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思维而教:小学语文结构化课程设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为思维而教”的理念建构

思维即思想,指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对,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思维即思考,指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主体对信息进行的能动操作,是人类自己对情感信息的处理过程。在语文学习中常用到的或基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思维类型有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隐喻思维、逻辑思维、还原思维等。思考的过程包括分析与归纳、比较与整合、分类与变相、存储与删除、采集与辨别等。

为思维而教就是紧紧把握“思维也是语文学科本质”这一根本,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先,把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和终极目标,运用抛锚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策略,推进对话交流、发现探究的学习方式,唤醒、激发学生的生命自觉。

当下,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背景之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较集中:教师的课程意识、整合运用资源意识不足。“教材就是个凭借,课文就是个例子”的理念落实不够。课堂上教师主讲的现象还非常普遍,不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的激发,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发现探究的机会;不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教学只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写了什么,在深入理解内容方面着力,没有关注作者是怎样写的及为什么这样写指向的有效表达思维训练;学生不会思考,课堂发言时语言组织不成片段,语言凌乱,思想不清,思路不明。解决问题不注重依据文本进行分析归纳、整合诠释,空泛地谈感觉,问题解决效果差。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语文学习缺乏生机。

学习的必由路径是大脑。朱绍禹曾有过这样精辟的阐述:“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同对语文科是工具性学科和思想性学科的认识一样,这样的认识也是语文科的一种本质观。”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和思维同等重视,是众多国家的现状,也是世界性的趋势。而在实践中,老师们更多关注的是增进理解,揣摩语言,在语言的实践与运用中着力,不重视思维的锻炼,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个最终的目标。叶圣陶先生说:“思想不能空无依傍,思想依傍语言。思想是脑子里在说话——说那不出声的话,如果说出来,就是语言,如果写出来,就是文字。朦胧的思想是零零碎碎不成片段的语言,清明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组织完密的语言。”“写文章就是说话,也就是想心思。思想、语言、文字,三样其实是一样。”100多年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就提出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先于语言发展”的教育思想。他说:“语言并不是什么脱离思想的东西,相反,语言乃是思想的有机的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想要发展学生的语言,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想单独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在发展思维以前发展语言甚至是有害的。”我国当代教育研究者郅庭瑾在《教会学生思维》一书中指出,过去的教学习惯,没有提出把培养思维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语文教育中出现的种种弊病大概根源于此。

要想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首先,我们要树立“为态度而学,为思维而教”的理念,从根本上解决语文学科“陷于内容理解”式的教学现状。通过语文课程的重组,完善课程结构,完备课程内容,形成尊重与发现学生个体偏好的语文课程,使之呈现出这样的课堂样态:通过同一主题下思维的发散与聚合、联想与想象单元整体教学,采用对比发现、比较阅读的策略,体会同一主题不同文章的不同侧面,领悟认知规律的本质或语言表达方面的异同,促进思维和语言的协调发展。教师要通过单元整体推进整合教学(以下简称单元整合教学),增强自身服务学生学习的意识,转变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路和课堂教学过程定位,“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落实教师“贴着学生的学情”即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

其次,集智教研,让教研焕发活力。在传统教研中,教师是作为执行者来观摩、学习、落实某种理念下的行动的。而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师是需要通过自主参与、探索,在一种假设或一种教学理想的感召下自主研究,在行动中自主建构、反思改进、总结经验,在固化中深化的行动者。参与者(学生)就是创造者的角色,这才是最大魅力。

高度重视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语文教学,同时重视每一位教师的智慧创生和分享,通过单元整合教学倒逼教师团队合作。自主意识、教研组互助合作、自主进修学习同样在教师身上自然发生。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主性、能动性得到点燃,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焕发出一种温暖、自由、愉悦的和谐关系,形成“为态度而学”的浓厚氛围。

总之,由学课文、理解内容向学会阅读、掌握方法、进行阅读实践、领悟语言运用规律、进行自主习作转变,从而走向运用语文创造美好生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