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改革:与青年谈改革开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为什么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吃发了霉的花生米说起

记得大约6年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宋晓梧告诉我,他在清华大学给研究生做学术讲座,谈到年轻时吃不到花生米,有的学生就问他:“那个年代,您的家庭条件很好都吃不上花生米,那么多花生米都被谁吃了?”这个本不成问题的问题,却引起了我们这些改革研究者的思考。

2018年9月,我给东北大学研究生院中改院分院的52个博士生做学术讲座时,也讲了自己年轻时吃不上花生米的故事。我特别举了吃发霉花生米的例子。1971年我在部队当干事时,周末几个单身汉把发了霉的花生米用热水烫一烫,晾干了,用点油一炸,喝点小酒,感觉很幸福。我问大家,那个年代为什么吃不到花生米,为什么会吃发霉的花生米?没想到的是,52个同学没有一个答对。有三种答案:“花生米出口了;花生米榨油了;受灾了,花生产量少了。”青年人大都不了解,在“以粮为纲”高度指令性计划经济年代,我国的农副产品都是实行统购统销的,花生属于副食产品,国家严格计划生产种植和收购。只有过年时,凭户口簿一个人才能买上2两花生米。改革开放前,高度指令性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标志和基本特征,尽管在特定的时期对发展国民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严重束缚了经济的发展。40多年后的今天,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国外的很多商品在国内都可以买到,“买全球”成为现实;各种新消费层出不穷,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

是什么改变了中国?

回过头来看,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全党上下在理论和实践中一直思考与探索的重大问题在于,是继续实行计划经济,还是搞市场经济?在这个时代之问下,经过探索、借鉴、创新,我们做出了历史的选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亲历了从高度指令性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这一伟大变革,感到这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们过去排斥市场、反对市场、打压市场;改革开放后,逐步认识市场、承认市场、培育市场、发展市场。经历了数十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经历了一次次的思想解放,才能堂堂正正地讲市场经济,才能创新地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鲜明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