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文章之成就
经过深刻的人生思考,苏轼对于人生的沉浮荣辱形成了一种冷静且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轼的诗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虽然在其逆境中的诗篇中能够感受到痛苦、愤懑和消沉的情绪,但苏轼更多的诗作却展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苏轼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对诗歌艺术的技巧掌握达到了纯熟自如的境界。
他勇于创新,以不断翻新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情表达,任意挥洒,便能创造出如春天般生机盎然的诗篇。
苏轼的表现力极为惊人,他的笔下几乎无不可入诗的题材,各种内容都能在他的诗中得以精彩呈现。
北宋后期以“元祐”诗坛为代表,是宋诗的繁荣与鼎盛时期。
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杰出诗人的创作,将宋诗的艺术成就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就诗歌风格个性的突出和鲜明程度而言,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的诗作或许较苏轼更为抢眼。
然而,在创作成就上,苏轼无疑位居北宋诗坛之首,他才华卓越,无人能及。
苏轼的诗歌,在题材上极为广泛,形式多样,情感内涵深厚。
更为重要的是,他具有卓越的艺术包容性,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中,都不偏向于任何一种固定的风格。
因此,在创造宋诗新面貌的过程中,苏轼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成功地规避了宋诗可能出现的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这两个主要缺陷。
因此,苏轼在总体艺术成就上超越了其同时代的诗人,成为最受后世广大读者喜爱的宋代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千古,为后人树立了难以超越的典范。
而在文章上,苏轼的文学思想高度重视文章与道义的并行发展。
他极力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在古文领域的贡献,二者均从文章与道义的双重视角出发。
然而,在北宋时期,苏轼的文道观展现出鲜明的独特性。
首先,苏轼坚信文章的艺术性具有独立的价值。
他将文章比作“精金美玉”,强调其不仅仅作为传达道义的工具,其自身就是一种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表现形式。
其次,苏轼所理解的“道”,并非仅局限于儒家之道,而是广泛地指涉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他主张文章应当如同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流畅,姿态横生多姿。
苏轼尤其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
他反对文坛上单一、千篇一律的文风,认为这种趋势将导致文坛变得如“弥望皆黄茅白苇”般荒芜。
正是在独特的文学思想引导下,苏轼的散文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
他广泛借鉴前代作品的艺术精华,其中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与自由奔放的行文风格,成为其最重要的艺术源泉。
苏轼拥有卓越的表现力,无论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感,皆可淋漓尽致地展现于笔端。
其文风灵活多变,随表现对象的不同而自如变化,行文如行云流水般自然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