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建筑不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成果。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内蕴深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建筑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先民在与大自然进行长期艰苦的斗争实践中所创造,并经过不断的积累而形成的。建筑文化是一个地区或民族的生产力水平、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建筑工艺和审美观念的综合反映。广西各民族建筑文化的物质载体——建筑实体,形式多样,包括民居建筑、官署建筑、寺庙建筑、桥梁建筑等;按照建筑结构形式划分,广西各民族的民居建筑可分为“干栏式”楼居型和“硬山搁檩式”地居型两种类型。也就是说,广西各民族现存的民居建筑形式,都是在壮族的干栏式和汉族的硬山搁檩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间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点到面、从原始简陋到不断完善及相互影响吸收与仿造的发展过程。广西各民族建筑最具特色的是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建筑群。侗族建筑群一般由民居、鼓楼、寨门、寨墙、戏台、禾仓、禾晾、水井、石板路、池塘、排水沟等不同功能的建筑和设施组成。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始于魏晋时期的干栏式建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木构建筑有民居(木楼)、鼓楼、风雨桥、寨门、井亭、凉亭等,种类繁多,以风雨桥、鼓楼为代表,至今仍然保持了古代干栏式建筑的一些基本特征。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最早可追溯至原始氏族社会早期甚至是更早的巢居时期,那时的黔台语族的先民就已创造了以“竹木结构”“榫卯结构”“雕梁画栋”为特色的“建筑文化”,侗族人将其完整地传承了下来。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民族技艺“活态”传承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批准号:BJA220261)与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广西少数民族技艺职业教育传承研究》(课题批准号:20FMZ006)的研究成果,由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陈良教授主持。本书的编写主要立足广西少数民族建筑,特别是在民族建筑的营造技艺方面做一些研究。本书图文并茂,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既可作为民族文化传承教学的教学资源,也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通过学习本书,可以提高学生对民族艺术的认同感,是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手段。
全书参与编写的人员有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院)陈良、梁仓、杨宇阳、王其锋、伍忠庆、何国林、陆静、朱正国、梁惠,桂林医学院黄武,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刘洪波,广西建工集团土木工程有限公司陈锋,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黎卫、覃勇鸿、宁致远,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阳艳美、黄凯愉,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林一叶,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李莹,广西师范大学黄河清、潘芳、罗怡倩(硕士研究生),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妍、李慧聪、王丹,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东阳花园外国语学校厉杭姣,南宁市西乡塘区大塘小学田天梅,广西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焦李媛,在此对以上编写人员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偏颇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