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SPN技术的设计理念
自2015年初ITU-R WP5D大会确定了5G关键能力指标后,针对5G高速率、低时延、高可靠、高精度时间同步等性能需求,以及灵活性强、支持网络切片的要求,国内外运营商纷纷开展研究,寻求5G承载网解决方案。经研究分析发现,升级原有的承载网体系无法很好地契合5G需求,具体说明如下。
◆PTN:采用分组交换,节点传输时延无法保证,难以满足URLLC业务的端到端低时延要求;无法支持硬管道隔离,无法实现端到端的网络切片。
◆OTN(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光传送网络):适用于大带宽、大容量传输组网,但是业务灵活性较差,难以满足多种应用场景以及各种垂直行业多样化的需求。
◆IP RAN:通过IP路由协议实现交换,节点处理时延大,无法满足端到端低时延要求;无法支持硬管道隔离,无法实现端到端的网络切片;无法实现高精度的时间同步,只能新建更多的下沉时间源。
因此,要完全满足5G的特征需求,必须打破现有技术体系的桎梏,研究新一代承载网技术体系以及研制新协议匹配新一代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
SPN的设计理念主要源自5G业务由生活向生产领域渗透的新需求。从3G/4G时代开始,承载网技术逐步向分组化方向发展,以适应数据业务的快速增长。随着5G时代的到来,万物互联的智能社会蓝图已经徐徐展开,各行各业都迎来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契机和挑战。此时,承载网所承担的使命就不仅仅是满足业务带宽快速增长的需求,而是要提供一种全方位、高质量的业务覆盖和接入服务。因此,对5G承载网来说,它既要做到高质量的无损承载,又要做到高效承载。
在产业方面,以太网凭借在数据中心、行业网、局域网和城域网的广泛应用,其协议栈、处理芯片和光模块日渐成熟完善,形成了规模巨大、技术先进、高性价比的开放生态。在以太网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新一代承载网技术创新,能够更好地复用产业链资源,降低设备研制成本,缩短新技术落地周期。
无损质量的要求使得5G承载网技术需要重新考虑引入TDM机制,因为TDM机制能提供独享的时隙(带宽)资源,可以对业务数据进行有效硬隔离,进而提供确定无损的性能保证。而基于分组交换的VPN等技术则难以解决不同业务之间的带宽抢占问题,难以保证不同业务的SLA。同时,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软切片之间的竞争也会造成业务在时延、时延抖动、丢包等性能上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针对高效承载的需求,5G承载网一方面在TDM机制的设计上要摒除复杂的帧结构和层层复用机制,尽量简洁高效;另一方面,在上层仍然支持分组业务的传输,这样对于eMBB等业务的承载,仍可以提供分组交换的高效统计复用特性。
因此,结合5G承载的需求,SPN的设计理念可以总结如下。
第一,核心技术方面,实现TDM与分组业务传输的高效融合。TDM按周期性出现的固定时隙来传输信息,在通信过程中,业务会始终占有特定时隙构成的通道,从而能够提供无损传输、确定性时延的质量保障,但存在线路利用率低的问题。而以太网采用了分组交换的方式,以报文为数据传输和交换的单位,能够实现统计复用,组网灵活,传送效率高。SPN希望能将两者有机融合,通过在以太网PCS(Physical Coding Sublayer,物理编码子层)引入64B/66B码块的时分复用机制,将TDM能力融入以太网物理层协议栈,形成独立的TDM层网络,使得整个系统既支持TDM的确定性,又支持分组交换的高效能,实现业务高效无损承载。
第二,业务能力方面,既提供基于TDM的硬切片,也提供基于差异化QoS的软切片。针对无损传输、确定性时延的业务,通过TDM的通道,为其提供硬隔离、高保障的硬切片服务;针对大带宽灵活连接的业务,通过二层、三层的路由交换及QoS保障机制,为其提供软切片服务。
第三,产业生态方面,在引入新的能力时,确保兼容以太网生态链。SPN在引入TDM能力时,采用创新的MTN层网络技术,其处于以太网的PCS,引入MTN层时,确保其独立性和透明性,在PCS以上完全兼容原有L2/L3分组交换和IP路由,在PCS以下,完全兼容以太网的物理层,使得SPN能够兼容以太网的芯片和光模块,共享以太网生态系统。
第四,网络演进方面,前向兼容已规模部署的4G移动承载网技术。进行SPN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未来网络的过渡和演进。将4G分组移动承载网技术体系作为其分组网络业务提供的一种独立模式,支持已有业务与现有4G移动承载网设备的互联互通。为新业务提供软硬切片服务,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设备硬件,实现平滑的演进升级。
基于上述设计理念,中国移动在2017年提出SPN分层架构,如图1-8所示。SPN采用基于ITU-T的层网络模型,采用高效以太网内核,支持对IP、以太网、CBR(Constant Bit Rate,恒定比特率)业务的综合承载。SPN分层架构包括SPL(Slicing Packet Layer,切片分组层)、SCL(Slicing Channel Layer,切片通道层)、STL(Slicing Transport Layer,切片传送层)、时间/时钟同步面以及管理/控制面模块,具体说明如下。
图1-8 SPN分层架构
◆SPL:实现对IP、以太网、CBR业务的寻址转发和承载管道封装,提供L2VPN、L3VPN、CBR透传等多种业务类型。SPL基于IP/MPLS/802.1Q/物理接口等多种寻址机制进行业务映射,支持对业务进行识别、分流、QoS保障等处理。
◆SCL:采用基于TDM时隙的MTN通道层和MTN段层技术,为网络业务和切片提供端到端通道。SCL通过对以太网物理端口的时隙化切分,提供端到端基于以太网的虚拟网络连接能力,为多业务承载提供基于L1的确定性低时延、硬隔离切片通道。
◆STL:提供IEEE 802.3以太网物理层编解码和光媒介处理,实现高效的大带宽传送能力。
◆时间/时钟同步面:在核心节点支持部署高精度时钟源,具备基于IEEE 1588v2的高精度时间同步传送能力,满足5G基本业务的同步需求。另外,还需要支撑5G协同业务场景的高精度时间同步。
◆管理/控制面:具备面向SDN架构的管理、控制能力,提供业务和网络资源的灵活配置服务,并具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网络运维能力。
SPN各层的数据格式如图1-9所示。
图1-9 SPN各层的数据格式
SPN中的SPL支持L2与L3的分组交换。L3的交换对象是IP报文,依靠查询目的IP地址和源IP地址完成IP报文的交换转发。L2的交换转发技术与L3类似,只是交换转发对象为以太网帧。在MAC层,对一个或者若干个IP报文添加以太网帧封装,交换转发时,依靠查询以太网帧的目的MAC地址和源MAC地址完成以太网帧的交换转发。
SPN中的SCL在L1工作,在这里,以太网帧被编码为一串66B码块序列(66B Block Sequence)流,SCL的L1交换技术就是面向这一串66B码块序列流,首先,其交换转发依赖于66B码块序列流从一个逻辑端口到另一个逻辑端口的配置,不需要像IP报文或以太网帧那样进行复杂耗时的查表转发。其次,由于SPN的L1交换转发采用严格TDM轮询调度,所以不同业务流之间严格隔离,互不干扰。最后,由于交换转发对象为66B码块流,转发设备只需针对每条流存储若干个66B码块即可,相较于IP报文或以太网帧的转发设备,缓存数据量大大减少,从而显著降低了设备的转发时延,避免了转发抖动。
SPN中的STL在L1和L0工作,这里的数据格式是“0”“1”比特信号以及基于这些“0”“1”比特信号调制而产生的光信号。
5G时代,采用SPN技术方案构建的承载网架构如图1-10所示。SPN作为面向综合业务的承载网技术方案,能够实现对无线/回传、企业专线/专网、家庭宽带接入等高质量要求业务的综合承载,具备在一张物理网络上进行资源切片并隔离的能力,为多种业务提供差异化的承载服务(例如带宽、时延、抖动等方面)。相较前一代承载网技术,SPN技术性能大幅提升,单比特成本大幅下降,实现带宽提升10倍、时延性提升10倍、时间同步精度提升10倍、单比特承载成本降低一个数量级。SPN采用高效以太网内核,通过IP、以太网、光的高效融合,实现L0~L3的多层次组网,构建多种类型的管道切片支持能力。通过L2、L3的以太网交换、MPLS-TP和SR-TP等技术,实现各种分组业务的灵活连接调度。通过L1基于64B/66B码块的TDM交换,实现业务的硬管道隔离和带宽保障,提供低时延的业务承载管道。通过光层波长调度能力,支持大带宽平滑扩容和大颗粒业务调度。通过SDN集中管控,实现开放、敏捷、高效的网络新运营体系。
图1-10 5G SPN承载网架构
SPN具有以下4种基本技术特征。
第一,SDN集中管控。基于SDN理念,实现开放、敏捷、高效的网络运营和运维体系。支持业务部署和运维的自动化能力,以及感知网络状态并进行实时优化的网络自优化能力;同时,基于SDN的管控融合架构,提供简化网络协议、开放网络、跨网络域或技术域业务协同等能力。
第二,电信级故障检测和性能管理。具备电信级的分层OAM故障检测和性能管理能力,支持通过OAM机制对网络中各逻辑层次、各类网络连接、各类业务进行连通性、丢包率、时延和抖动等的检测及管理。
第三,高可靠的网络级保护。具备网络级的分层保护能力,支持基于设备转发面预置保护倒换机制,在转发面检测到故障后进行电信级快速保护倒换。同时,支持基于SDN控制面实时刷新网络状态,在感知网络状态变化后,自动为业务重新计算最优路径。
第四,软硬网络切片。承载网切片是实现E2E(End to End,端到端)网络切片的重要基础,它是SDN技术与转发设备能力相结合的产物。网络切片将网络设施和应用网络解耦,呈现细粒度可打包的差异化承载能力,匹配垂直行业对不同服务质量的诉求,支撑多业务运营和云网协同。SDN控制器负责对物理网络资源进行抽象和调度,针对切片网络的带宽、时延等业务需求,基于MTN Client和MTN Channel等管道切片技术,将业务调度到合适的资源上,从而保证业务的承载诉求。
总结起来,SPN具备以下四大技术创新,具体参见本书第1~2页。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SPN硬切片、OAM、可靠性和统一管控等关键技术及其价值,可参见附录A.1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