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骄傲
马骥知道去年二本的录取分数线是580分。
550分以上能上三本,就是每年要拿1万块钱学费的高价生。
马志国心道:孩子只差7分就能够上二本,一年只需要缴纳3600元学费。
现在却要每年多拿6400块钱。
但孩子毕竟考上大学本科了,对马志国来说,喜悦大于遗憾。
马志国不无骄傲的道:“看来你的成绩还是挺好的。毕竟你考了573分。
够上大学的分数线。
看出来没有?
咱家这些年已经攒了2万块钱。
这么多年的省吃俭用,总算没有白废。
换来了你一个上大学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咱家里没有省吃俭用,没有这个钱。
你就上不了大学,拿不了本科证毕业证知道吧?”
马骥心中不由一乐。
这些事他都经历过一次,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但是父亲不知道的是,由于去年的题出的特别简单,这就导致了去年的分非常高,大家都考得非常好。
对尖子生来说,他们的实力根本没有体现出来。
为什么这样说?
A和B都考了满分150分,B的实力只能考150分,而A考150分,是因为试卷只有150分。
题过于简单,会让真正的应试人才,没有被选拔出来。
所以这次出题组把高考题的难度加大。
过几天,官方承认,整整加大了30分的难度。
也就是说,去年你考580,今年你的成绩也就能考550.
所以真正的二本录取分数线其实是550。
马骥经过刻苦努力的学习。
已经超过二本分数线23分。
东山省的学校,除了东山大学和东三省师范大学之外,可以随便挑了。
马骥原本可以直接告诉马志国真相的。
但是,他没法说。
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因为如果说了,就相当于他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不就告诉了父亲,他是个重生者。
马骥肯定会被父亲当做一个神经病来看待。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这个消息对马志国来说,甚至比马骥考上二本线,还要高兴。
因为这么多年的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攒下的2万块钱,苦心没有白费。
就让父亲和母亲再高兴几天吧。
等到录取分数线公布之后。
知道了他们的儿子,其实已经过了二本线23分,那不是能得到双倍快乐吗?
“行了,爸,分也查了。
嗯,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差,只能说是刚刚好。
你还是抓紧休息休息吧。
睡会儿觉。”
“瞧你说的,我能睡着觉了吗?
我得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你妈。”
马志国略微思索,觉得这个好消息还需要再确认一下,对马骥道:“你再打一遍电话,再查一遍分,别弄错了。”
马骥拿起准考证来,又一次按照刚才的流程查询了一遍。
听到和上次一模一样的分数。
马志国才彻底放下心来,让马骥一边玩儿去,拿起电话给孙秀兰的单位打起了电话。
过了五分钟,孙秀兰才接起电话。
“兰兰,孩子考上大学了
573分,不是太好。
但是按照三本线来说,已经高出13分了。
上一个三本是没有问题的。”
孙秀兰在电话那头也激动坏了,说回来的路上一定买个烧鸡。
再给马志国买两杯扎啤回来,今天晚上好好庆祝庆祝,吃顿好的。
马志国和孙秀兰又商量了一下晚上吃什么的问题,炒哪些菜?
最后定好了晚上至少要来八菜一汤。
这些年,实在是过的太苦了。
孙秀兰还要买点排骨回来,光有个烧鸡有点少,也得吃点排骨。
最好再来条鱼。
把这些年想吃,又舍不得吃的,都吃一遍。
说着说着,苏秀兰感觉时间来不及,
马志国当即说,今天下午不睡觉了,我去菜市场把东西都买全了,晚上好好吃一顿,这才放下电话。
放完电话之后,又给马骥的大爷打去了电话,马志国在家排行老三。
“老大,你侄子考上大学了,唉,虽然没考上二本,但是三本也不错了,能有个大学上,就不错了。
这是咱马家出的第1个大学生。
什么?你也觉得三本就已经很好了。”
“马骥堂哥从小喜欢玩,没把精力用在学习上,连高中也没考上。
如果能有个这样的机会,我巴不得交钱让孩子上。
老三,你得知足。”
“对对对,我现在也挺满意的。”
挂了电话,马志国又给马骥的二大爷,姑姑打去了电话。
分享了这个好消息,并约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再搞一次大的家庭聚会。
马志国一改往日的节俭,邀请亲戚们,都到家里来喝酒。
必须好好摆一场。
这么多年过来,马志国受尽了卖菜时遇到的白眼和瞧不起,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次,内心中的骄傲与自豪,那是掩盖不住的。
儿子非常争气,这些年的努力也没有白费。
攒的钱。都能花到刀刃上。
马骥感觉在这一刻,父亲是那么的高兴。
上一世,往后的20年里,马骥很少见过父亲这么高兴过。
当然还有结婚,还有抱孙子、孙女的时候,马志国还有三次这么高兴。
马骥看着马志国这么高兴,顿时感到在学校努力的两个月,每天5点多起,晚上11点睡,都是值得的。
从第1次模拟考试380分,班主任徐卫东差点叫家长。
被他好不容易拦下来了。
取得573分的成绩,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尽管为了考上大学,错过了石油暴涨的阶段。
错过了400万。
但区区400万,跟父母养育他18年,所付出的的青春和艰苦奋斗比起来。
根本没有可比性。
在马骥看来,没有什么事情能比父母骄傲自豪,更加重要。
这是为人子应尽的义务。
父母的付出,马骥都看在眼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做孩子的,又怎么能让他们失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