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了解动机和激励
关于员工激励的探讨数不胜数,例如“以正确的方式激励员工”“成功地激励”“激励实践”等。“具有激励员工的经验”往往是企业招聘高级管理者时要求其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能够激励员工”无疑是一项高级管理能力。几乎所有关于领导力的培训都会介绍激励员工的方法或心理动机,几乎所有关于领导力的文章都会讨论“提升绩效的激励行为”。这真是让人奇怪!
提升绩效是努力的目标,它假设员工的绩效有提升的空间和可能性,并且认为这样做是有意义的。但这样做有时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后果:慕尼黑的一家供应商向用户提供“催眠激励磁带”,并承诺用户“通过对潜意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可以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而客户的需求却是“减轻内疚感”“停止脱发”“被爱”等。
动机和领导力
“动机”是一个热词,与领导力息息相关。它来自人们潜意识里飘忽不定的想法,直到被适当的干预(领导)“点燃”,但由于人们习以为常的惯性,它通常很快会回到潜伏的状态。
因此,“激励”的含义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激发他人的意愿;
(2)“唤起”他人内在的动机,并提供实现的可能性;
(3)通过主观能动性和重要性改变行为模式;
(4)激发热情;
(5)鼓励。
如果激励意味着以目标为导向促进员工努力工作,那么激励和动机在语言上也存在关联(在拉丁语中动机包含“推动”的意思)。然而,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这种紧密关联都会产生误导。因为动机是一个复杂且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
动机和激励
美国人可以在“动机”这个词上大做文章,与之相比,“动机”在德语中的含义却不甚清晰,是指“为什么”引发行为(或可理解成“促使人做出某种行动的念头”)。有一篇文章写道:“无论我们如何定义动机,它实际上都和人类行为的原因有关。关于它的研究自始至终围绕着人类行为到底来自内在驱动,还是由外部驱动展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关于动机的思考和研究,较早的文献之一可以追溯到《圣经》。
当今的组织心理学家和行为研究人员经常会问:“为什么员工选择这家公司,而不是那家?”“为什么他致力于完成这份工作,而不是另一份?”“为什么即使会得到一份有吸引力的旅游奖励,迈尔先生还是没有工作激情?”
“动机”最初被理解为员工的行为意愿被激活的状态。员工取得较高的绩效,是因为他们打心眼里对工作本身感兴趣,这是纯粹意义上的根本动机。如果追溯到这个词的起源(在拉丁语中,推动=让人动起来的原因),我们可以将这种“推动”解释为对激励的接受性,也可以把动机理解为由利益驱动的“接受”和“利用”,这不仅能衍生出各种可能性,更能引申出有效、高效领导力的必要性。
当动机心理学家四处寻找“为什么”的时候,管理者却正为“如何激励员工”而绞尽脑汁,比如如何让员工的工作绩效最大化,如何防止员工辞职,如何激励员工加班等。
所以,管理者感兴趣的不是思考员工各种行为出现的原因,而是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这就导致“如何激励员工”系列培训课程层出不穷。事实上,他们有必要在需要激励员工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以个人为导向的“为什么”,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员工的绩效,但这显然让整个过程变得复杂。
对于不断变化的环境来说,成功的秘诀往往过于僵化,也注定会失败,这是因为那些秘诀忽略了操作的基本前提——管理者的性格。这些秘诀可能会增强现场发言的效果,对研讨会参与者很有帮助,但最后并不会提示“成功激励”的所有长期后果。
在这里,“动机”也可以被理解为通过激励机制产生、维持和发展行动的意愿。例如,员工取得较高的绩效是因为受到了外在的激励即报酬。我用“激励”一词来形容这种外在驱动,将其与个人内在驱动的动机明确区分开来。
动机与激励的关系就像“为什么做”与“怎么做”,两者相互依存,不能分开讨论。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对两者进行相对的区分。
区分动机和激励
“动机”暗示接近思想,而不透露思想,我很早就觉得这是为了掩饰尴尬。
这个词用含蓄的方式掩盖了问题的核心,通常用来表达将下级的意愿与管理者的有意行为直接联系在一起,由此而产生动机。
术语定义的不确切或模棱两可都会导致误解。但是,如果像众多管理类读物一样,对本质的区别不加分析,不仅会助长定义的滥用,而且会产生由众多没有科学依据的论点支撑的理论体系。就像积极进取的经理突然把工作目标和员工态度联系在一起一样,在他们心中,有种想法总是如影随形,他们认为,管理者只需要去激励员工,员工也必然会被激励。尽管管理者可以通过某些方法和手段达成激励员工的目的,但是这忽视了员工的内在价值。在这种思维方式下,管理者就像屠夫一样,把正在奔跑的猪看成加工好的香肠。
有一种想法也比较常见,就是管理者有责任激励员工!这也正好符合人们普遍青睐的“有行动力”而不是“有思考力”的管理者形象。管理者需要“激发”员工,使他们展现出最好的一面,从而为企业取得积极的成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管理者会对员工的消极态度感到内疚:是不是自己做的还不够多,或者做错了?如果管理者对动机的双重性,也就是自我驱动和外部驱动之间的区别视而不见,他们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感受到挫败的滋味。
所以,我们要明确区分动机和激励。
动机是指自我驱动,为个人内在所有。
激励是指外部驱动,来自上级的有意所为或激励体系的运作。
激励和操纵
就像魔鬼躲避圣水一样,管理类读物一般都回避解释“激励”一词所蕴含的结果导向意义。尽管如此,这种有意的回避也无法掩饰外部控制、操纵的明显痕迹。
坦白来说,这就是操纵。激励离不开外部控制,无论如何改变,操纵(拉丁语:用手拉)仍然存在,且十分明显。如果有人仍然顾左右而言他,那说明他在回避谈论激励的道德价值。
操纵或多或少对行为具有潜在的影响,但不一定会损害相关人员的利益。操纵者避免了直接对立,故意提供修改过的、夸大的、包装过的、片段或伪造的信息,巧妙地诱导他人为之付出。
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Dwight D.Eisenhowers)对操纵的夸大其词(在领导手册中很常见)是通过明显的语言悖论,极力掩盖自我驱动的缺席。他说:“激励是一种能力,可以让人们在你需要的时候,以你想要的方式,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因为他们愿意。”总之,为了满足一个人的需求,另一个人可以被“利用”。这种合法化地通过影响员工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手段经常被称为“必要的邪恶”,其中的利益当然由操纵者决定,而他也必须了解被操纵者隐藏的情绪、需求和弱点。
对于那些激励员工的委婉手段,足智多谋的思想家罗尔夫·鲍林(Rolf Balling)创造了“运动”一词,该词似乎结束了(合法的)激励和(卑鄙的)操纵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激战。虽然这颇具讽刺意味,却也让人们摆脱了思维不一致的困境。
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是,你要把自己置身于激励员工的情境中,才能给他们的动机留有发展空间。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因为没有任何企业或合伙制度可以彻底摆脱管理和外部控制。在此,需要阐明的是,我们并不是要讨论关于激励的“推手”,而是要揭露事实、争议以及利益和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