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清代传统学术之继往开来者,刘师培(1884—1919 年)
不仅承袭了《左氏》家学的深厚渊源,而且吸收了大量西方近代社会科学的先进成果,并在中西结合中成功开辟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新境界。因此,刘师培的学术生涯虽很短暂,然在国学领域中,他却获得了颇多具有开创意义的显赫成果。
1884 年6 月24 日(清光绪十年甲申年五月初二),刘师培生于江苏仪征刘氏家族,字申叔,号左盦。自曾祖父文淇、祖父毓崧、伯父寿曾至父贵曾,刘家三世以经术而闻名。惟因如此,刘师培幼承家学,8岁便习研《周易》变卦,12 岁已读毕《四书》、《五经》。
19 岁乡试中举。
20 岁时,刘师培赴开封会试落第。归途中至上海,与章太炎、蔡元培等诸人交游甚欢,遂加入中国教育会,思想亦翻然一变,投身排满革命运动,并改名光汉,成为致力于“攘除清廷,光复汉族”的光复会首批成员,且著《中国民约精义》和《攘书》,排抵专制。
1904 年秋,刘师培又加入《警钟日报》(前身为《俄事警闻》),与闽侯林獬同主笔政,曾撰写多篇激烈的反清激进文字,遂力展济世之宏志。后邓实等创办《国粹学报》,刘师培为主要撰稿人。1905 年底,《警钟日报》被封,刘师培随后至芜湖,与陈独秀在安徽公学组织岳王会和黄氏学校,宣传革命,发展党人,培养专门从事暗杀的人才。期间,他还编辑出版了《中国文学教科书》、《伦理学教科书》、《经学教科书》,以及江苏、安徽、江宁的《乡土历史教科书》等,以强化现代启蒙教育。
1907 年春节,应章太炎等人邀请,刘师培夫妇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黄兴、陶成章等革命党人,并参加同盟会,后又参与民起亚洲和亲会,先后发表了《普告汉人》、《悲佃篇》、《辨满人非中国之臣民》等文。6 月,受日本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刘师培夫妇又发起成立了“女子复权会”和“社会主义讲习会”,创办《天义报》和《衡报》,宣传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提倡废除等级制度,实现人权平等,实行无政府主义。在日本时,他曾与章太炎(字枚叔)齐名,乃至时人有“二叔”之称。不久,刘又成立“农民疾苦调查会”,征集民谣民谚,反映农民疾苦;组织翻译《共产党宣言》和苦鲁鲍特金《面包掠夺》、《总同盟罢工》等。后因与章太炎等人交恶,刘便在同盟会之外另立旗帜。
1908 年11 月,刘师培回国后,投奔两江总督端方,任督辕文案兼三江师范教习。从此,刘师培思想立场再度转变,所作考证文字皆刊《国粹学报》,昌言“存古”。1911 年,刘随端方南下四川,镇压保路运动,在资州被革命军拘捕。辛亥革命胜利后,由孙中山保释。后任成都国学院副院长,兼四川国学学校课,讲授《左传》、《说文解字》等。不久与谢无量、廖季平、吴虞等共同发起成立四川国学会,并致力于经学考辨,古义钩沉。
1913 年夏,刘师培夫妇由蜀赴沪,秋,至太原,就聘于阎锡山之高等顾问。期间曾创办《国故钩沈》杂志。翌年,又由阎锡山推荐给袁世凯,任参政、上大夫。1915 年8 月,与杨度、严复等发起成立筹安会,作《君政复古论》、《联邦驳议》,为袁世凯称帝效力。
不久洪宪帝制流产,袁世凯死,刘师培避居天津。
1917 年,刘师培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古文学、《三礼》、《尚书》和训诂学,兼职北京大学附设国史编纂处。其间所著《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反响颇佳。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著名演讲中,鲁迅先生曾称赞道:“研究那时的文学,现在较为容易了,因为已经有人做过工作⋯⋯辑录这时代文学讲座有刘师培的《中国中古文学史》⋯⋯对于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他还声明:“我今天所讲,倘若刘先生的书里已详的,我就略一点;反之,刘先生所略的,我就详一点。”
1919 年1 月,刘师培与黄侃、马叙伦、梁漱溟等人成立“国故月刊社”,成为国粹派。1919 年11 月20 日,刘师培因肺结核病逝于北京,年仅36 岁。刘去世后,其主要著述由南桂馨、钱玄同等人搜集整理,结集为《刘申叔先生遗书》,共74 册。
刘师培的一生,无论是性格命运还是学术思想,都充满了复杂多变的特征。但是,从客观上看,他仍属著述宏富,涉猎广博,且多有创见。刘师培生活于乾嘉学派日益衰歇之际,却因家庭以朴学相传,犹有其经史小学的固有基础,又值新学东渐,故所涉当时新学亦广,可谓出于乾嘉而不固守乾嘉,创立新义,既富且精。尤其是他的学术思想史及文学史论著,均具时代特色,形式和内容皆与旧学不同。蔡元培先生在谈及他的学术成就时,曾说:“凡关于论群经及小学者二十二种,论学术及文辞者十三种,群书校释二十四种,除诗文集外,率皆民元前九年以后十五年中所作,其勤敏可惊也。向使君委身学术,不为外缘所扰,以康强其身而尽瘁于著述,其所成就宁有限量?惜哉!”我们编选的这本《刘师培经典文存》,是从刘师培的全部著述中精选出来的,偏重于经学和文学两方面,它可以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提供一面人生思考的镜子。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