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国内外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贸易研究现状
1.1.1 国内研究
中国的饮茶习俗已有五千年的历史,茶文化研究也源远流长。古代就出现了以陆羽《茶经》为代表的许多茶学经典,现代也有不少茶文化研究著作、论文。茶也很早就开始向外传播,但总的来说中国学者有意识地向国外介绍、传播中国茶文化则比较晚了。王玲的《中国茶文化》(Chinese Tea Culture)(2002)和《茶与中国文化》(Tea and Chinese Culture)(2006)是国内最早翻译成英文的中国当代茶书经典,内容涉及中国茶文化的历史、风俗、人文等方方面面,详尽而充实。这两本书是先有国内版本,后有译本。而林治的《中国茶道》(Chinese Tea Ceremony)(2010)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中文版是茶学专业大学本科茶文化学教材,英文版作者在原著的基础上做了提炼和升华。[1]林治的另一本书《茶艺英语》(2009)是国内第一本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发行的实用型茶艺英语教材,内容包括茶具、茶叶介绍、礼貌用语、茶艺解说等方面,是本简单、实用、实操性强的指导类书籍。刘彤的《中国茶》(Chinese Tea)(2005)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也是较早的国内中国茶的英文介绍读本,所不同的是该书直接使用英文出版,主要供国外读者阅读。
陆羽《茶经》向来为各国奉为茶书经典,海外亦有多国文字翻译的版本,但多因古文今译和文化差异,使得国外对该书的解读有限。2009年,翻译学教授姜欣、姜怡将陆羽的《茶经》和陆廷灿的《续茶经》翻译成英文出版,并收录在“大中华文库”中,这是第一部由国人翻译并得到专家广泛认可的《茶经》英文版本。《茶经》今译参考了吴觉农先生编辑的《茶经述评》(1984版和2005版),程启坤、杨招棣和姚国坤等编著的《陆羽茶经解读与点校》(2003),沈冬梅的《茶经校注》(2007)。《续茶经》的今译参考了鲍思陶纂注的《茶典》(2004)和云南人民出版社的《饮之语》(2004)。这部译作得到了典籍英译专家汪榕培和茶文化专家余悦等人的指导和认可,[2]其中《续茶经》的英译本更是古今中外的第一个完整译本,堪称中国茶书英译之开山之作。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由国内作者著书,由外国译者或出版社翻译的中国茶文化书籍。近十年来,这样的读本有一二十本。其中,有专门介绍如何品饮和冲泡中国茶的,如李洪的《茶与茶具》(Tea and Tea Set)(2010)和《烹茶技艺》(Brewing Tea)(2010),内容通俗易懂、实操性强,是不错的中国茶文化英文普及读本。介绍中国茶类的书籍,如李洪的《绿茶》(Green Tea)(2010),王辑东的《欣赏中国茶—普洱茶》(Appreciating Chinese Tea Series:Pu-erh Tea)(2010),张静红的《普洱茶:古代商队与城市别致》(Puer Tea:Ancient Caravans and Urban Chic)(Culture, Place, and Nature)(2013)。介绍中国茶叶历史文化的书籍,如Wang Jian的《中国茶志:关于历史,饮茶方法和冥想》(All the Tea in China:History, Methods and Musings)(2013),黄凌云的《中国茶之道》(Tao of Chinese Tea)(2009)。介绍中国茶具的书籍,如潘春芳的《宜兴紫砂》(Yixing Pottery:The World of Chinese Tea Culture)(2000)。这些原版英文类书籍都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茶文化的良好读本。
除英文版的研究专著之外,还有由国内学者出版研究中国茶文化外传的中文专著。如余悦的《中国茶的外传与外国茶事》(1999),是首部大陆学者对中国茶文化外传的较为全面的研究,内容简要而详尽。关剑平的《文化传播视野下的茶文化研究》(2009),从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角度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外传入日本、越南及欧洲等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另外,除了专著研究外,还有不少国内学者的书籍中也提及或部分研究了中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内容,其中颇有影响力的有:陈椽的《茶叶通史》(1982)、刘勤晋的《中国茶文化学》(2000)、陈文华的《茶文化学》(2006)和王玲的《中国茶文化》(2009)等。这些学者从茶叶科学、历史学和文化学等不同角度对中国茶文化外传做了有益的探究。
除了以上研究专著外,与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或“茶文化海外传播”主题相关的论文通过中国知网搜索有45篇,其中硕士论文有4篇。有从历史学角度进行研究的,如杜大千的《明清时期茶文化海外传播初探》(2010)和谭振的《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溯源与海外传播》(2014);有从纪录片视角入手的,如宋莹的《传媒视野下的茶文化传播研究》(2010);也有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视角分析茶文化在海外孔子学院的开展和传播,如周朋的《对外汉语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与教学——以茶文化为例》(2013)。
关于茶文化传播的文章多集中在对中国茶文化外传历史的研究和中国茶外传到各国的研究上。其中对于中国茶文化外传历史的研究颇有影响力的文章有已故茶学泰斗庄晚芳先生的《中国茶文化的传播》(1984)、《谈谈茶文化的起源和传播》(1996)和刘勤晋的《中国茶在世界传播的历史》(2012)。庄晚芳先生从茶饮用和种植、茶叶贸易和文化传播等多个视角较为全面地勾画出了中国茶文化传播的历史与版图。他将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划分为前期和后期传播两个部分,后期不少学者沿用了他的这种划分方法。他认为茶文化传播与茶叶贸易休戚相关,“中国茶的传播也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3]在这一点上,著名语言学家、第九和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璐先生的观点与庄老的观点不谋而合。许嘉璐先生在《真实影像:中华文化传播之翼——关于茶、茶人、茶文化的几次谈话》和《茶文化,中华文化之一翼》两篇文章中提出了中华文化传播的“一体两翼”的传播观念。许老认为“体”是包涵宇宙观、价值观、伦理观和审美观在内的中华文化,而两翼则是中医和中国茶文化。“在中华文化无数文化形态中,最全面、最系统、最具体、最切身的,当属这两项。”[4]
关于中国茶叶外传到各国的研究,有关剑平的《茶文化传播模式研究——以平安时代的日本茶文化为例》(2006)和《持续不断的传播推广——越南茶文化巡礼》(2010)、赵和涛的《中俄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1995)、郭蕴深的《俄国的茶文化及中国种茶技术在俄国的传播》等文章。其中,关剑平通过对中国茶文化传播到日本、越南两国的历史和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文化和越南茶文化的融合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除此之外,不少学者对于古代中国商路的研究中也包含了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研究。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和海上丝绸之路都是中国茶外传的主要路径,对于各条古道的研究为中国茶文化外传的历史提供了有力参考材料。
可喜的是,近几年有学者和研究者开始关注中国茶书英译的研究。其中,姜欣、姜怡的《引领中华茶文化互文传承与传播的典籍〈茶经〉》(2014)研究了中西学者对《茶经》的不同诠释视角和解读,金珍珍、龙明慧的《信息论视角下的〈茶经〉英译与茶文化传播》(2014)则是对中美两国译者《茶经》译本的研究。
而就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研究而言,国内对于茶叶贸易研究的专著颇有影响力的有:陈椽的《茶叶贸易学》(1991)和《茶叶通史》(1984)、张堂恒的《茶叶贸易学》(1995)、许咏梅的《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2009)。其中,陈椽的《茶叶贸易学》从理论研究、贸易史、贸易技能、经营管理、包装运输、世界茶叶产销、中国茶叶对内和对外贸以及国际茶叶贸易各方面进行了阐述,奠定了茶叶贸易学科的基础。《茶叶通史》中“茶业技术的发展与传播”一章讲述了中国茶叶生产技术在世界的传播,“饮茶的发展”一章对中国茶传到各国所形成的各国茶饮做了介绍,“茶叶对外贸易”一章分析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概况。陈椽的《茶叶贸易学》和《茶叶通史》这两本书奠定了中国茶叶贸易学科的基础,具有极高的史学和理论价值。许咏梅的《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则主要是关于我国茶叶出口成本价格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茶叶经营主体行为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出关于中国“茶叶出口”的文献有1 076篇,中国“茶叶贸易”和“茶贸易”的文献分别为421篇和33篇。中国国内研究者们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当代中国茶叶整体出口形势分析。
(2)世界各国或地区与中国的茶叶贸易研究。
(3)中国单个省份、区域或城市的茶叶出口贸易研究。
(4)贸易壁垒研究(绿色壁垒、技术性壁垒和农残标准等)。
(5)不同历史阶段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研究或特殊历史群体(晋商、徽商等)的茶叶贸易研究。
(6)茶叶出口价格研究。
(7)人民币汇率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
(8)茶叶出口竞争力的研究。
(9)基地建设与茶叶出口贸易。
(10)文化或品牌与茶叶贸易的研究。
(11)引力模型与茶叶出口贸易研究。
(12)中国入世前后对茶叶出口贸易的影响。
其中,关于茶文化外传与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研究的博士论文有2篇:一是章传政的《明代茶叶科技、贸易、文化研究》(2007),从科技、文化和贸易三个方面对中国明代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文化和茶叶贸易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文章第六章“明代茶叶贸易的发展与茶文化外传”中对明代茶叶边销和茶叶外传到东方、西方国家和俄罗斯进行了研究。一是李幸哲的《朝鲜史行录与中国茶》,通过对朝鲜史行录中对中国茶记载的挖掘和分析,分析了明、清时期中、韩两国的茶叶贸易往来和中国对韩国饮茶文化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中国茶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提供了宝贵的文献材料。