为,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是极阳之时,能够驱散阴邪。
当端午节与夏至相逢,古人称之为“龙花会”,认为这是难得一遇的吉祥年份。
夏季是阴阳二气相争的时期,午月的纯阳之气是阴邪所畏惧的。
夏季也是驱除瘟疫的季节,端午节阳气旺盛,万物生长,草药的药性在这一天达到最强。
因此,端午节这天采集的草药被认为具有特别的祛病防疫效果。
由于端午节天地间纯阳正气汇聚,有利于辟除阴邪,以及草药在这一天的神奇特性,许多端午习俗都围绕着辟邪和祛病防疫的主题。
例如,挂艾草、午时水、浸龙舟水、拴五色丝线等,都是为了辟邪;而洗草药水、薰苍术等习俗则是为了祛病防疫。
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顺应,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和平安的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